4人护理1200名伤员创朝鲜战场奇迹!毛泽东亲笔签名记一等功!
一座四孔残桥矗立在鸭绿江水中,钢梁上弹孔累累,诉说着往事峥嵘。这座被炸毁的断桥,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记忆的坐标。
1950年10月19日,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有一部分女兵,她们大多数是负责后勤、医疗、文艺及文化教育等工作。她们与男兵一起并肩战斗,很多女兵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她们的青春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绽放芳华。
女医护人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一线救助伤员,枪林弹雨中,她们不怕牺牲,冒死相救。有资料表明,仅华东军医大赴朝参战的女护士,就有四分之一倒在了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
2021年9月,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映,71年前,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再次走到了人们的眼前。志愿军表现出的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震撼心灵!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在艰苦卓绝的战场上,那些默默无闻的女医护人员与冲锋陷阵的英雄一样,经受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她们以特有的坚强和勇敢、细腻与柔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她们,犹如一朵朵火红的金达莱,盛开在了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
“护理1200多名伤员,我们4个人创造了战场救护奇迹”
1950年11月,志愿军第5兵站医院入朝,在斗志昂扬的人群中有一名年轻的护理排长。她虽然只有20岁,却有3年兵龄了。她就是志愿军女兵中第一个荣立一等功的刘秀珍。
她们乘坐的运兵列车行至朝鲜满浦时,列车遭到美军飞机轰炸,中弹起火,为避免再次被炸,火车带着烈火快速冲进一个山洞隧道停下来。火车还未停稳,刘秀珍立即带头冲入隧道,冒着浓烟和烈火,抢救负伤的战士。50多名伤员被抢救出来,她一人就抢救了7名。
这条隧道,开启了她传奇的抗美援朝生涯。
在1950年最后一天发动的第三次战役中,由于我军大踏步向南进击,野战医院也跟着靠前设置。由于前进速度太快,打乱了节奏,刘秀珍所在的医疗小组,匆匆忙忙到达一个叫三登的伤员转运站。这里除了刘秀珍,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长和一个炊事员。
此时,偏偏美军飞机将铁路炸断了,前方的伤员不断送来,这里的病号却送不出去,小小的三登村住满了伤员。4人只好按铁路走向,将这里分成4个部分,刘秀珍负责的地方长700多米,护理的伤员超过300人。
每天,她从早到晚给伤员换药、注射、按摩、喂饭……夜间又要接收新来的伤员,同时还要特别护理重伤员。她想着要缝一个新褥垫,因为47号病房的伤员臀部磨肿了,会生褥疮;20号病房有个伤员吃不下东西,得想办法弄几个苹果喂下去……
直到有一天,伤员奇怪地看着刘秀珍问:“怎么还是你啊!你们别的人呢?”
“这条街就是我一个。”
“你一个?”伤员有点不相信,“这么多伤员,就你一个人护理?”
“是,只有我一个。”
就这样,足足有十多天,刘秀珍没有好好休息,熬得两眼通红,头痛得像要裂开一样,体温经常是三十八九度左右,可是她仍然顽强地坚持。实在难受了,就从房檐上掰下一个冰溜子往脸上擦。
4个人在三登村坚持了一个多月。他们一共护理了1200多名伤员, 创造了无一人死亡、无一人伤势加重、无一例事故的战场救护奇迹,这些伤员都安全转运到了后方。
1951年夏天,刘秀珍调到驻扎在盘龙里的志司第一分部基地医院3连任护理排长。盘龙里东边有条河,非常便于医院取水、洗涤绷带。
没想到意外发生了。一天,由于雨势过大,河水骤然地越过了河堤。等大家发现的时候,汹涌的洪水已经向村里涌来。
村里还有一批伤员呢!发现险情的刘秀珍敲着各班的房门:“起来!快点起来,发大水了!”不一会儿,洪水漫进了屋。
情况万分紧急,刘秀珍迅速做出处置:“大家马上把重伤员背到房顶上。” 轻伤员呢?刘秀珍决断道:“找些门板架在树上,用绳子拴好,让他们坐在上面,把我们的雨布都拿给他们披上!”
对于志愿军卫生兵来说,医疗物资就是他们的武器。刘秀珍扫视了一下周围,“怕淋的物品拿到房上去,其余的吊在树上。5班帮助轻伤员上树,4班和6班跟我去背重伤员。”排里的人员一下子散开,来回运送伤员和物资。
刘秀珍记不清背了多少伤员了,她实在没有力气了,眼前直发黑。绝不允许自己倒下去!她两手紧紧地揽住伤员的腿坚强的慢慢站了起来。一手扶着树,一步一步朝前走……
90多名重伤员安置到房上后,刘秀珍又到各病房检查一遍,轻伤员也都顺利上了树。这时,后边传来“排长,排长”的声音,只见医护室门口站着一个女战士。“房里还有几匹白布没有抢出来”,听到这个消息,刘秀珍急得往屋里冲。
等刘秀珍和那名女战士从医护室出来,洪水已经漫到了胸部。她们抱着布,互相搀扶着也爬上了树。这时东方已经大亮,刘秀珍冻得浑身颤抖。她觉得腿上和脚上发痛,这一看才知道被划出好几条血口子,鲜血正在向外冒。
由于刘秀珍指挥得当,100多名伤员全部安全转移。
“进入防疫战场,那年我才15岁”
1950年10月的一天早晨,寒冷的松江省飘起了雪花,省立第二中学广播站铿锵有力的广播打破了校园往日的宁静:“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将战火引到了鸭绿江畔。广大青年朋友们要踊跃报名参军,把美国鬼子赶回老家去。”
听到广播,担任团干部的杜玉川热血沸腾,奋笔写下入伍申请书。15岁的杜玉川,在第7陆军医院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组织上根据少年学生兵年龄小、有文化、有激情的特点,专门安排到东北军区卫生干部训练大队化验班学习。同学们大的17岁,小的只有14岁。
1951年10月下旬,杜玉川在军校化验班毕业,根据上级指示化验班全体学员奔赴朝鲜战场,充实志愿军卫勤保障力量。“10月的江风已有些寒意,车队摸黑在鸭绿江大桥上行驶,敌特的照明弹划破漆黑的夜空,敌机在空中盘旋着寻找目标。远处炸弹的爆炸声打破夜晚的宁静,入朝第一天我就闻到了战场硝烟的味道。”多年后,杜玉川对那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经过3天的急行军,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大洞里,这儿是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防疫大队所在地。
1950年年底,美军在朝鲜战场上遭到了中朝军队的重创,为迟滞我军的进攻,开始尝试使用细菌武器。1952年1月28日,美军飞机在朝鲜金谷里、龙召洞、龙水洞等地,投撒了大量含有细菌病毒的苍蝇、跳蚤、蜘蛛等昆虫和老鼠。
针对朝鲜战场突发的疫情,志愿军总部立即抽调专家组成反细菌战防疫大队,应对敌人的细菌战攻势。1952年2月一个夜晚,防疫大队接到紧急任务,派杜玉川和7名防疫队员到新幕第一军驻地,在阵地前沿采集敌机投撒的病毒细菌标本。
那是杜玉川第一次去战地前沿。她们从我军控制区一侧山坡爬山,快到山顶时进入战壕通道。在通道里,她用望远镜清晰地看见了蓝眼睛、大鼻子的鬼子就在山坡下,敌我双方近在咫尺。随后,她们通过了长长的战壕到了坑道,在坑道里为志愿军战士做检疫。
杜玉川和战友们穿着简易的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和纱布口罩,身上背的喷雾器和手中提的检验器材就是战斗武器。她们时刻面临着危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的带菌媒介处理不好就会被病毒感染。志愿军第15军炮9团女卫生员程纯阳,在扑杀带菌苍蝇时感染,病情发展迅速,脖子肿胀与脑袋一样粗,程纯阳在病毒细菌的痛苦折磨中牺牲。
大批防疫队员来到了大洞里,人员突然增多,村民出入频繁,引起了美军侦察机和敌特的注意。1952年8月的一天,“黑寡妇”飞机对着小山村疯狂投弹扫射,美丽的山村瞬间被炸成火海,部分防疫器材被炸毁,7名防疫队员在轰炸中牺牲。
黑龙江省滨江县入伍17岁的女战士张静,进山洞躲避敌机晚了一步被敌机炸倒,协理员跑到张静身边将她抱起,她艰难地抬手将怀里带有血迹的文件资料递交给协理员后,就静静地闭上了眼睛。黑龙江东县中学入伍的17岁女战士金莲花,在敌机轰炸时为山上战友送开水,在出门不远的小路上,被一块罪恶的弹片击中了她的头部……
那时他们所唱的《防疫大队之歌》,最能体现当时真实的战斗生活——
我们是志愿军防疫队员,
肩负重任赴朝参战。
防病保健是我们的使命,
接种检疫是我们的手段。
我们防治了传染病,
最终粉碎了细菌战!
我们是志愿军防疫队员,
肩负重任赴朝参战。
东西海岸有我们的身影,
前沿兵站有我们的血汗。
踏遍朝鲜的山山水水,
为战胜美帝奋勇向前!
1952年4月5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来到了大洞里看望防疫大队全体人员,他亲切地与每个队员握手,并用手拍了拍杜玉川的头,说你这么小就上前线是好样的!你们虽然在战场上没有直接杀鬼子,而你们用手中的防疫武器杀苍蝇、蚊子、跳蚤和老鼠,直接保证了志愿军战士的健康和战斗力。
“哪怕舍命,我也要救助每一个战友的生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影片《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影片中,演唱这首歌的女主角王芳,其原型是解秀梅。
1952年1月,解秀梅被光荣地选为志愿军归国代表。5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怀仁堂亲切接见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她荣幸地代表全体志愿军战士向毛主席献花,并请毛主席为她签了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随68军202师跨过了鸭绿江,经过了连续18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一线战场。这18天,路途艰苦、炮火连天、风餐露宿,年仅20岁的解秀梅不仅没有掉队,还主动热情地把战友们的米袋、背包等抢过来放在自己肩上。
部队除了行军打仗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是战士们的士气。作为文工团一员的解秀梅每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宣传鼓动士气。为此,她总是和同伴们赶到队伍前面唱起快板搞宣传。每到宿营地,她还不知疲倦地给战友们烧水做饭、烫脚、缝补衣物、上山砍柴,忙个不停。
等到了目的地后,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解秀梅被指派到了师卫生所工作。她是文工队员,根本没学过医务护理,但她想,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她凭借着坚强意志很快适应了高强度的护理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护士,很多战士都是在她的护理下恢复了健康。
战争中,因为敌人封锁我军后方补给线,导致后方的粮食补给不足,战士们没有粮食吃。解秀梅在做完护理工作后,不顾困乏,坚持上山挖野菜。空中,不时有敌人的侦察机轰鸣,她望着眼前的野菜,用巧计摆脱了敌机的侦察,短短的4天时间挖了近300斤野菜,解决了战士们的吃饭问题。
为了救护伤员,解秀梅曾几天几夜不合眼。当她看到被伤痛折磨的战士,曾是文工队员的解秀梅发挥所长,将自己听到、看到的前线英雄们的作战事迹编成快板和歌曲,为大家表演,鼓舞战士们战胜伤痛,早日重返战场。
朝鲜的冬天非常寒冷,很多伤员都是因为冻伤失去了战斗力。每当有伤员抬来的时候,解秀梅看见伤员脚冻了,就急忙把伤员的鞋脱下去,用手握住伤员冻得冰冷的脚,手凉了,就把伤员的脚放在自己的袖筒里……
一次战斗中,一位战士为了追击敌人跑起来方便,在冰天雪地里换上了胶鞋。这位战士受伤后,脚与鞋袜冻在一起,没法脱下来。解秀梅看见毅然解开自己的棉袄,把伤员的脚放在怀里暖和。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1951年11月30日下午,解秀梅打柴回来时,遇到9架敌机袭击。敌机在志愿军病房附近疯狂地轰炸,朝鲜老乡的房子都是用圆木构筑成的,经不起美军飞机的轰炸,顷刻,手术所被炸得燃烧起来。她得知病房里还有一位伤员李永华没来的及转移,立即不顾一切地冲进屋子,把李永华背出来。
刚走出门外几步远,“嘭、嘭”,两个汽油弹落在手术所的房顶上。顿时房子被冲天大火吞没。解秀梅急忙扑灭了李永华身上的火焰,背起他就跑。敌机发现了他们,一架跟着一架俯冲轰炸,成串的炸弹落在他们的身前和身后。
突然,一颗炸弹直向解秀梅头顶上落下来,她马上放下伤员,紧紧地抱住他,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炸弹爆炸了,气浪冲天,飞起的碎石和土块把他们埋了起来,解秀梅的棉衣、棉裤被弹片打破好几处,胳膊也受了伤,手上流满鲜血,可伤员却安然无恙。她顾不得伤痛,爬起来背上伤员继续拼命地往山上跑,终于把伤员背到了山地防空洞。
解秀梅舍身救伤员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前线的每个角落。志愿军68军政治部给她荣记一等功,推举她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回国汇报。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她们创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必将穿越历史的时空,时刻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征途!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3-05-13/8172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