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于若木忆初见陈云:他是马克思送来的“天兵天将”

于若木(陈云夫人):

我第一次见到陈云同志,是1937年11月,当时我还是陕北公学的学生。有一天忽然响起了警报,说有敌机来了,大家纷纷找隐蔽的地方,还没隐蔽好,又传来消息说,不要跑了,这是自己的飞机,大家准备去机场迎接吧。我们又往机场跑,正跑着,又传来话了,说大家不要跑了,欢迎会就在我们陕北公学操场举行。不久,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簇拥着被迎接的人——王明、康生、陈云及一些随行人员——到了陕北公学操场,当时就开了一个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会。

△ 1937年11月底,陈云(前排左一)等从新疆回到延安时,在机场受到毛泽东(前排左三)等的欢迎。

欢迎会大概有2000来人,主席台是由几张方桌拼起来的,摆了一些小凳子,领导人和被欢迎的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座。非常巧,我离主席台很近,七八米的样子,所以一抬头,就能清楚地看到主席台上的人,王明、康生、陈云三个领导人,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都穿着黑色的马裤和长筒马靴,跟延安的服装不一样,看上去特别高大,特别有精神。

欢迎会是毛主席主持的,毛主席致欢迎辞。有一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就是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充满喜悦和激情地说:

“今天,马克思给我们送来了天兵天将,真是喜从天降!”

他不断地重复“喜从天降”四个字,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不断地把帽子抛得老高,抛向空中。陈云同志也讲了话。他的上海普通话的口音和他政治家的风采,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第二次见到陈云同志,大概是12月初的一天晚上,成仿吾校长在他的办公室召开陕北公学党员大会,传达上级的指示。陕北公学当时有学员数千人,但党员只有三四十人,会议在校长办公室召开。校长办公室就是一个山洞,天然的,岩石侵蚀风化而成,前面加两个门窗。我们正在开会,陈云同志进来了,他向大家问好,并讲了几句话。我记得,陈云同志在讲话中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下,广大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心向共产党,我们不能搞关门主义,要从他们中间大量吸收党员,革命事业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他还说道:“我是从新疆回来的,在这之前到过苏联。苏联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香烟分给抽烟的人,说这是社会主义的香烟,大家尝一尝吧!

△ 20世纪30年代的陈云

我第三次见到陈云同志,是在那次党员大会之后不久。那天,全校师生听陈云同志做形势报告。陈云同志报告大意是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新形势下,广大革命知识分子像朝山进香一样奔向延安,我们应该敞开大门,欢迎他们。他还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列宁等都是大知识分子,马克思生前经常到伦敦的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以至他座位下的地面上都被他的鞋磨出一道沟。

陈云同志讲,他曾经问一位苏联的农民,十月革命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那位农民说,现在住房里有了室内厕所,免得冬天上露天厕所受冻了。陈云同志的报告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大家都称赞这个报告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陈云同志从新疆回延安以后,工作过于劳累,经常流鼻血,这是他的老毛病了。中央专门请了一个治流鼻血的苏联医生给他治疗。这个苏联专家回国之后,需要一个人照顾陈云同志。组织部就到陕北公学物色人。陕北公学首先要选择党员,政治上要可靠,我们女生队只有四五个党员,找一个党员,而且条件比较合适,也是不容易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是正式党员了,就选到了我。我没学过护理学,好在去陈云同志那儿也不需要很多的护理知识,就是每天负责给他鼻子滴药水。在他窑洞的门口,给我放了一张桌子,没事儿时,我就拿本书看,当时看的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后来,陈云同志说,这本书是定情之物,写上我的名字,签上他的名字,保留了起来。

△ 在抗日烽火中的合影

在照顾陈云同志的过程中,他就跟我聊天,问我的家庭情况,问我的学历,我都如实告诉了他。有一次他跟我说,我们做个朋友好吗?我当然就同意了。后来他又跟我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你好好考虑我的条件,我比你大14岁,年龄方面有差距,我是小学文化。他一再说这个事情,问我愿意不愿意。

我入党之前,就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了,对共产党非常崇拜,觉得共产党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都好像神人一样,都是不平常的人。我觉得年龄差距不是问题,虽然他的学历是小学,但在革命过程中,他读了那么多书,有很大提高,经验又十分丰富,我跟他比起来,有自卑感,觉得还配不上他呢!

我们的关系确定了之后,陈云同志为了慎重起见,把当时在陕北公学男生队学习的我二哥请来,认真、坦诚地讲述了他和我相识的经过,郑重地征求我二哥的意见。我二哥对陈云同志的印象很好,当然同意了。陈云同志为了表示尊敬,还在街上饭馆要了菜,请我二哥到他住处吃了一顿饭。

△ 1938年3月,陈云、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选自《陈云家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3-11-09/84820.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11-10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