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历史

打印

徐志民:新中国西藏的发展成就不容否认

当今的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大局稳定,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任何造谣污蔑和肆意抹黑,在新时代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面前都会不攻自破。

长期以来,部分西方政客、学者戴着“关心”西藏的面具,对新中国的西藏建设蓄意歪曲,抹黑西藏筑公路、修铁路、建机场破坏生态环境,污蔑扶贫搬迁破坏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造谣西藏的寄宿制学校是“强制同化”、“文化灭绝”。自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以特殊的优惠政策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西藏建设。经过70余年建设,西藏消除了绝对贫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用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上述奇谈怪论。

确立长期支持西藏的国策

早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就已决定通过长期建设西藏,实现西藏与内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1954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与十四世达赖喇嘛谈话时强调,“必须使西藏在经济上、文化上和人口方面发展强大起来,才是我们对西藏的真正帮助”。为此,他于1955年11月28日致信周恩来、刘少奇、李维汉等人,提出西藏无法与新疆、内蒙古相比,只能用经济上长期补贴的办法促其发展。中央对西藏地方财政的补贴,基本上是补大部,甚至补超额,形成特有的供给型财政模式。例如,1952—2013年,西藏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有95%来自中央财政补助。可以说,西藏社会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完全依赖中央政府。

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西藏的农奴制,广大农奴翻身做主人。图为西藏农户拿到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引自陈琳主编:《老照片 新西藏(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第53页

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持西藏建设,在当地初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鉴于和平解放前西藏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中央根据西藏的地理条件、资源分布、民族特色,重点发展水电、火电、地热,以及采矿业、民族手工业等产业。1955年3月9日,国务院决定在拉萨、日喀则分别建立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即从燃料工业部、水利部和地矿部等单位抽调41人,组成国务院西藏工程勘察队,前往拉萨、日喀则等地勘探考察。为帮助西藏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毛纺织业,周恩来同志于1964年指示由全国毛纺织技术和设备力量最强的上海全力支持,上海市政府随即将上海一家纬纶毛纺厂和配套的几个小厂整体搬迁到西藏林芝,成立林芝毛纺厂,推动西藏毛纺织业的发展。其他如铬铁、硼砂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西藏水泥厂等工厂企业的建成投产,从资金到技术,从建设到运营,从工人到干部,几乎全部来自内地的支援。

进藏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等,团结西藏各族干部群众,“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奠定了改革开放后西藏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基础。例如,在卫生部和内地省市医疗机构帮助下,至1956年8月,西藏的地(市)所在地相继建起医院或卫生所。至1959年,西藏共建立医疗卫生机构62个,设立床位480张。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藏各县开始建立区级医疗机构;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疗机构已建到乡一级,一些村驻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西藏现代教育也实现从无到有,建立起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在内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西藏的发展成就并非一蹴而就,是中央和其他省区市长期持续支持以及西藏各族人民奋发有为的结果。

对口援藏是制度性创举

改革开放后,为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适应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探索创建对口援藏的新举措。

1980年3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免除西藏的农业税,并要求中央计划、经济、文教、卫生等部门,在制定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尽量满足西藏的合理要求,有计划地为西藏选送大中专毕业生和医生、教师、科技人员等专业技术干部。1984年2—3月,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北京、上海、江苏等9省市的43项援藏工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冶金部、铁道部等单位全力支持。不到两年时间,绝大部分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在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提出,“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区应继续与西藏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内地两三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一个地市”,即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办法。

对口援藏是一项制度性创举,通过不断增加的援藏主体、援藏时限、援藏资金和援藏项目,持续提升支援的效益和水平。例如,2001年6月、2010年1月、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四、第五、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分别确立117项、188项、236项援藏工程,建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形成经济援藏、教育援藏、就业援藏、科技援藏、干部人才援藏相结合的援藏工作新格局,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随着形势变化,中央动态调整援藏主体、援藏时限、援藏结对关系、援藏项目与资金的投向。例如,援藏项目从最初的公共交通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转向基层和农牧区的民生项目。又如,普惠制对口援藏中增加“组团式”援藏新模式。1994年至今30年的对口援藏,创造西藏发展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

新时代西藏迎来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号召,打响脱贫攻坚战。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国务院扶贫办与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援藏资金、项目、人才等向西藏贫困群众倾斜、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形成援藏扶贫与政策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党的十八大至2019年,共有3000多名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800多个援藏项目、200多亿元援藏资金,投入对西藏的援助,实现了西藏各地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摘帽,并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口援藏既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创举,也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口援藏的力度。据统计,“十四五”规划共安排西藏15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14万亿元。

新时代西藏的发展成就,还体现在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西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治区现有10个专业文艺院团、76个县区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建制村文艺演出队,专、兼职文艺演出人员超过10万人。西藏的义务教育实行包吃、包住、包学杂费的“三包”政策,有效解决了适龄青少年辍学问题。据统计,2012—2022年,国家在西藏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达2515.06亿元,自治区在校学生共94.4万余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9.5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07%。援藏省市学校与西藏受援学校广泛开展两地教师之间的跟岗学习、指导帮扶,促进了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

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引,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下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2132.64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1.28倍;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753元,相比2012年增长1.7倍;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09元,相比2012年增长2.2倍。以上数据反映了西藏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年,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2.14万公里,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105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154条,2022年旅客吞吐量达334.6万人次。西藏的交通设施建设不仅没有破坏生态环境,还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相适宜,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此外,扶贫搬迁或易地搬迁后,西藏各族群众的住房保障更加完善,居住条件也明显改善。

当今的西藏,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大局稳定,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任何造谣污蔑和肆意抹黑,在新时代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面前都会不攻自破。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4-09-22/9016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4-09-23 关键字:历史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