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与小岗村
华西村与小岗村
刘仰
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不像其他地方建楼还要贷款、垫款。华西村民的自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
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进一步来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于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自私理论,在效果上要好于人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换句话说,小岗村就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私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典型,因此也成为改革的旗帜。然而,事实证明,几十年下来,这一个人主义的典型并没有成功,人均收入很低,处于贫困的边缘。沈浩来到小岗村,受到村民的欢迎,除了为村民办实事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替小岗村到处申请“帮扶资金”。
然而华西村呢?这是一个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的典型。自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的是与小岗村完全相反的道路。到如今,华西村的集体企业年产值已超过450亿,净利润35亿。华西村的幸福和富裕,与小岗村相比,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把小岗村和华西村放在一起,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个人主义、私有经济并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集体经济也不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就是无能低效。两个事实放在一起恰恰说明,在某些情况下,与某些坚持私有制的改革理论恰恰相反,集体经济的作用完全可以胜过私有经济,而且胜过很多。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小岗村的名气可能比华西村更大,对于华西村的宣传,并不如小岗村那么声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华西村的成功,不符合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不符合私有化的理论。然而,华西村的村民和领导,没有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呱噪下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终于取得了令无数主流经济学家哑口无言的突出成果。华西村在集体经济主导下所取得的成功,甚至令国外媒体也目瞪口呆,他们总想找一点华西村的隐患、破绽、不足等等阴暗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华西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和幸福感,甚至比美国的人均水平还高。把华西村和小岗村放在一起,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私营经济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绝对选择,集体经济也不是必须抛弃的落后制度,关键还在于要针对现实,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选择。
华西村年过80的老支书吴仁宝说得好,他说,在我们这里,既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只要是好的,不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用。这位农村老支书的见解,在我看来,比很多留学归来的大学者要高明得多。在华西村有很多雕塑,既有孔子也有清官海瑞和菩萨,还有毛泽东和邓小平,这彷佛是华西村的一个理念:一切有用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为我所用,标准只在于是否适合我,而不是绝对化的理论。先验的、先入为主的理论,往往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失败。纯粹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强迫实践,不如从实践出发来总结理论。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还是需要智慧的。实事求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深入准确的分析和了解,不像照抄照搬那么省事。小岗村的不成功是很明显的,华西村的成功也并非说它就没有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华西村坚持从实际出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相关报道指出,小岗村的沈浩书记生前也考察过华西村等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典型,也有将小岗村改造为集体经济的宏愿,但是,沈浩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愿望没能亲自实现。不知道将来接沈浩班的小岗村新领导,会不会将沈浩未完成的心愿继续下去。华西村、小岗村的对比说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都不能绝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甚至将对立面妖魔化的做法都是弱智,海外归来的大学者未必胜过一个农村老人。因此,我在这里要重复以前的观点,中国农村要发展,还是要靠优秀的带头人,完全靠村民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不一定能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三年前小岗村村民竭力挽留外来的、上级派来的沈浩,已经说明了村民自己也有这样的需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17354.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