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凌志军算账:小岗村生产队粮食单产仅35斤

“改革史家”算账:小岗村生产队粮食单产仅35斤

云淡水暖


今天(8月6日),人民网首页的《图书连载》专栏挂上了一个题目《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点进去看了一下,大红的标题,大书 “人民出版社”、“凌志军著”,见到“关于作者”中有这样的文字:畅销书作家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法学硕士。近年出版的作品有:《交锋》(与马立诚合作)、《呼喊》(与马立诚合作)…,其行云流水的文风、引人入胜的记叙历史的方式,以及针砭时弊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使凌志军成为“中国政论著作”第一人。

草民寡闻,这位头戴“‘中国政论著作’第一人”桂冠的凌志军先生倒是头回听闻,但“与马立诚合作”中的马立诚先生倒是大名鼎鼎过一段时间的,马先生2003年因为一篇《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引发“民间”强烈的反弹声音,自此销声敛迹了好一段时间,今年又发表了一篇《中国不应再要求日本道歉》,其实,照介绍来看,马立诚先生应该算是“改革史家”,类似《交锋》、《呼喊》之类的力作,都是在为改革“立史”。把话说回头,这位凌志军先生也算是“改革史家”之一了吧。

据介绍,《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体现了凌志军的观点“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始于农村,更具体而微地说,是始于小岗村那一场分田到户的密谋。那些质朴的农民,以自己的生存直觉,从‘天下为公’转而选择‘天下为家’,为此不惜冒杀头的危险。”,还据介绍“讲述小岗村这段故事的文字极多,但是,凌志军的《1978——历史不再徘徊》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万里听到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也表态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有人说‘失败’二字不好,不赞成用‘失败’。我看‘失败’这两个字用得好,这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结论。”

既然是讲述小岗村“最好的作品之一”,既然是“材料真实充实”,草民认为,肯定是经得起推敲,精于理性,寡于渲染的了。 “人民公社”已经成为历史,这毋庸置疑,把人民公社时期怎么描述,是各人的偏好,综观《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凌志军先生可谓笔锋行文无所不用其极,在所见过的文字中,真的算是“极品”了。但是,草民细看了一段就有点看不太懂了,或者说糊涂了。因为与“最好的作品之一”和“材料真实充实”有些差距,不免想仔细一下。

《1978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的兴起和失败》第一章,第一节把个小岗村生产队描写得那么“凄惨”,那些“行云流水的文风、引人入胜的记叙历史的方式”,当然数不胜数,但是,有几处文字颇为值得推敲:

【小岗实在太小,在1978年12月,只有十八户农家,一百一十口人。…在这个时候,他们是人民公社制度中最基层的一个集体,叫作生产队,共同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和十头牛。…二十年人民公社,他的小岗减少了半数人口、半数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个人每年产出的粮食则由五百公斤减至五十公斤。…直到1979年底,也即对于人民公社的失望情绪已在中国大部地区公开弥漫起来的时候,小岗的上级凤阳县委才敢于公布这本账目:1966年到1978年,总计一百五十六个月里,这个小小的村庄有八十七个月靠救济度过。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济钱一万五千元,比他们自己挣的钱多出十分之一。…】

凌志军先生用“行云流水”的笔触,为读者介绍了三个基本情况:第一,小岗村1978年时有十八户人家,一百一十口人,平均每户人家6口人;第二,小岗村1978年时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平均每人4.7亩耕地,平均每户28亩地;第三,从1966年到1978年总共12年,小岗村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

其一,查《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197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99389300公顷,合1490839500亩,1978年农业人口是8亿1千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为1.8亩,结论是,小岗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6倍。有比别的地区的人多近三倍的土地资源,却无法养活自己,除去1966年前吃的,又连续吃了12年救济粮,难道别的地方没有搞“人民公社”,农业没有“失败”,所以才有能力提供救济粮给小岗村?

其二,查《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1977年(选1977年,是因为还没有摁“血手印”),安徽农村播种面积为8194.00(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6349.25(千公顷),粮食播种比为77.5%。那么按计划经济的思维,小岗村按这个比例算,粮食播种面积为400.6亩。人均种粮食3.64亩。

其三,根据“1966年到1978年,…总计吃去救济粮十一万四千公斤,比他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多出三分之一…”,设12年生产粮食为X列式计算,12年间,小岗村共生产粮食85500公斤,合171000斤,平均每年生产粮食14250斤,按照400亩耕地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亩单产35.6斤。如果按全部耕地都种粮食计算,单产只有20几斤。

其四,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其它条件最不利的数青藏高原,根据西藏大学经管系副教授图登克珠的论文《依靠科技创新》说“据《卫藏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卫藏地方一克地可产青稞六七克(西藏的计量单位,每克约10多斤),到民主改革前夕,过了300多年,西藏的粮食单产平均也只有六七克,一百多斤。”,这是描述西藏的农业生产,300年间没有任何进步的情况。

其五,经过上述计算和比较,人民公社时期,小岗村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只及西藏在康熙年间的粮食产量。但是,从逻辑上讲,无论如何,地处安徽的小岗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再差也比康熙年间西藏的农业生产条件好吧。央视曾经报道过新旧西藏的对比,说农奴制时期,收获的粮食,比种下的种子多不了多少。

草民想,再怎么地,人民公社、生产队也比农奴制好吧,怎么一个地处低海拔地区的生产队的粮食单产长期只有30多、20多斤呢。这一点,“改革史家”凌志军先生是故意这样写的,还是真就是这样的事实,草民搞不清楚,30年过去了,当然还望“改革史家”凌志军先生仔细回顾一下,把这里面的逻辑搞清楚。要不然,就无法说明小岗村生产队的这个案例的普遍性,因为他们每亩地只打35斤粮食,如果全国的生产队都这样,那么,小岗村12年来吃的十一万四千公斤救济粮从哪里来。

草民想了半天,有一种可能,就是学文科的凌志军先生是李白式的豪放文风,明明头发最多长到肩膀不得了了,却写下“白发三千丈”的豪言。当然,文学可以这样,要描写人民公社的失败却不必了,因为适得其反。实事求是嘛,不要光说别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701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小岗村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