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三农

打印

邋遢道人:旱灾的记忆

旱灾的记忆  

   

三年自然灾害时贫道已经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但是只对吃不饱有感觉,对自然灾害没感觉,当时只是听大人说旱灾很严重。当知青下乡后,对天气就很注意。只要长时间不下雨,不要说农民怎么讲了,自己都有点急。后来招工回城,对天气就很留心了。只要长时间不下雨就觉得不舒服,甚至会算算多长时间了,给别人讲农村要出灾年了。记得当时不下雪的年份很多。  

   

六八年下乡的时候,我们南边邻村邢庄以南属于鸭河水库灌区,不怕旱。贫道班里一部分人下在那个村,但是他们组在邢庄北边,不在灌区范围。他们知青组的组长(后来这个组长当了河南省高速公司董事长,因贪污不知道逃到哪里了)还领着全队挖了口大池塘,不仅可以浇地,甚至种了水稻。有一年为了显摆他们的伟大成绩,还请我们去他们组吃元宵——糯米面皮,点心渣馅儿。下乡第二年冬天,我们队在南地打第一口机井,是手推钻锅,12小时一换班,很累。记得那年贫道参加地区整建党讲用团一个月,长了20多斤肉,胖得眼睛都密封起来了。回来参加机井队,半个月时间就恢复原来重量。71年走的时候,已经有3口机井。  

   

改革以后,很少再注意天气了。今年从秋天开始就很少下雨,到12月回知青点一趟,把老感觉找了出来。到元月还没下雪,就给老伴说恐怕是个旱年。老伴说“干冬湿年下”,春节会下。等春节还没雪,贫道就知道不妙。果然,天气一转暖,报纸上就说旱灾来了。贫道很清楚,如果10天内不下问题就大了,因为返青干旱,麦子减产就成定局。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地区。中国处在欧亚大陆最东头,水汽是从西向东走。整个欧洲部分,是大西洋一股气流控制,即使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变化,周期也很长。气流到中国边,喜马拉雅山和天上把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推到了北部,南部受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气流影响,也就是一股西北冷空气,一股西南暖湿气流。天气形势图上每天都可以看见这个局面。由于是相隔近万公里的两个,在天水以东,也就是中国农业区交汇。由于是受相隔万里的两个大洋气流影响,因此变数就比欧洲部分大得多。今年西南气流强,雨水就下在黄淮流域,明年西北气流占上风,黄淮海就少雨。甚至上半年旱,下半年涝都会出现。古代中国还有个黄河,因此麻烦就比别人多。  

   

谚语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水灾成灾厉害,灾害部分的损失大概比一般旱灾多一倍。但水灾实际减产面积会小于旱灾,低洼地方灾岗上反而庄稼没事。还有一点,水灾都不长,灾后自救机会大。旱灾比较麻烦,说受灾上亿亩连片,一点躲的地方都没有。而且旱灾本来就是以持续时间来算的,有时候一场旱灾影响两季。三年自然灾害就是这样。这次连片旱灾就达到1.4亿亩,不是小事。如果继续发展,恐怕会达到2亿亩。  

   

抗旱灾靠什么?靠水浇,靠锄地。中国从2002年以来基本风调雨顺(水灾影响小),粮食连年增长。但是,由于集体经济没有了,一些水利设施就很少发挥作用。水灾国家能管,但旱灾国家力量作用就不明显,微观上没有一套组织系统就很难办。尤其像中国这样细小农业体。因此,改革后旱灾成灾率要远大于改革前,尤其是70年代。成灾率=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如果查一查中国统计年鉴,会知道有以下数字:  

   

解放以来比较大旱灾年份成灾率和有效灌溉面积  

   

旱灾成灾率  

灌溉面积  

52  

61.1  

1995.9  

62  

59.5  

3054.5  

65  

41.8  

3305.5  

75  

21.4  

   

76  

28.5  

   

77  

23.5  

   

78  

44.7  

4496.5  

86  

47.0  

4422.6  

88  

46.9  

4437.5  

89  

52.0  

4491.7  

92  

51.8  

4859.0  

94  

54.0  

4875.9  

97  

59.7  

5123.9  

99  

55.1  

5315.8  

00  

66.1  

5382.0  

01  

62.0  

5424.9  

   

   

   

   

   

   

   

   

   

   

   

   

   

   

   

   

   

   

上表没有最大旱灾1959-1961年数字,但1962年春还属于三年自然灾害。数字显示,解放初期我国旱灾成灾率还是很高的,达到61%。估计解放前更高。1962年成灾率也比较高。到6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为40%多,到70年代,旱灾成灾率陡降到25-40%左右。集体经济消失后,旱灾成灾率逐年攀升,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攀升到50-60%,而新世纪已经攀升到60%以上,甚至高于解放初期。  

   

表中显示,改革初期我国水浇地面积下降,到80年代末开始恢复,此后一直在上升。虽然增幅比改革前小得多,但毕竟还是增了。(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长3.2%,1978到2006年年均增长0.7%)为什么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旱灾成灾率反而增加了呢?大概是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的所谓有效灌溉面积是指“商业”灌溉面积,也就是花钱能浇,不花钱不能浇。因此一些农户虽然具备浇地条件,但没去浇,少浇,或者没浇透。当然也不排除地方政府虚报成灾率以骗取救济,多报水浇地面积增加以骗取政绩。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不锄地了。贫道下乡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锄地,尤其是锄秋,太阳晒地面蒸,一会儿就去喝水了(不完全是偷懒)。尤其是玉米长到半高时候,玉米叶剌得胳膊火辣辣的。贫道下乡的地方,锄头特别大,锄面长1尺5寸左右。而且越长越显得本事大,六成家打个一尺八的新锄头,神气的很。用一个一尺八长的锄头尖在庄稼堆里剔掉一棵小草,那叫本事。锄头大好处是向后拉的力量用很小,但举起来沉。你也会看见只有一尺多点的锄头,那都是磨成那样了。锄地没有妇女,因为他们掂不动锄头的。  

   

现在农村只剩386199部队了,这个部队没人能拎动贫道插队地方的锄头。54部队都到城里打工了,这里不锄地。  

   

据苏拉米网友(好像也是我们河南人)介绍,锄地对保墒的作用非常大。具体数字贫道不记得了,但实际感觉还是有的。有时候看起来苗都耷拉了,只要锄过去,第二天就会返醒过来,当然时间太长也不行。天旱的时候会锄好几遍。  

   

锄头这东西好像是中国独有的,大概是外国没中国自然灾害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就用铸铁造了锄头,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用的鹅颈锄就与现在的差不多了。“锄头自有三寸泽”的道理对中国人来讲一点也不困难。  

   

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3-05-02/778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旱灾  农业  水利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