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粮仓与大豆
北大荒粮仓与大豆
一位离休老同志
上月份,参加一个老年旅游团到黑龙江游历了一些地方。东北松花江、黑龙江富饶的土地,在我的少年时代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当时我在中原的一个小县城,刚刚进入初中读书。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演街头活报剧、下乡宣传抗日,积极性很高。至今我还会唱流亡三部曲之一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这次去黑龙江乘车路过黑龙江、松花江平原腹地,一路上看到北大荒黑土地上,尽是一望无际的机械耕种、田垄整齐的农田,生长着茂盛的大豆、玉米等作物。还不断看到河流、水渠、林带和大大小小的水泊、湿地及稻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惊心跳”,兴奋极了。祖国的粮仓名副其实。
导游安排到建三江七星农场所在地的《北大荒精准农机中心》参观。从展厅平台上望眼农场辽阔的庄稼地,广场上陈列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看到了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的实况,一些游客兴致勃勃地走近田垄和农机边拍照。展览大厅的橱窗里,布置有北大荒垦荒与发展的历史图片。看到当年几个战士奋力拉犁的的情景,令人十分感动,不能忘记当年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据网上360百科资料:1947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垦区的高潮。之后,又有大批的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干部和城市知青,相继来到垦区开发建设。垦区的管理由当初的国营农场、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管理总局,演变为现在的省农垦总局和北大荒集团。下属9个管理分局,113个农牧场和一些林场、企业等。垦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付出,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垦区累计生产粮食6130.6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4851.8亿斤。目前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提供商品粮400亿斤以上,可保证1.2亿城镇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发表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我们有能力端稳自己的饭碗》。文中说,“全国粮食连年丰收,一直稳定1.2亿斤以上。牢牢端稳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农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适度进口,为的是调剂余缺,有效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压力。”可是前几天曾经看到新华社7月27日电,在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之际,“中国企业采购美国农产品取得积极进展,已有数百万吨美国大豆装船运往中国。”又说,“美国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国是中国,而中国约九成大豆需进口,也就是说美国大豆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的国内需求也离不开美国大豆。”大豆“正是双方之间的‘公约数’”。
上述报道使人大惑不解。以往听说我国每年要进口不少大豆,没想到九成需要进口,着实令人惊异。大豆是中国的传统作物,不仅北大荒、松辽平源盛产大豆,黄河南北平原地区也多有大豆产地。人民饭碗中的主副食、食油以及药物、化工产品等,大豆都是不可或缺的原料。今日却需要如此大量进口,还是“调剂余缺”吗?谁能保证进口的不是转基因大豆?美国统治集团的反华言论甚嚣尘上,公然把中国作为战略对手、假想敌。把大豆作为“双方之间的公约数”,能够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赢得主动吗?
本人消息闭塞,猜想九成大豆需要进口,可能是由于进口大豆的价格便宜,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规律决定了大豆贸易,进口的公司也能赚钱。如此一来,便挤兑了国内生产大豆的农民、集体和国营农场,不得不缩减大豆的生产。毛主席一贯坚持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国方针和优良传统,也就谈不上了。是否如此,希望有识之士评论指正。
2019年8月11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sn/2019-08-14/5815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