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李捷:评《毛泽东思想通论》

  沙健孙同志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长期辛勤耕耘,著述颇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他又奉献出一部73万字的专著《毛泽东思想通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展示出他在这个研究领域深厚的学术功力。

  我读了这部巨著,感觉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论述系统而详备。全书由四编组成。第一编相当于全书的总论,着重讲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情和社会条件,及其形成、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余下的四编,分别讲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种编排,涵盖了毛泽东思想的方方面面,从体系上说是很系统的了。不仅如此,作者在编排上还把若干重要专题放在适当的位置来专门论列,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独具匠心。例如,在第一编中,专门把“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主题”列为一章,而且放在全书之首,以显示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此基础上,再以专章阐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突显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讲清这个问题,不但对毛泽东思想中许多独特论断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对推而广之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第二,梳理细致而缜密。作者凭借多年研究积累的功力,对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理论贡献,做了条分缕析的梳理。读了从第二编至第四编中每一章的内容,就不难体味作者在这种梳理当中所下的工夫,所费的心思。例如,在第二编中,作者对各章内容的编排是这样考虑的:先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因为它是提纲挈领的;再讲基本纲领,因为它是总路线的展开;随即讲道路,同时也讲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这样就和三大法宝中另外两大法宝——统一战线、党的建设首尾衔接起来,构成了完整的体系,最后再讲中国革命发生、胜利的原因及其基本经验。这种论列方式,是按照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逻辑展开的,优点十分明显,但也有美中不足,那就是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略有不合,但终究是瑕不掩瑜。再如,第四编的编排梳理也很有特点。这一编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以往的专著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比较单薄的。在这方面,作者下了很大功夫,为我们梳理出一个比较完备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既有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原则和途径的论述,也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还有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和两步走战略构想,此外还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思想。通过这番梳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说理辩证而充分。围绕着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近年来一些错误的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祟,使得一些本来是正确的观点,也受到某种质疑。质疑者实际上并没有对毛泽东思想的原著有多少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但要真正讲清楚这些问题,却又并非易事。作者凭借多年科研教学的深厚积累,在书中对不少问题做了有针对性的说理分析。例如,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以及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这本来是十分明确的。但是近些年关于这方面的各种议论把这个问题搞混乱了。因此,作者在这方面用了很大的篇幅,首先把中国革命同欧洲革命作比较,以此说明中国革命不可能在胜利之后出现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单独发展期,中国革命的胜利只能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衔接。接着,作者分析了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未来中国经济成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体现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上,规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改变的仅仅是对过渡时期长短及其途径的认识,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以及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始终没有改变,而且前者认识上的改变是建立在对后者再确认的基础之上。

  任何特点的形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上述特点的形成,同样和作者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沙健孙同志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积累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这部书的出版,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既是为了对长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也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部基础性的读物、教学参考书和工具书。我认为,这个目的是完全达到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4-04-12/2562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4-04-12 关键字:毛泽东思想通论  沙健孙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