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十送红军》:没有向生而死,何来向死而生
没有向生而死,何来向死而生
司马平邦
有的人,活着就是一具自然赋予的肉体。
有的人,活着就是一种造化启示的哲学。
但有些人,活着,是一群肉体完成了一种哲学。
比如红军长征。
毛泽东早说过,(红军)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但看了《十送红军》我才明白,其实在长征成为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之前,它只是一支敢死队。
这是导演毛卫宁和编剧李修文对长征做出的全新阐释。
《十送红军》以48集的篇幅,展现了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一方面军长征全程里发生的10个小人物的故事――它几乎是一脚踢翻了过去一提长征即为红军领袖纵横捭阖、红军战士英勇冲锋的“我”方形象,将从于都撤离到延安门前最后一战这一路所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时间和地点背景,在不同情境下讲述不同人物的生与死。
比如,第一个故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县级法院法官钟石发(刘威饰)临长征之前,跟人吹牛,自己的4个儿子都是红军,且都是敢死队员,被军团长(林彪)和毛主席知道,命令他一定要从敢死队带走一个儿子到中央纵队,为钟家保留骨血。
剧中呈现,其实,在长征出发一刻,红军的高级领导者们已经知道,这一路必然面临着巨大的牺牲,而且革命已危在旦夕,但在钟石发及他的4个儿子们眼中,革命仍在高潮中,或者说,他们最后其实是死在对革命危机不自知的豪情里的,这也是长征中无数最最底层红军战士的死亡状态。
青山有幸埋忠骨,一将功成万骨枯。
瑞金曾经的“职业革命家”、“瑞金的孙中山”钟石发,被刘威塑造为一个从孙中山革命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外寻找“革命”的带有叛逆性格的农民阶级,这在钟石发的乡邻刘老汉刘四喜(李虎城饰)的眼里就是个疯子,或偏执狂,话说当年那些敢于抛头洒血的人们又有几个不偏执呢?剧中有几段是刘四喜对钟石发关于如何当一个好父亲的诘问,我以为那些诘问都是可以穿透时间来到眼前的,钟石发与刘四喜之间关于此的争议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得出结论,刘四喜是想給儿子一个现实的生路,而钟石发是給了儿子们一个理想的死法。
而钟石发的二儿子,钟二发(唐以诺饰),这个早就被老爹和兄弟们完全看“扁”的羸弱红军,被编剧、导演极为巧妙安排了一个伟大的情节,他表面上是红军学校的教员,孩子王,其实是红军中央纵队非常重要的谍报专家,《十送红军》蜻蜓点水式地渲染了一下当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情报专家们的工作态,便直奔这项特殊工作的从事者的生死观,即每一名红军的谍报员,只要你愿意为你的主义干这事儿,就必须接受你的身后会站着一个端枪上膛的战友,既是你的卫士,也是你的刽子手,而最后,这个刽子手居然得由他的老爹钟石发亲自担当。
最终,钟氏全家牺牲。
残忍到极,深刻到极,崇高到极。
翻开历史,江西的于都县作为当年的红军长征第一个集结地,在长征前的两次突击扩红中,有1万多于都子弟参加了红军,如钟石发这样全家参军,又全家牺牲的亦不会在少数。
向死而生,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更勇敢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乐观地死去。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历经1年的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有8万多人,最后到达陕北时只余8000多人,途中7万多人离队――只在湘江边就牺牲了4万,从前我们看到的长征故事,多是那些最后生存下来的红军如何化险为安逃出生天,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火种的,这次的《十送红军》,以10个小人物的长征故事,以10种红军战士的崇高死法,第一次告诉你,长征能熬到最后还能有8000多人(主要领袖都在)活着,首先是靠其余的人敢死换来的。
没有向生而死,何来向死而生?
光有生,没有死,光有毛泽东,没有钟石发,长征是不会成为哲学的。
这个道理,毛泽东明白,未必所有人都明白。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4-06-19/2631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