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南泥湾》杀青:再现革命年代的“创客”精神
电视剧《南泥湾》杀青:再现革命年代的“创客”精神
刘雪颖
近日,50集电视连续剧《南泥湾》在北京杀青。该剧组自去年开拍以来,辗转陕西、甘肃、北京等多地取景,历时近一年完成所有拍摄,目前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2018年全国两会前后在中央电视台CCTV综合频道黄金时间和各大卫视开播。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经作为南泥湾精神而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如何将传统革命题材拍出时代新意,记者在拍摄现场采访了《南泥湾》剧组导演、编剧兼主演彭丹。
《南泥湾》:革命年代的“创客”精神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数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明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响应党中央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2012年,由彭丹导演、主演的电影版《南泥湾》,以艺术的角度,再现了这一段历史。作为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片”在人民大会堂和三沙市分别举行了首映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两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分别刊发了“十八大献礼作品”《南泥湾》观后感和影评。《中国电影报》评价其是运用“好莱坞方式”讲述中国主旋律的影片,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时隔5年,电视剧版《南泥湾》经过精心筹备,于去年正式开拍,于2018年上半年与观众见面。
彭丹表示,南泥湾精神是新时代的“创客”精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或者企业,无不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我们党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的今天,面对海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我们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5年,电影版的《南泥湾》作为一部中国红色经典影片与习总书记一起出访了美国。彭丹也凭借这一主旋律电影屡获殊荣,2014年6月在美国好莱坞首届中美国际电视节上先后摘得“最佳女主角”;11月于洛杉矶第十届中美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年度导演奖”;同月在伦敦欧洲万像国际电影节,荣获“最受欢迎女演员”、“最佳原创故事片”两项大奖;2015年于美国洛杉矶再次斩获第二届中美国际电视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大奖”,以及第五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等,刷新了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多项记录,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电视剧版南泥湾可谓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尚未开播,已是万众瞩目。该剧饰演男主角的著名演员董勇,此次是由中央电视台钦点,在《南泥湾》中饰演男一号,在剧中有非常精彩的表演,有望超越他去年主演的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剧《彭德怀元帅》。
本剧的导演、编剧兼主演彭丹,是全国第一个提出要“文艺反腐”的政协委员,也是文艺界别的全国青联常委。她坚持拍摄了十八年的主旋律影视剧,被海内外媒体赞誉为“红色艺人”。彭丹喜读哲学、历史的书,深谙党史和军史,谈起红色文化的传承滔滔不绝:“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开创新局面,也是新时代的创客精神。这种精神永不过时!”
“背水的战士”彭丹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就在当天,电影《南泥湾》全国隆重公映。影片中有这样一段独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片中的主角苗子说道:“看着这些劳累的战士们,我的心都碎了。这些陕北的汉子啊,胸怀比黄土还要深厚,他们的肩膀能担得起苦难,担得起南泥湾,担得起天下。我无法用语言和他们交流,唯一能做的就是替他们去背水。我要勇敢地和他们站在一起,在南泥湾扎下根来,做一个坚强的战士。”
彭丹坦承这段独白原来剧本里是没有的,是她在影片送审前一天加上去的,那时距离十八大开幕还有半年多。因为彭丹在影片中扮演的苗子是位哑女,不能开口说话,只能用无声的行动践行着南泥湾精神。这与生活中的彭丹如出一辙,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她都默默付出,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对革命题材和红色文化的追求。
提起彭丹,作为曾经的“性感女神”,大家可能会认为她是一个花瓶式的人物,但实际上彭丹是《南泥湾》电视剧的导演、编剧兼主演,一人身兼多职,知识面非常丰富,也非常敬业。大家可能想像不到,为了更好地再现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真实情景,彭丹曾八次去延安、南泥湾采风,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让当代年青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更快地接受前辈们的价值观,彭丹每天写剧本到凌晨,连续90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剧本十易其稿。若非笔者亲眼所见,绝对不会相信。
彭丹并不讳言曾经被誉为“性感女神”,这是香港媒体对自己的称谓,对此她也很无奈。当时,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彭丹,被发掘到香港从事电影工作,那时正是香港影视剧的黄金时间。在香港从影期间,彭丹深受导演器重,囿于当时的审美潮流,拍摄了许多商业影片,被称为“性感女神”。彭丹虽然性感,但绝不暴露。后来,她甚至拒绝了慕名而来的《花花公子》杂志拍摄封面的邀请,对方当时开出了25万美元的高价,彭丹都不为所动。这在当时可是不少女明星梦寐以求的事情啊,而彭丹面对主动找上门的“大好”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舒淇曾经说,要把脱下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而彭丹则转型更为成功,“不爱舞装爱红装”,成为一名专门拍摄红色题材影视剧的“红色艺人”。
从所谓“性感女神”转型成为一名“红色艺人”,看起来彭丹的经历很传奇,但了解了彭丹的家庭和成长史,就不会惊诧了。
彭丹祖籍山东菏泽,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书香之家,外公曾是“红色之都”遵义市的副市长,她从小在大院长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她小时候就听着毛主席的革命故事,为她后来从事革命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少年时,她考上了国家公派留学生,留学美国,在世界著名的“茱丽娅艺术学院”主修电影表演,并深造舞蹈。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成为该院第一位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华裔高材生,并曾连获世界亚洲小姐、美国华裔小姐、美国中国小姐三项冠军。经多年努力,彭丹在影视界、舞蹈界、歌唱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难得的影视歌舞“四栖明星”。回国后,因主要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了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等正面形象,又在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逐被海内外各大媒体誉为“红色艺人”。
走进彭丹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她几个顶墙的书柜,满满当当都是书。这既与一般的明星不同,也与其他霸道总裁不同,彭丹的办公室俨然就是一个大大的书房。这里没有各种装饰门面的精装本,都是一些平装本的书,随手拿出一本一看,很多书都翻过很多遍,已经很旧了。各种历史、人文、文学的书籍非常多,涉猎很广,除了大量党史、军史类书籍外,甚至还有关于日本浮世绘文学的书籍,可见其阅读面之广,连我们同行的大学教授都自叹弗如!
由于拍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彭丹经常要与党史、军史方面的专家学者交流,对方往往都很惊讶于她对军史、党史的了解,她绝不是一个粗浅的了解,而是涉猎很深,俨然已是专家级的,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这一点彭丹非常谦虚,她坦言,要拍好革命题材的影视剧,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她常常感叹时间不够用。彭丹给自己写的座右铭是:“读好书,交高友,宠辱不惊”。回国十八年,她谢绝了许多应酬,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党史、军史的学习上了,一点点从零开始,直至有了今天的积累和积淀。这在当今浮躁的演艺圈实属不易,更别说彭丹这样一个曾经留学海外、又在香港拍商业影视剧的女演员了,更是难能可贵。
彭丹:“我们比拼的不是性感,是情怀”
“谨以此片献给伟大的南泥湾精神,献给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父辈们,献给中华民族绝地求生的意志和勇气,献给对信仰和爱情坚守的中国军人!”
立意高屋建瓴,非常具有史诗风格。彭丹说,“我们比拼的不是性感,是情怀。”这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励志语,“明明拼颜值,偏要拼学历。比你成功的人,还比你努力。”
彭丹又绝不仅仅是一个专家级的演员,她又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才华的导演。大背景下的国共谍战、抗日大环境下的论持久战、统战、内战,她描绘得栩栩如生。她不仅在美国学习过好莱坞的影视技巧,在香港影坛成为新生代商业片女王,回到内地以后又主演了《开着火车上北京》、《张思德》《铁道游击队》《可爱的中国》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主旋律影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经过中西文化艺术的陶冶,和多年拍摄红色题材的实践经验,如今彭丹驾驭起此类题材驾轻就熟。50集电视连续剧《南泥湾》,在电影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很多新的代表人物和时尚元素。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该剧描述了上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集中反映了王震、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敌斗争的感人故事,将再现当年延安以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工作作风,以“持久战、统战、谍战”为看点,背景宏大、气势磅礴、斗争复杂;又兼有多条线索描写亲情、友情、爱情,擅用好莱坞的手法讲故事,具有艺术感染力,可看性强。
将传统主旋律题材做出新意,将不输甚至超越《亮剑》、《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打狗棍》等军旅及抗日题材作品,《南泥湾》极有可能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呼应和践行,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性感女神”,“红色艺人”,彭丹的另一个身份是“政协委员”。身为共青团全国青联常委、甘肃省政协委员的彭丹,除了创作、主演了大量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外,她还参加每年的“两会”,为地方的发展献言献策,她曾多次呼吁文艺界反腐,被称为“文艺界反腐第一人”。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伴随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南泥湾》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届时由谁来演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将随着电视剧上映而揭晓。
“17年看《人民的名义》,18年看《南泥湾》。”据已经看过初审样片的专家学者预言,《南泥湾》将是又一部现象级的影视剧。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8-01-10/4820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