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毛泽东的诗和远方

毛泽东的诗和远方

汪建新

timg (1).jpg

泱泱中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成就千秋伟业的同时,尽显了独领风骚的卓越诗才。毛泽东诗词表达了他的深邃思想和宏大抱负,也抒发了他的游历情思和闲情逸致。毛泽东绝非寻常意义上的旅者游人,他深谙行游的本质精髓,通晓名胜古迹的人文底蕴,撷取名山大川的灵气神韵,把诗和远方结合得浑然天成。

行天下成就伟人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1912年秋,毛泽东在省立湖南省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坤舆大地图》,世界如此之大,令他震撼不已。此后他更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别注重阅读社会“无字之书”。1913年他在《讲堂录》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7年,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有两个中学生徒步旅游全国,一直走到邻近西藏的打箭炉(今康定)。毛泽东决定以“游学”方式进行效仿。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萧蔚然一起,身无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游历了5个县。1918年夏,毛泽东与蔡和森历时半个多月,游学到了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几个县。1918年8月,他第一次走出三湘大地,前往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途中游览了三国的魏都许昌。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为勤工俭学的同学送行,途中特意去游览了曲阜孔庙,登了泰山。成为革命家之后,毛泽东舍小家为国家,踏上漫漫征程,“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这是浪漫的想象,也是现实的愿望。战争年代,毛泽东戎马倥偬,走过万水千山。在“得意之作”四渡赤水中,毛泽东以“走”制敌,纵横驰骋于云贵高原的山水之间。建设时期,他依然东奔西走。从1949年3月25日乘火车“进京赶考”,到1975年最后一次南巡,26年间,毛泽东仅乘坐列车出巡就达72次,在列车上工作和生活了2148天,累计5年10个月21天,总行程344.79万公里。从华北到东北,从华东到西南,列车载着他不断奔驰在祖国大地上,见证他洞察局势、体恤民情、运筹帷幄、经天纬地。

重体验砥砺精神

“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讲堂录》的这段话,道出了毛泽东对行游意义的透彻理解。他每到一地总要索取地方志阅读,对风土人情的熟知连当地人都自叹弗如。他把行遍天下当成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城一地之间,亲近自然、感怀先贤、领略风物、陶冶性情、舒展胸襟。他在跋山涉水中感悟革命事业的曲径通幽,品尝苦辣酸甜的人生百味,不断观照自我、印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如此一来,他的人生阅历丰富多彩,思维方式纵横捭阖,精神世界博大精深,情感意志刚柔相济。

他独立橘子洲头观壮阔秋景,惆怅中国前途谁主沉浮。他登临黄鹤楼,排解大革命失败后的苍凉心境。他遥望黄洋界,聆听报道敌军宵遁的隆隆炮声。他直下龙岩上杭,沉浸于分田分地真忙的畅快。他奔走在广昌路上,迸发雪里行军情更迫的豪迈。他凝视大柏地的前村壁弹洞,回想当年鏖战急的弥漫硝烟。他登上会昌城外高峰,深情礼赞这边独好的风景。他越过娄山关,油然而生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顿悟。他仰望莽苍雪峰,誓言剑劈昆仑而达成环球同此凉热。他攀上六盘山高峰望断南飞雁,挥洒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他目光如炬,极目远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他搏击北戴河的滔天白浪,感怀魏武挥鞭的历史沧桑。他不管风吹浪打,横渡万里长江,尽享今日得宽余的怡然自得。他震撼于千里波涛滚滚来的钱塘浪潮,回味铁马从容杀敌回的磅礴气势。他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他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庐山,冷眼向洋看世界。他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为旧貌变新颜而倍感欣慰。

乐山水吟咏华章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模山范水,诗人常事。”漫游家未必是诗人,而诗人则必然是漫游家,至少是强烈渴望漫游的“家”。厚重的山水情结浸润了我国历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世界,古往今来的大诗人几乎都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佳句。毛泽东特别喜欢拥抱山川物象的漫游家风采,在游历中不断经营着他的“诗词余事”,使游情与诗情相得益彰。每到一地,一拥进自然的怀抱,他的脑海里都会映现出历代诗人在此的咏唱,他的诗情也会喷涌而出。他的诗词几乎都以山水为题或借自然抒怀,任何一种景致似乎都能唤起他的想象、激活他的思维。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七律·登庐山》等;他也有专门写水的诗作,如《浪淘沙·北戴河》《七绝·观潮》,而与山水意象有关的诗句更是难以统计。

毛泽东总是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寄托对祖国壮美山河的壮怀雅趣,表达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崇高理想。“横空出世”“离天三尺三”“刺破青天锷未残”“一山飞峙大江边”,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把山写得高耸突兀、瑰伟雄奇、意境寥廓、神情飞扬。“洞庭湘水涨连天”“漫江碧透”“茫茫九派流中国”“金沙水拍云崖暖”“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尽情观察、品鉴水的柔性、清纯、磅礴、神奇,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他眼中心里,水是伙伴又是对手,水是养生堂也是竞技场。他用如椽大笔为锦绣河山敷染上诗画一体的神奇色彩,创造出钟灵毓秀的异样气韵,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之美。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8-08-29/5219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08-30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