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情怀

timg.jpg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具有深厚造诣的诗人。他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题鲜明,既有对历史的深入反思,也有对现实的真切反映;既有对真、善、美的热情礼赞和讴歌,也有对假、丑、恶的无情鞭挞和批判。他的诗词,既是现实主义的不朽杰作,又是浪漫主义的巅峰精品,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恢宏画卷予以高度的艺术展现。他对人民一往情深,他的很多诗词,体现了炽热的人民情怀。

对人民充满真挚情感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和本国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遭受苦难之深之重,世所罕见。1929年,毛泽东以四言诗的形式写了《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其中写道:“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1931年,又以六言诗的形式写了《苏维埃政府布告》,其中写道:“军阀豪绅地主,到处压迫穷人。利用国民政府,要捐要税不停。地主白占土地,厂主垄断资本。”诗中内容,是旧中国人民群众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统治阶级豢养的文人骚客,从来都是粉饰太平,对人民群众的痛苦生活不闻不问,只有像毛泽东这种真正具有人民情怀的共产党人,才能把人民装在心中,深度关注和挂念人民群众的疾苦。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诗词中也多次出现反映旧中国人民痛苦的句子。1950年10月,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国庆观剧,写下《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想起旧中国中华民族的悲惨境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这是对中华民族遭受的深重灾难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帝国主义和旧中国统治阶级的强烈控诉。

毛泽东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是发自肺腑的。他出身于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对人民群众的艰辛生存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他们的苦难生活有切身的体验。毛泽东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最早源自他对母亲文七妹的热爱。文七妹出生在距离韶山冲20多里的湘乡县唐家坨一个贫农家庭,具有劳动人民的善良本性,毛泽东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毛泽东很爱母亲,母亲有病时,他“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母亲逝世时,毛泽东写了《祭母文》,表达了对母亲的追念之情。毛泽东由己及人,特别是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把对母亲的热爱扩展到对全体人民的热爱。这种对全体人民的热爱,超越了旧式土大夫和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狭隘的认识,获得了深广的思想内涵。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延安时期,他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进行革命活动,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出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

正因为毛泽东对人民爱得深沉,所以一直为人民幸福奋斗不已。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幸福奋斗的一生。在毛泽东看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奋斗”,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家人,而是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幸福,这就是毛泽东实践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底色,也是毛泽东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旧中国积贫积弱,战乱频仍,人民痛苦。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人民幸福奋斗的远大志向。在传统的文人骚客的笔下,秋天是悲凉、肃杀的代名词。而毛泽东却别开生面,在他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年轻人“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了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改造旧世界的豪言,更是建设新世界的壮举,彰显了拯救人民群众于水火的坚强意志和无畏精神,也是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坚定回答。

1927年9月,时年34岁的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走上了反抗反动派、为人民争取幸福生活的武装革命道路。在戎马倥偬之间,他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善于唤醒群众,发动群众,昔日的“一盘散沙”的人民群众,成长为团结一致、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革命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奋斗的征途充满艰难险阻。不管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毛泽东总是保持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并奋力战而胜之。毛泽东为其《忆秦娥·娄山关》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忆秦娥·娄山关》写了失利和艰难,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确为神来之句,一扫先前沉郁气氛,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坚信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流露出对敌人的极端鄙视。

1963年,毛泽东写下《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其中有“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慷慨激昂的词句。此时,毛泽东已是70岁了,但面对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攻击,毛泽东毫不退缩,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强意志。1965年,毛泽东挥毫写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重游井冈山时,已过去38年了038年来,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活动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振兴努力奋斗。如今,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全新的中国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告诫人们只有保持攀登常态,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对人民力量热情礼赞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劳动人民是“愚民”,是下贱“黔首”,是历史可有可无之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青年时代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起到的主体作用,对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予以高度评价和热情讴歌。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风流人物”,而非三皇五帝、帝王将相。毛泽东善于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这种人民观。

1964年,毛泽东发表《贺新郎·读史》,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五帝三皇和底层人民的看法,是其历史观、人民观的具体反映。诗人写道:“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词中,毛泽东认为,五帝三皇的那些“神圣事”,不过是骗人的,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是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犯上作乱”的那些人,比如陈胜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褒扬,称赞他们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风流人物”。这是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信念的体现。毛泽东用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充分展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使读者对底层人民的伟大创造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事实上,毛泽东人民至上的思想,在那首雄视千古的不朽词作《沁园春·雪》中就得到了全面反映。1936年2月,毛泽东率军渡过黄河准备抗日时,天降大雪,大地苍茫,激情澎湃,遂作此词。在词中,毛泽东认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显然,这些随着历史烽烟远去的一时豪杰,都不是毛泽东心中的英雄。那么,真正的风流人物是谁?毛泽东明确指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

人民的创造伟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充分迸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人民群众,以空前的创造伟力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1954年,毛泽东写了《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上阙写雨中见到的景象,下阙遥想三国时出征乌桓的曹操,引发词人无限感慨。是呀,一千多年过去了,“秋风”“萧瑟”虽依然存在,但毕竟今天“换了人间”,现在的神州大地,与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相比,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劳动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着超越过去任何年代的伟大业绩,中华大地处处展现“新”的“人间”。1958年,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消灭血吸虫之后,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在他的笔下,“六亿神州尽舜尧”,将广大的人民群众比作贤君尧\舜帝大力赞扬。他在该诗的《后记》指出:“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在《七律·到韶山》中,毛泽东写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句,将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赞誉为“遍地英雄”。

人民情怀,是毛泽东心灵深处最神圣的部分。诗词是毛泽东人民情怀的表现形式,人民情怀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要素。只有深刻把握毛泽东的人民情怀,才能真正读懂毛泽东的诗词,从而全面领略一代伟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采。★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19-02-15/5507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2-16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