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全根先:再论汉字与文化自信

再论汉字与文化自信

全根先

timg.jpg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根本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根本何在?

最基础、最根本的,来自于我们的文字——汉字!

以汉字为载体传承至今的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千百年来,汉字犹如一条巨龙,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起伏,永往直前;又如一名信使,翻过崇山峻岭,跨越江河湖泊,飘然降临至世界各个角落。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字,汉字是中华儿女无远弗届、永不迷失的文化标记。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摆脱茹毛饮血、穴处野居的蛮荒境地,昂首阔步地迈入世界文明之林。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与发展至今,靠的就是汉字。

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总是在奋斗中曲折前行。

在人类文明史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承载如此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尚书·多士》云“维殷先人,有典有册。”春秋时期,孔子编定《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经”。自古以来,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记载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之中,莫不是因为有了汉字。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根本。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是一种伟大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记录与沉淀了中华文化,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通过汉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产与生活状态,还能清晰地感知他们的思想情感与思维方式。源远流长、内涵宏富的中华文化,通过汉字而记录下来,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寄托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

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抵御外侮的力量源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信念,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基因。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文明才能百折不挠、万古长青。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汉字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的主要支柱。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经历一定的分裂与战乱以后,必然会有“大一统”的呼声与局面出现。国家的统一,最根本的不是政治统一,而是文化统一。而文化的统一,其不可或缺的纽带,便是文字的统一。没有文字的统一,中国将分裂成为许多小国。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

汉字对于国家统一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局面。然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最终几乎都接受了汉文化,或者被同化。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而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其主要媒介就是汉字。汉字不仅是汉族使用的文字,也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同时,汉字本身也随着文化的交流、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

纵观人类文明史,与汉字并称的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梵文与美洲的玛雅文字等,早已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成为消亡的文字,只有汉字绵延不绝、依然生机无限!

汉字决不是一种落后的文字

文字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汉字也是如此。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汉字被周边许多国家所接受,形成了“汉字文化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汉字一度被错误地认为是“落后的文字”,甚至被当作“野蛮文字”,主张“废除汉字”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近代以来,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仁人志士,为了启发民智,救亡图存,改变中国人被压迫、被奴役的处境,将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结于广大民众的愚昧无知,汉字的难识、难写,加上汉字中所记载的一些封建文化,则被认为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西方学者对于汉字的一些偏见,则被“汉字落后论”者视为不刊之论,奉若神明。五四运动时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有人甚至提出:“欲使中国不亡”,废除汉字乃 “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汉字落后论”提出到今天,这一论调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关于汉字改革方案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花样不断翻新,也不是没有一点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改革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全面推进,对汉字进行整理,即对汉字进行简化与规范化;同时推广汉语拼音,对汉字进行注音,有利于识字与推广普通话。不过,其中存在违背汉字发展规律而进行人为的简化(如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不免以失败告终。

另一方面,在汉字改革运动中,始终有一股旨在彻底废除汉字的暗流在涌动。这股旨在废除汉字的暗流,依托于汉字改革,无视汉字是中华文化之基础与根本,无视汉字是一种不断进步的文字这一客观事实,必欲以拼音文字来取代汉字。根据他们的设想,先用拉丁字母作注音符号,再用拼音代替汉字,“最后必定有一天,活的拼音新文字成为中国的‘法定文字’,而汉字宣告死亡,成为历史上的‘古字’。”

这无异于对汉字的一种“谋杀”!

汉语拼音不能代替汉字,这是当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的。1958年1月14日,周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说:“首先应该说清楚,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

值得庆幸的是,汉字成功地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汉字落后论”已然被彻底粉碎!

增强文化自信从汉字传承做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已得到极大提升,对于世界和平、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举世瞩目。然而,有的人却对此视而不见,依然对中华文明持怀疑态度,沉迷于所谓“普世价值”,向往西方的“极乐世界”。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贬低中华文化,甚至对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汉字百般污辱,企图“去汉字化”!

汉字作为我国法定文字,理应得到尊重,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目中,汉语的地位似乎没有英语重要。在一些公共场所,汉字遭到冷漠,取而代之的则是亮丽炫目的外文字母,使人感觉置身于异国他乡。在一些网络媒体、街头广告、电视娱乐节目中,规范有序、字形优美的汉字被弄得丑陋不堪,寓意深远的经典词汇被歪曲解构。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毕竟还有数量庞大的低学历人的存在,不能剥夺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

事实证明,以拼音代替汉字,以外文代替文字,不仅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违国家语言文字法,损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又是造成当前触目惊心的“汉字危机”的主要原因。

汉字的存亡,关乎中华文化之存亡。汉字兴亡,匹夫有责。

历史表明,语言和文字的消亡,必然导致文化的衰退甚至最终消亡。文化如果消亡,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文字;热爱我们的文字,就是热爱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祖国。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基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责任与使命担当。我们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号召,以汉字传承为出发点,增强文化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20年3月15日于西山居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0-03-15/6185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3-16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