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光 ——雕塑《艰苦岁月》品读
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光
——雕塑《艰苦岁月》品读
刘 红
潘鹤 铸铜雕塑《艰苦岁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
一支横笛,穿越沉重的岁月与深重的苦难,屏蔽了枪林弹雨。一把刻刀,刻写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让信念成为永恒。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艺术标志,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发挥了独特的艺术功效。今天,我们再次欣赏它,感受作品中洋溢的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光,依然能带给心灵深深的震撼。
《艰苦岁月》是雕塑家潘鹤1956年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创作,作品原件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品生动塑造了艰苦斗争环境中,坚定信念、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战士形象。作品刻画了一老一小两名红军战士在行军作战途中休息的瞬间:老战士坐在岩石上,一双瘦骨嶙峋却有力的大手握着笛子,神态安详地吹着,嘴角流露出一丝微笑,眉宇间洋溢着豁达、坚强与乐观,赤足的大脚仿佛正和着笛声有节奏地打着拍子;小战士亲昵地依偎在老战士身旁,一手托腮,一手抱着和他一般高的枪,稚嫩的脸上有疲惫,有惬意,还有一种幸福。此刻,他正沉醉于笛声之中,凝视的目光仿佛憧憬着胜利的曙光。
一种温情在悄悄弥漫。艺术创作,只有流露出灵魂深处的真情才能打动人。据雕塑家潘鹤回忆,他在深入生活搜集素材时,被琼崖红军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仍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情操和旺盛的战斗力所感动。当时,由于敌人的围剿和饥饿、疾病的折磨,琼崖红军原本100多人的队伍,8个月后仅剩26人。这个小小的战斗集体,在母瑞山上过着以野菜充饥、大地为床、树叶为被的生活。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时任琼崖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王业熹,身上一直带着一根竹箫,即使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肯把它丢弃,依然乐呵呵地吹奏海南民歌,鼓舞大家士气。潘鹤决定专注于表现坚持孤岛斗争、历尽千难万险的琼崖红军。创作中,他摒弃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以王业熹为创作原型,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一个老战士和小战士作战间隙的特写,并取名《艰苦岁月》。
雕塑本是一个具体的物象,是静态的、冰冷的。当作者把丰富的情感赋予这个物象时,它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潘鹤以饱满的激情、深厚的功底和富有表现力的创作,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恒久的记忆。作品历经岁月检验,成为军事题材美术的经典之作,镌刻在新中国美术史上。
军事美术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或悲壮激越,或沉郁雄浑,或刚劲苍凉。《艰苦岁月》呈现着凝重与冷峻、诗意与浪漫的审美气象,具有军事美术的美学特质,散发出鲜活的人性光芒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在艺术手法上,作品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革命浪漫主义元素,二者相互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家在运用雕塑语言时,注重形式语言的丰富性以及雕塑中的绘画性,在更高维度上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场景。
较之其他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艰苦岁月》没有油画中硝烟弥漫的宏阔战争场面,也没有像中国画以浓墨重彩塑造英雄气概。作者从微观着手、细节刻画,是这个作品震撼人心的地方。红军战士衣衫褴褛,打着赤脚、消瘦的形体、高耸的颧骨等,展示出当时战争条件的恶劣和艰苦。然而,就是在这苦中,却有一种昂扬的精神在张扬。老红军饱经风霜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都镂刻着坚强,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那份坚定与温情,既有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还有对身边革命接班人的关爱与呵护;单纯可爱的小战士对老红军的那份依赖、那份信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无不生动地展现出红军战士顽强不屈、昂扬奋发、不怕困难、信念坚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品虚实结合,采用三角形的构图形式,线条与块面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动与静的流畅性。刀劈斧皴的塑造使青铜自身的坚硬金属质感,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生命形态和厚重的历史感,增加了作品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精心处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学手法中的对比,不仅适用于绘画,在雕塑中也有所体现。一老一小的年龄差距,老练与稚嫩的性格差异,寓意革命事业需要代代传承;横着的笛子和竖立的枪支,浪漫与现实,暗示宁静之下的时刻警醒;吹奏与倾听,一动一静,暂时的和谐惬意与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也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些灵活自由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这件雕塑作品不仅是某一个瞬间的凝固,也不仅是在坚硬的青铜材质里渗透了无限温情,而是饱含了更加深厚丰富的意味,其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也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体现出艺术家严谨洒脱的艺术造诣和深切的历史情怀。
观看作品,在艺术家营造的安谧、诗意的氛围中,他们,我们,共同为一种温暖所浸润。然而,透过这宁静和温馨,我们还看到了《艰苦岁月》所深刻蕴含的那种精神——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胜了重重困境,书写了一部伟大的革命史诗?是什么支撑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党的英明领导,是中国军民坚定的信仰、豪迈的革命激情,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崇高的理想之光。这,是我党我军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之源。透过这种精神,我们也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勇于献身的忠诚与奉献。
经典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永不衰退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除了艺术本身蕴含的美学特质、文化境界及精神内涵之外,还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厚重的历史观和为人民抒怀的历史责任感。《艰苦岁月》是雕塑家潘鹤思想和人格的真实体现,他说:“好的艺术一定是面向人民的——对此我一向深信不疑”。面向人民、面向社会、面向时代,这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艺术作品以经典品格、精神深度和时代高度的存世之本。
一部经典,钩沉起历史深处的回忆,激荡着几代人心中的热血情怀。今天,我们重温经典,不仅有对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崇敬,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在召唤。只有铭记历史,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不忘初心,获得奋进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砥砺前行。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0-08-22/6463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