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为啥热?
第一部分
不论在老的和新的党员里面,特别是在新党员里面,都有一些品质不纯和作风不纯的人。
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官僚主义者、主观主义者,甚至是变了质的分子。
还有些人挂着共产党员的招牌,但是并不代表工人阶级,而是代表资产阶级。
党内并不纯粹,这一点必须看到,否则我们是要吃亏的。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一月三十日)
有些人如果活得不耐烦了,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就是骂人,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要被打倒。
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
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
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部分
年轻人在地铁、公交车上看《毛选》已经有几年了。
书在手,读着走。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工作多年的公司职员、也有自由职业者。
在地铁里、在公交车里,在其他公共场合,他们手捧一本《毛选》,汲取一天的能量。
他们或者阅读电子书,更多的是阅读纸质书,并认真做了标注。
在电商平台,《毛选》旧书也已悄然成为热销商品。一向追新的年轻人,对这些封面陈旧纸张泛黄,甚至别人读过的《毛选》表现出浓厚兴趣:
“我喜欢这种岁月的气息”,“读着上个主人标注过的书,我能感觉到他曾经热过的心”。
甚至,1977年版的毛选第5卷,很多店家卖到脱销。
据某出版社统计数据,自2015年起,5年间《毛选》销量逐年递增,尤其是新冠疫情袭来的2020年,销量更比2019年翻了一倍。
拥有一套8成新的《毛选》,是一件能让朋友圈称羡的事。也有人晒出了自己辛苦搜集、由三个版本拼起来的《毛选》。
在这件事上,还有人“求人不如求老”。有网友晒出来姥爷的毛选,在姥爷当年的勾划总结里,时隔40多年,他看到那个曾经的年轻人对《毛选》的热爱。
甚至一向喜欢自嘲为“学渣”的他们,开始借用工具或者手画《毛选》的思维导图,来加深自己对书本内容的认识。
他们也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引用《毛选》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来为自己打气。
年轻人们甚至为《毛选》制作了表情包,“正告”身边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少冲塔,多读书”。
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称的B站上,朗读毛选的视频上过推荐首页。有的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而更让网友惊喜的是,这样的视频,弹幕没有关,评论没有关。听毛选,刷弹幕,成为他们读毛选的新姿势。
在朗读开始前的国际歌声中,满屏弹幕随之刷起。追求“个性”与“独立”的年轻人,在这样的“集体”氛围里,聆听“教员”的教诲。
“教员”,是年轻人们对毛泽东的亲切代称。一方面源于青年毛泽东确实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工作,另一方面源于年轻人自觉在他面前,是一个小学生。在网络,一声“教员”,就把那个身居高堂、正襟危坐的形象,变得像身边谆谆教诲的老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起了毛选?
年轻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归根结底,是他们开始认真了。有人直言,“因为他是对的。他当年说的很多话,在近二三十年里,我们很多人都淡忘了,甚至怀疑了。
如今回想他的话,发现又是正确的。他早就给人民指明了方向,只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更多的人是在这个年纪,面对纷繁的社会变化,陷入迷茫,这种迷茫进而带来无力感。而毛选,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逐渐被他们发现,被他们视为宝藏,成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的标尺,和思想武器。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国家陷于危难,除了众志成城艰难抗疫,还要面对国外泼来的污水。
一直关注疫情动态的小刘坦承,当时的心情是疑惑的、灰暗的、悲观的。
他说,偶然一次在B站刷到“教员”的一段讲话,让他的心一下定了下来。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在那时,他产生了读毛选的想法。他说,他要让《毛选》里的思想,成为自己的思想。
“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毛选》的普适性一直被年轻人们津津乐道,诸如: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曾带着5本《毛泽东选集》进入丛林发动群众,5年后建立新政权就任总统;刚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曾引用教员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英国财政大臣引用《毛主席语录》反驳对方观点;法国总统马克龙自称“我是毛主义者”......
有趣的是,被多元文化浸染的他们读了《毛选》之后,有人读出了“奋斗”,有人读出了“团结”,还有人读出了“佛系解决方案”。
“我不买房, 不消费,不借贷,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给他培养下一代劳动力,他还怎么剥削?我就是要从我这一代,葬送资本主义的未来。 ”(当然,不推荐这么做 )
曾经,物欲横流,风口飞猪。这些即将进入社会,或者已经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马列书里一天劳作15小时的无产者,在现代已经变成了焦虑的程序员,变成了奔波的业务员,变成了坐出腰椎病的编辑,变成了被公知轮番洗脑的受众,变成被灌输“996”福报论却不敢辞职的打工者。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清醒过来,并重新读起毛选,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自己思考。
在《知乎》,有一个拥有18854730 浏览量。在这个回答下打开心扉,自省自己:
“年少时,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句其他人的评价,便自以为是事。那时的自己,
总以为喜欢他的人,
都是可笑的,被洗脑的。
然而随着自己慢慢踏入社会,慢慢被社会毒打,慢慢看了更多的历史资料。
才发现,那个可笑又愚蠢的人,是自己。”
在诸多自责幼稚、深情缅怀教员的回答里,有一个2.6万赞的回答,贴了教员各个时期的照片,
最后一段话让很多人情绪失控,瞬间泪奔。
第三部分
几十年前,他曾经饱含期望地写道,“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
几十年前,他对年轻人充满信心与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几十年后,万千青年重读毛选,追怀导师音容,人潮之中有一个声音响起,代他回应,引发网络上山呼海啸般的转发分享。
“不必时时怀念我,
也不要指望我回来,
我离开以后,
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2-08-23/7713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