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文化

打印

陈先义:为什么现在人们大多不爱读报?

这个话题,在当下显得非常重要。

自从报纸问世的数百年历史,报纸都是人们获取新闻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近几年来,报纸似乎正在走向衰落。不久前,与一位党报工作过的老报人谈及这个话题,他说你要我说实话还是说假话,我说当然说实话了。他说,按说我办了一辈子报纸,咋说也不会不读报。可是现在我真是如此,不说我不读报了,就是相当一部分报纸岗位上退下来的同事也不读报了。他很不好意思给我说,他说他每天拿到报纸就一个动作,直接放到准备卖废品的筐里了。过去还翻一下看标题,现在连标题懒得翻了,直接进废品筐了。

一个老报人,一个老同志,说起这话心里别有一种苦涩滋味。干了一辈子报业,编了一辈子报纸,咋说也不能不看报纸啊,但是这确实如此。我个人虽然还没有到他这样直接将新报纸堆进纸筐。拿到报纸也是一目十行,有的要多扫几眼,比如人民日报,一般还要看两种文章,一是人民日报的评论,高水准的,要认真阅读,因为这是风向标,也代表国家标准。二是副刊,这个网络比不了,有细节和语言魅力。人民日报办的也好,因为网络讲究短平快的快餐式文化,一般没有报纸阅读的快感和细节描述。

不少人说,现在网络高速发达,报纸书刊阅读已经被大大挤压了空间,可选择的媒介太多了。甚至有人断言,报纸今后能否生存下去都是大问题。想一想,也确实是这个问题,除非一些特别重大的事情,现在了解新闻,网络之快,很多可以与新闻事件同步的,不需要第二天阅读报纸。除非你要对事件做深度分析,或许了解官方的评价,一般不去再找来报纸阅读。过去每天傍晚,北京人有个习惯,到门口路边买一份北京晚报或参考消息,晚上慢慢读来。可现在这种现象退潮了,早上未起床,醒来躺在床上,就把一天的新闻在手机阅读殆尽。

如此下去,这就逼使报纸办出特点来,在激烈的竞争中与那些网络新闻竞争一席之地,留住读者。有人说,你要跟网络争取生存空间,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把那些抖音快手都废掉。

情况是这样吗?有这种情况,但我以为,又不完全是。实际上,网络竞争激烈只是一方面,关键是怎么参与竞争,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生存空间的问题。实际上,随着情况不断变化,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人们还是觉得最终还是要听官方声音。这个官方声音的载体,自然是官方媒体,比如电视、报纸。这就给官方媒体的竞争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空间。

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媒体不是优势独占:

第一个,关于大事的国家主流态度,官方发言,这是代表政府的,官方媒体有绝对优势。很多东西,国家态度和发言不会借助自媒体发声的,怎么把这个办好,就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现在很多最为重要的问题,比如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官方媒体的缺失甚至没有声音,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办好报纸的评论是报纸优长所在。当然,网络也有批评,但是代表官方色彩和政府声音的评论是最为重要,是老百姓政治态度取舍的基本依据。这个评论,其中自然最为重要的就包括批评和监督,而我们报纸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新闻没有或者很少有批评,有的根本就是无原则的表扬稿。批评监督和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和生命力,也是党办报纸的一贯原则。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问题最大,讳疾忌医,批评不得,已经成了普遍性的问题。不允许批评,往往还打着什么稳定、安全等等旗号,这对党的新闻工作危害极大。它直接损害了党的新闻工作传统,过去新闻监督是我们的好传统,比如人民日报的讽刺幽默之类,中国青年报的“小辣椒”这类,各个报纸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很受读者喜爱。现在很多批评文章都被以各种借口清理掉了。批评如何把握度,各报都是党的办报人,自然会把我握尺度。不会像有的时候,一说允许批评,有人认为直接骂党和政府的言论就会泛滥。批评不是无底线,是给党和政府提供“银针和疗就的良方”。但是,我们的报纸包括电视现在这样的批评越来越少了,如此便失去了最大量的一般读者。久而久之,不能跟群众心贴心,你不关心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就很难读这样的报纸了。

第三个,副刊是报纸区别于网络的重要方面。报纸的副刊是一张报纸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办好了,就能够吸引大量读者,这是网络很难做到的。读者从网络上吸取的主要是新闻,办网络的商业目的明确,要的是流量,图的是赚钱。他们一般不屑于文学品味的追求。要追求文字功夫和文学品味,欣赏文字的魅力,还是从报纸上阅读优质文章,而后品着一杯茶,慢慢咂摸和体验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特有魅力。现在,除了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很少报纸精心经营副刊了。有些副刊,甚至成了有赏广告。爱好文学的人,在这么大一个国度,总还是不少的,总有一些人对抖音快手觉得不适应的,甚至不屑一顾的。我们的报纸就应该这方面下足够功夫。

今天,读报的人越来越少,除了网络争走了大量读者以外,我觉得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在研究怎样办好报纸方面没有下足够的功夫,比如语言问题,就是一门大学问,当网络以各种“标题党”“搜奇猎异”的方式与我们竞争读者时,我们没有对策,没有注意怎样发挥自身优势,让读者不得不回到报纸上来,至少保留相当一部分“堡垒户”读者,这个的确需要研究。相反,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报纸放弃了高品位的文字功夫追求,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稿子,用老套的语言形式来办报,甚至用老掉牙的那种八股风来写文章,这样不可能留住读者。

今年一月,重读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的雄文,我写了一篇21世纪20年代新八股的表现,我认为这是当下整顿文风的重要内容,也是报纸读者不爱看的根本原因。

我细细总结,将今天的八股风也概括为八种,一曰空洞无物,言不及义。二曰穿靴戴帽,离题万里。三曰脱离群众,不切实际。四曰照抄照转,不看对象。五曰胸无点墨,只会念稿。六曰不学无术,让人嘲笑。七曰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八曰只听表扬,拒绝批评。其实,再做细分,还有很多。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但是好像问题没有人过问。

这种种情况,不仅体现在报纸上,也已经严重影响机关公务员的作风,比如一个职务不低的机关干部写自己的思想汇报,在网络流传,成为笑话,文章简直无法让人读懂,不妨照录一段,文章是写单位的学习总结的,该文写道:

通过这段时间的理论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完成“四个全面”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四条路线",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和“四个看齐",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五大思维”,用干部“五条标准”要求自己,做“20字”好干部,适应“新常态”。要坚持“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三大作风",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直面“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加强党的“六项建设”,坚持“两个为主”、“四个统一",压实“两个责任",坚持“一岗双责"和“一案双查”,积极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坚决纠正“四风”,强化“六大纪律”,形成“四种形态”,做到“两个全覆盖”,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应对“四个重大”,彻底做到“三转”,规范党内生活的“四个着力”。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作为一种思想汇报,也许这些话是极而言之的一段话,相信多数干部还不会照抄照转到这种让人笑掉牙的程度。但冷静地想一想,像这种用数字代替内容的四六句、八股风,在我们一些干部的日常讲话中,在报纸上的某些文章中,不是已经司空见惯吗?这些让人莫名其妙的语言哪里来的?毫不夸张地说,相当一部分就是从我们报纸上抄来的学来的。这样的文风一旦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习惯,只能是留下很多说不完道不尽的笑话,还谈何什么领导艺术。

当网络想尽各种办法跟报纸争流量,想尽办法垄断读者时,你还在那里四平八稳地用这种不着调的四六句、八股腔说话,还怎么能够让群众阅读和订阅你的报纸。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我们很多报纸就是这样一种风格。这样的报纸,就不能怪群众不读报纸,更不要批评群众审美标准和政治水平不高,而是我们还没有足够吸引群众的内容和叙事方式吸引群众。毛主席倡导那种生动活泼的新颖的文字风格没有被更多的办报人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这样一些问题,没有在我们的新闻口当作问题看,更不要说批评,只要你一批评,就会以各种借口加以拒绝,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删除稿件,你可以封号取消你的发言,等等,办法很多。

报纸是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发言的阵地,是宣传我们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线,这个阵地从某种程度上比之解放军坚守的前沿阵地一样重要。但是怎么宣传,怎么写文好文章,这就像我们解放军打仗时怎么排兵布阵一样,是大有学问的,不是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可以的。国内外敌人对这个阵地的重视程度,是你我想象不到的。他们时时刻刻都真正把这个阵地当作阵地的,并且每时每刻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与我们争夺话语权。比如,借助我们搞改革,以资本注入的方式参与我们媒体控股权,而后再取得话语权,再同我们进行激烈的争夺,这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我们有些媒体,很习惯运用合资形式,用各种办法和外商合作,结果什么收视率啊,什么票房指导权啊,等等,都有了外国人的影子,老百姓不满意的电影电视一步步推上银幕莹屏,关键时刻老百姓希望主流媒体发声是就是成为困难。

现在,对敌斗争形势如此复杂,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的媒体,虽然也吃着“皇粮”,但一些不适当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言论,居然有时也能在报纸上发出来,这已经引起读者的诧异。还有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网络媒体已经吵翻天,主流媒体本来完全可以发言,但是却置若罔闻,群众早盼晚盼,就是不见发声,因此给社会舆论造成浑浊一团,怕惹是非,不愿发声,成为一种通病,如此便危害党的新闻事业。这一切,都需要从群众不愿读报这个普通现象中有所醒悟,这个阵地我们是否守好了呢?特别在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非常值得深思。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当处于战壕的位置,随时准备出击才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3-02-04/8003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3-02-05 关键字:文化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