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苏:当代中国文化的四个组成部分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处于动荡、混乱和进步之中。今天的文化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岁月都有很大不同。经过一个比较鉴别、固本清源的过程,中国文化必将脱胎换骨,以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儒释道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近代的中国日益向世界开放,我们的文化不再“纯净”,中国人的思想和观点再也不是“铁板一块”。过去可以说“我们中国人这么认为……”,现在连什么是主流也说不清了,许多人用“官方”和“民间”,或者“体制内”和“体制外”来区分。至于日常生活方面,90后与00后都有代沟了!
现代中国的文化有四个主要成分:传统文化,无产阶级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这个多元导致了复杂。
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占着上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上下关系三项准则,和仁义礼智信等主导行为的五个品德。不同阶段的统治者在建设精神文明时有不同侧重,提法不同,内容相似,例如:礼义廉耻,智仁勇,温良恭俭让,三从四德等,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经过两千多年的耳濡目染,这些价值观已经融入我们的灵魂,化为我们的日常行为。三纲在近百年中逐渐淡出历史。君为臣纲受到民主潮流的冲击;父为子纲受到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家庭模式的颠覆;夫为妻纲受到男女平等的否定。现在没有人赞同三纲了,但是我们今天对待上级、老师、父母、领导的态度,不还有三纲的影子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些典型行为,例如:
•我们崇尚社会精英,因为他们有为天下、社稷、国家服务的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对父母、老师、长者、名人、领导、上级,我们听话,服从,不愿担“犯上”和“没规矩”的恶名;
•和谐,和平,和睦,和气,和缓,温和,平和,我们以“和”为贵。中国人温文尔雅,谦卑礼让,遇到冲突回避绕行,观点相左求同存异,面对反对保持沉默,发生利益纠纷时,我们有“孔融让梨”和“三尺巷”的榜样,相信“吃亏是福”;
•我们尊重并沿袭传统,曾经以为“一切都是古的好”、“祖上之法不可改”,求稳怕乱,故步自封,绝不轻言变革,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们信奉中庸,把握矛盾对立面的平衡,例如恩威并重,奖惩并举,宽严结合。我们相信过犹不及,讲究分寸,追求适度,避免走极端;
•我们求平安,躲风险,不愿也不敢抛头露面,以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害怕枪打出头鸟,甘愿做群众,在别人领导下作贡献,但是不肯承担责任,以此为安分守己的上上策;
•我们修身养性,自律,克制,节制,不放纵,压抑个性被视为成长的必然过程;
•我们有趋同的习惯,随波逐流,害怕与众不同,反感独树一帜,不愿特立独行;
•我们待客礼貌,但是内外有别,外人很难进入我们的小圈子;
•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强于是非观念,人分三六九等,工作也贵贱有别。
上个世纪初叶,留学生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共产主义理念最贴近中国的“大同世界”和“消灭剥削压迫”的诉求,成为中华民族的选择。在毛泽东的提倡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影响下,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在解放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文化中只有勤劳、节俭、利他等得以保留,其余多作为封建主义的糟粕予以摒弃。具体地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培育了以下典型的态度和行为:
•国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
•为人民服务成为全国人民的座右铭、先进分子的行为准则;
•做革命的螺丝钉,工作不分贵贱,分配不讲条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用艰苦奋斗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思想决定行为,凡事先统一思想认识,而后再统一行动。不过,意识形态的一律迫使人不敢随便说话,怕犯严重错误毁灭前程;
•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地位的人政治上一律平等,享受同等的教育、就业、升迁、退休的权利。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特殊化卓有成效,同时助长了一部分人绝对平均主义的倾向;
•吃社会主义“大锅饭”,虽不富裕,但有安全感。就业有保证,收入差距小,民间怨气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对勤劳肯干的人欠公平。工作的积极性靠政治觉悟,靠党员带头;
•政治思想挂帅,反对物质主义;提倡艰苦朴素,反对贪图享受,真个“贫贱不能移”!
•政治宣传引导人们以为穷人可信可敬,富人可恨可耻。其副作用是人们“安贫乐道”,不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而是依赖党和政府。现在的等、靠、要,要求政府出政策是后遗症;
•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顾不上质量和服务,更没有利润和纳税的概念;
•归宿感强,危机感弱。每人有户口,有单位,有组织;有人领导,有人管;不会失业,不会被抛弃。
80年代,西方文化潮涌般进入中国。中国长期的封闭造成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无知和偏见,此时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一切都是西方的好。一时间人们来不及分析、鉴别、取舍,热情取代了智慧,差别当成了时髦,知识分子和青年人普遍追捧西方制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文化一统从此被彻底打破,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价值观共存的局面。这其中有进步的成分,也不乏不健康的内容,不免造成混乱。影响较大的西方理念有:
•个性的概念,提倡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冲击了从众、随大流的心理;
•权利的概念,例如隐私,人们意识到个人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独立思想的概念,人有探索、发现、鉴别的权利,不以正确为前提,也不必人云亦云、惟命是从;
•自由的概念:人有思想、选择、表达的自由,消极面是反对纪律和道德的约束;
•开放的概念:解放思想,接受差异,欢迎多样性,不强求一律;
•生活质量的概念:追求有品位、开心、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再把工作、集体、他人放在第一位;
•现代的概念:误以为西方代表文明,代表现代,中国是“土豪”,代表落后,于是自惭形秽,以模仿西方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为时尚。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偏爱张扬个性、放纵情感的方面,却忽视了法制、责任、尊重。我们的独立性,体现为任性多,转化为创造性少。中西优秀文化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必须经过浮渣泛起,泥沙下沉的过程,激浊扬清,才能成为正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经济,开始改造计划经济的模式,培育市场经济的元素。所有制多样化,个体、私营、民营经济受到政策鼓励。鼓励财富的创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为经济灌注了活力。传统上鄙视商业的中国开始人人下海,个个经商,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文化:
•致富光荣的口号孕育了企业家;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不如个人见识、能力,奋斗更能决定、改变命运,成功主要靠敢闯敢干的企业家精神;
•公平竞争,创业创新,公开透明,诚信、口碑,效率、效益等崭新的概念,以及竞争力、领导力、学习力、执行力、赶超、创新、风险、团队、服务、质量、品牌、合同等全新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价值观念:智力、能力、财力、物力等各项资源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同时,出现功利主义偏向,“时间就是金钱”和“效率就是生命”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信条;
•风险和风险担当意识:打破铁饭碗,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经商者理性担当风险,因为风险与利润成正相关;
•成功标准:创造价值的大小、获得财富的多少。工作不分贵贱,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大学生养猪,卖肉,洗脚,过去不敢想的事均不再视为异端;
•市场化和商品化:知识、信息、创造发明、一技之长均可量化、价格化,持有者待价而沽;
•刺激了人的贪婪,诱发了唯利是图,罔顾道德的行为。忽悠、欺骗、诈骗、走关系,宰熟客,贿赂,假冒伪劣,盗窃知识产权,黄赌毒等毒害着我们的空气,败坏着中国的名誉。
在商业大潮中,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例如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谦让、自律、勤俭节约、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受到挑战,同时,那些与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孪生的现象,如无视公德、公益事业的商业化、贫富差距扩大,迅速蔓延,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抑制。
上述各种文化力量在互相作用,争夺我们的舆论和精神空间,每时每刻在制造矛盾和冲突。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建立新文化的努力。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首先,中国文化有难以估量的韧性。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精神升华,已注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文化、西方文化,都曾排山倒海似侵入中华大地,最终被中国文化所消化、同化,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中国文化开放且包容,我们主动汲取外域文化的精华,用以丰富自己。海纳百川,正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所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wh/2023-05-25/8194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