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灾后重建向城市移民是捷径
灾后重建向城市移民是捷径
温铁军
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已经逐渐展开,而对于受灾的农村地区如何重建、重建工作怎样展开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这几天报端的热议话题。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有“温三农”之称的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灾害对中国经济有正面影响
这次采访记者以一个“地震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一常规性的提问开始,却招来了温铁军对问题的不认同。他表示这次汶川地震受灾地区主要为山区,并不是农业主产区,受灾严重的四个县基本农田面积人均不到一亩。另外对于灾民的食品需求,四川省内的储备粮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对受灾地区的供给,灾区农业即使绝产,对于全国粮食安全不会从根本上构成威胁。所以,此次地震对我国农业影响并没有人们料想的那样严重。这一点也可以从受灾地区周边的几个城市的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没有明显上涨得以印证。
温铁军表示,虽然这次灾害对人民生活来说是非常惨痛的,但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来说却有着正面影响。因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贡献是依靠投资带动的,而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趋势明显、商业银行存贷比相当低,有高达约15万亿的国内过剩资金还没有找到合适投资领域。因此客观上来说,灾后重建增加的投资需要,一方面有利于这些资金流向老百姓迫切需要的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在外需下降的时候提高投资对增长的实际贡献度。
低成本重建最简单的方法是向城市移民
对于灾区的重建工作,温铁军给出了自己的“独家秘方”。他表示,推进灾后重建有一个非常低成本的简便可行的方法,就是让灾区那些打工者所在的各个城市接纳这些已经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的灾区农民劳动力,让他们直接落户所在城市,“零门槛”地享受当地的城镇居民待遇。温铁军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语气加重,他表示,大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已经获得了农民工大量的剩余价值,却从来没有给予农民工应得的报酬!这次既然全世界华人都“万众一心”了,那些发达地区就应该作些为国分忧的实事,出于起码的人道主义责任让灾区出来务工的农民“零门槛”转为打工所在地的城市户口。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地震受灾地区本来已有六至七成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因此这些进城务工的灾区农民劳动力一旦落户所在城市,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他们留在灾区的亲人会得到他们不断的资助,或逐渐随他们迁移出来,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人口压力,大幅度减少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的工作量。
灾区重建工作应该交给当地农民做决策
虽然国家发改委称大约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但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温铁军却给出了不寻常的观点。他表示,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中,农村、农民一直是以社区群体为存在方式。这在大灾之时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何况,这次灾后重建有一个现成的可借鉴经验,就是国务院扶贫办开展多年、行之有效的“整村推进”模式。在谈灾后重建问题时,温铁军反复强调,灾后重建的第一原则只能是执政党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就应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创造精神;而国家和外部社会团体只需要提供重建项目的投入和技术支持。
他认为,中国农村基层各种人才是最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也是非常有想法和行动能力的,因此对于农村灾后重建,应该率先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把社会资源演化为社会资本,放手让当地农民组织起来、自己去讨论如何规划建设家园,各级政府都不应该越俎代庖。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能够避免在重建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比如有些部门利益主体仍然强调招投标、打算继续引入利益至上的开发商主导重建工作等等。
温铁军最后还表示,中央提出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不”原则: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等,一定要贯彻和落实到灾后的农村重建工作中。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当前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农村稳定与对抗性冲突转化,农村金融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体制改革,乡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保。曾经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中国环境大使等多项奖励。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289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