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迎来重大转机时刻 疯牛行情接近尾声
宏观调控迎来重大转机时刻 疯牛行情接近尾声
2007年9月4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张庭宾
在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中国资产泡沫加速膨胀的背景下,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标志着金融调控已经不仅仅是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等各部委的要务,也不只是国务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已经成为执政党最高级别的课题
上周的两则消息令笔者十分振奋,其市场信号意义非比寻常。
一、有媒体报道,在首期60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发央行之后,自9月份起可能将有2000亿元向银行间市场发行;二、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探讨了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安全成为关键词。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先后讲到“保障金融安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等语句,并将金融的认识提高到“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高度。
这两则消息都是笔者期盼已久的,其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发行特别国债是宏观调控的最具针对性的举措之一,而发银行间市场是保障其更合法有效的选择,这是本人一直坚持的观点。
今年2月12日,笔者在《“错药方”将把“世界工厂”置于绝地》一文中指出:“加息和人民币升值一样,会吸引更多的热钱伪装成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潜入境内,流动性愈加失控,犹如火上浇油。”而发行特别国债才是有效打击流动性过剩这条蛇“七寸”的绝招。
然而,今年前5月,在某些人士的“人民币加速升值加息紧缩论”的误导下,人民币加速升值2.05%,两次加息,加上2006年的两次,共计四次为 1.08%,其结果正如本人预警般“抱薪救火”——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成倍增加,CPI加速上涨,资产价格迅猛膨胀,上证指数至5月30日已急涨了 54.25%,迫使财政部采取“印花税”的严厉手段,方令疯狂的股市一度冷静下来。
此后,宏观调控迎来重大转机时刻。6月20日前后,随着2000亿美元特别国债发行申请提交全国人大消息传出,股市判断正确而敏锐,其后两周上证指数回调约800点,资产价格调控有望收到实效。
值此关键时刻,某些坚持“人民币升值加息紧缩论”的人士,利用决策层顾虑中小投资者损失较大的心理,威胁说特别国债直接发行银行间市场,将更严重冲击股市,只能发给央行。笔者随即发表《特别国债发银行间市场同样可不冲击股市》予以反驳:国家千方百计地想收缩流动性,一直难以找到有效方法,现在它已经被市场认同和消化了,为何反而退缩了呢?同时强调:特别国债发央行和发银行间市场客观效果实际一样,只是发央行的思路“会越走越复杂,最后变成一团乱麻”。而勇于坚持发银行间市场将“巩固股市中期调整的成果,避免某些力量挟散户利益以胁迫宏观调控,并在今后变本加厉,股市更加动荡,散户投资者损失更烈”。
遗憾的是,在某些人士的舆论魔术之下,特别国债这一宏观调控的“神兵利器”被他们用障眼法隐形了,宏观调控又回老路。此后两度加息,再降低利息税 15%,合计提高一年期存款收益1.0395%,“紧缩”力度极大,然而在市场已经普遍预期将要加息和降利息税的情况下,7月20日股市先行大涨,并在此后仅3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狂涨了30.8%。“人民币升值加息紧缩论”终于用铁的事实将自己逼入穷途末路。
因而,现在重提特别国债发银行间市场意义重大,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一、从技术上看,发央行实际执行较难,部门间博弈定价僵局仍需市场来裁判;二、在“人民币升值加息紧缩论”已被彻底证伪的情况下,重提市场发行意味着特别国债发行将取代加息,成为收缩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今后,过热的宏观经济和发烧的资产价格将真正被浇一盆盆凉水 ——发特别国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换言之,从2006年10月底开始,与此轮人民币加速升值、加息互为因果,基本同步的狂牛股市将接近尾声。当然,若同时采取酝酿出台《反热钱法》犀利反击,将可以驯服这头狂牛。
如此读解的理由是:一来由于美国次债危机扩大化,美国更渴望外部宏观环境稳定,不希望人民币加速升值以增加美国通胀压力,布什总统8月30日甚至“意外”地对中国示好:“中国经济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发展,对美国的出口是机遇。中国正在努力扩大内需,各国应对此心存感激。”第二恰是8月28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金融的内在精神。
在美国次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中国资产泡沫加速膨胀的背景下,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讨论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标志着金融调控已经不仅仅是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等各部委的要务,也不只是国务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已经成为执政党最高级别的课题。
这是笔者期盼已久的,在2月15日刊发的《热钱疯炒工行预演2008对华货币战争》一文已写道:“现在,‘货币战争’对于中国崛起的潜在危险性,已经远远超过‘台海隐患’的威胁,因此,建议中央决策层,将‘货币战争’的机制和对策作为国家最优先考虑的战略课题之一。”
此次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标志着执政党下决心掌握驾驭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能力,决意以中国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主动地剖析全球金融体系,自觉地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地优化建设中国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并将最终在中国“世界工厂”的基础上建立全球顶级的国际金融市场。
笔者同时深信,随着这一进程,某些曾经在中国瞒天过海的“金融幻术”将越来越缺乏市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554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