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振兴民族产业不能靠外资并购
振兴民族产业不能靠外资并购
程恩富
中国财经报 12-12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中国企业应争取被外资整合”的观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声音,事实上它代表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利用外资这一问题上的一个认识误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经历过一段物品短缺、资金匮乏的时期,在发展经济资金不足的条件下,吸引外商投资一直被看成是解决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惜通过实施众多的优惠政策,包括低价或免费供地、减免税收等方式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外资的大量进入填补了过去国内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快了发展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不过,近年来外商投资已经不再满足于合资与参股,而凸现独资化、大型化和垄断化等新动向,且越来越多地采用“斩首式”并购方式,其谋求企业和行业控制权的欲望逐步显露。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步增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的目的,从过去单纯通过参股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渐向实现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意图演变。因此,相当多的外资并购并非仅仅追求财务上的收益,更多的则是追求产业整合、技术独占、品牌通吃、资源控制、垄断地位、消灭现存和潜在竞争对手等。也正因为如此,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的外资并购在对象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具有技术垄断(如机械行业)、区域市场垄断(如水泥行业)、资源垄断(如能源行业)、政策垄断(如银行业)等企业。
并购动机的变化形成了外资收购战略的变化。当今,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收购战略在不断调整新手法,“联合并购行动”、“整体蚕食行动”、“重点斩首行动”、“全面打压行动”等,已经形成对国有企业及民族品牌企业恶意并购。
去年以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机械行业的外资并购问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也强调,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甚至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中国企业特别是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复存在。
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产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和整个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主导权,我国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的基础将被逐渐弱化,中央大力倡导的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等方针政策将失去前提。还有一个后果是,如果大多数“中国企业被国际整合”,将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国家经济调控效果和经济安全均会受到牵制。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不是要使中国大多数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更不是为了放弃我国民族企业自主研发、自力更生的发展能力。如果引进外资不仅没有帮助我国企业实现“师夷长技”、加速自主和自生发展的目标,反而使失去了市场、资源、品牌和技术等对于民族工业而言弥足珍贵的东西,那么,引进外资、外技和外牌的战略和策略就发生了偏差。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深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流行观点认为,“民族产业”的概念已经过时,不应再强调发展本国的民族产业,而应使中国的企业纳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经营流程中去,依靠外国大公司提供的技术,专门从事跨国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的部分,从而使中国经济逐步变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流程的某一部分。
正是在这种认为民族工业已经过时的流行观点的误导下,有些地区和部门“招商引资”而不“招商选资”,大搞国内的无序竞争,利用跨国公司消灭本国民族企业竞争对手,甚至放任外资对我国战略产业的恶意并购。这种只知道赚钱,不知道自主发展,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知道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已逐渐显示出过度依赖外资的依附性危害。
发展“四控型”企业
与改革前期相比,今天中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已不是资金相对匮乏,而是资金相对过剩。据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扭转。从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组合演变成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态势,从2002年开始,净误差与遗漏项也呈现贷方顺差,三顺差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以上种种迹象都说明,目前中国的资金过剩,根本没有必要不惜一切引进外资。
19世纪下半期的德国、20世纪下半期的日本和韩国等跨越式发展的经验都表明,一个落后国家的民族工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在国家的科学保护下获得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发展民族产业的机会。而自主研发是需要花费时间和大量资金的。正是由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过程和预期收益间存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差,我国一些急功近利的专家才提出中国不需要搞自主研发,只需要在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上谋得一个打工的位置,中国应该发挥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专心发展加工业。至于大飞机等高科技产品,我们只要多生产裤子,拿钱换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非科学发展的理论。
综上所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主要靠引进外资和国际并购,不能在发展战略上满足于做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只参与国际分工的底层活动。我国必须大力倡导自主研发和自主发展的科学道路,应在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控牌(尤其是名牌)和控标(技术标准)”的“四控型”民族企业集团和民族跨国公司,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早日真正打造出中国的世界工厂而非世界加工厂,从而尽快完成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型。(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9067.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