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阴谋”不是《货币战争》的精髓和价值
“揭露阴谋”不是《货币战争》的精髓和价值
看到很多对《货币战争》一书的评价,激烈赞成和激烈反对的都围绕“阴谋”二字来论述,反对的说本来这个领域里就没有阴谋,这本书里全是猜测,赞成的说这本揭露了少数金融寡头操纵世界。还有说“引起注意”就是好的,但这本书“从单纯的经济学角度来看,《货币战争》也不是一本严谨、准确而公道的著作”。但也说不出为什么“不是”,是的是哪些。
贫道觉得,争论完全偏离了这本书真正提出的问题——现在的世界究竟是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稀缺性,也就是只有物品是稀缺的才能成为商品。而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尤其是世界主要货币——美圆——没有稀缺性,是可以通过政府举债和企业举债来发行的,甚至连印刷的成本都没有,世界经济还叫市场经济吗?其次,批判的人都绕开了此书提出的一个重要假定——西方法币的发行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对银行借债产生的,借债等于发行货币,还款等于回笼货币,前几年烂发次贷等于烂发货币。如果这本书真的“不是一本严谨、准确而公道的书”,那么,只用把这个看法批判倒了就行。如果这么多学金融学国际金融的人都绕开不谈,或者根本就无法否定,那么等于没有对这本书做任何评价。
贫道不学金融,因此也无法用现代金融学话语体系来批判《货币战争》讲的这两个道理。贫道是从一般经济学观点看,觉得这本书对于法币发行,尤其是西方法币发行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经济中的意味逻辑上是真实的。
贫道看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注意什么阴谋不阴谋,因为作者并没有把金融寡头操作世界经济真的当回事情,作者自己也不肯定。贫道觉得,作者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从第一到第八章都在讲故事,讲一个阴谋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本来就都是逻辑推定,但在第九章作者没有回避问题,因为前面的故事的逻辑推理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假定上,就是西方法币的供给方式是举债,而且只要私人银行放贷就等于发行货币。贫道只把第九章看了两遍,至今还有些模糊,但总的感觉是作者说对了。而只要这个假定是真,那么前8章的猜测都是有可能的。最主要的是,根据这个假定,后面章节对中国,对美国次贷等分析就可信,就是一种正确认识这里面道理的有效方法。
比如,中国也是法币体系,银行放贷规模是根据储蓄和经济增长进行的,也就是政府努力让货币等于已经实现的劳动成果。但是,为什么1991年到1995年连续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贫道以为,如果本书的假定是真的,很多事情就比较好认识。
90年代初突然土地成为商品,而土地并不是此前劳动成果,是根据市场承认价格和价值来确定的。1992 、93、94这3年投放货币分别为1158亿、1529亿和1424亿,是1990年300亿投放的4~5倍。而没有这些投放,房地产也无法市场化。这些钱在接着几年推动了通货膨胀。
又如,为什么去年下半年又开始通货膨胀?而且如果看货币发行量,这些年无非还是1000~2000亿,经济总量增长这么大,这么大的投放并不过分。如果用这本书假定来看,原因应该是:
1997年以来,我们连续出现巨额贸易顺差,累计已经达到14000亿美圆。从表面看,贸易赢余也是中国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巨大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因此变成外汇储备。也就是中国劳动者创造了财富换回了一堆美圆,而不是等量的劳动产品。贫道计算过,如果扣除贸易赢余,中国人创造的GDP其实每年只增长3~5%,其余的都是靠储存美圆来表现的。这些美圆都要用人民币置换(外汇管制),因此累计投放了对应的10万亿左右的,没有对应劳动成果(成果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就是说自1997年以来累计投放的近20亿人民币中,有一半一直是有钱没对应的商品和服务的。这是去年开始的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
而作者用这个原理对美国次贷市场的预测和分析,基本也都被验证了。
任何理论都建立在一个新角度和假设上,以前国际流行的,现在专家和硕士博士熟知的金融理论,无非是从某个假设上建立的。如果这个假设无法解释现实,而另一种假设能够清晰地描述过去和现实,就可以用这个理论代替以前理论。
其实,与这本书同时在去年发行,流行不广(因为是香港版)但理论假设基本接近的是王小强的《投资赌博新经济》,如果把这两本书对应着看,会发现一些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都在他们的理论中得以解释。比如,美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虽然也贬值数倍,但主要是80年代以前和最近发生的,8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近20年美国通货膨胀并不严重甚至很多年没有发生过。而同期美国债务总额,也就是货币发行远高于这个数字。这些钱跑哪里了?跑到赌博市场里了,都去玩股票、期货、外汇甚至是石油、房产,黑色和有色金属期货了。每天世界发生100元交易中,只有1元与产品和服务等劳动有关,99元都没有对应的劳动,其价值都是虚拟的,说值钱就值钱,说不值钱就不值钱。
两本书,王小强的一本说清楚了世界经济其实是由一个实物经济和一个虚拟经济组成的,虚拟经济里没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宋鸿兵的一本书说清楚了支撑这样玩的基础,也就是玩的越来越大,筹码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这两本书的结论都是——中国面临一场别人早就蓄谋策划的金融风暴,而且似乎没有人做防备,大家依然歌舞升平享受着“盛世”的欢乐,这样的“盛世危言”主流学者是不喜欢看的。要不是《货币战争》太火了,主流们一定用沉默来回答。不过确实到现在没见当红经济学精英对这两本书有什么言辞。
宋鸿兵<货币战争>写得好的一点是,由于前8章都在讲故事,可读性强,吸引人。但缺点也在此,使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阴谋论上了,而忽视了本书最主要部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7649.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