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提升内生增长动力以对金融风险
曹建海:提升内生增长动力以对金融风险
2008年09月18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继雷曼破产、美林被收购后,AIG也被国有化,美国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为了改善市场枯竭的流动性,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在内的央行,过去两天通过各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向市场输送流动性,迄今注资总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这是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全球央行屡次救援市场行动中的最新一次,而中国也首次放松持续紧缩的货币,降低贷款利率及部分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
如何看待这场危机走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较为紧迫的问题。与西方央行去年以来手忙脚乱的为市场注资相比,中国独立于这场危机之外,尽管中国央行和商业银行持有部分美国问题债券,但是中国银行业整体脱媒与国际化程度较低,仍无直接的大规模冲击。中国与美国所面临的经济风险显然不同:美国的经济首先是由次贷问题所引起的金融风暴,但这仅仅是经济衰退的开始,危机必将蔓延至实体经济,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是实体经济衰退,并有向金融领域蔓延的趋势,这是与美国经济危机演化的一个相反过程。
这注定了两国经济未来呈现不同的可能。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一旦金融系统崩溃,意味着经济丧失血液,流动性枯竭,实体经济将无力回天。美国饮鸩止渴般的以财政救助两房以及为市场提供更多资金,虽能暂时减痛,但会陷入更为严重的造血功能衰竭。目前,与过度虚拟的美国金融市场相比,中国金融问题并不严重,只要实体经济与资产市场不祸及银行系统,中国较易实现“软着陆”。由于缺乏衍生品的中国银行业没有过多的介入资本市场,政府亦无赤字负担,因此,风险主要来自地产业,尤其是土地抵押信贷。
出口占中国GDP比例较大,美欧国家的衰退必然波及中国的实体经济。因此,中国必须启动内需来缓和外部冲击,而这也恰恰是中国转型的目的。当前中国转型大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会分配,一是产业升级。启动内需就是要加大中低收入者以及农民的收入,并改革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以增加广大普通国民的消费能力。
此次全球危机的根源是失衡,它来自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转向依赖资产和债务的增长模型,这刺激了美国住宅泡沫和信贷消费,为次贷危机埋下隐患。中国因储蓄传统以及中国社保缺失与贫富分化,造成将货币(要素)和出口产品强行转化为发展与竞争力的源泉,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就是说,中国内部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和富人消费,由于富人消费有限,因此,美国穷人成为取代中国中产阶级地位的消费者,而中国的穷人则被抛弃。当美国消费者陷入困境后,中国经济失去了成长动力。 此次全球财富的蒸发,也是打破全球财富分配失衡的自纠行动,而中国的财富分配失衡更需要政府政策的纠偏,国际国内的财富分配失衡是一切灾难的源泉。
目前,在危机接连出现之时,美国政府的挽救政策大都是权宜之计,更由于美国大选在即,政策更无长远目标,对解决根本的系统性问题毫无帮助,若无长远规划,尤其是拯救成本如何消化以及转型方向,成为当前的主要风险,令美国衰退陷入迷雾。同样,中国经济政策此前长期处于抑制通胀与防止经济下滑之间犹疑,从而忽略了转型。当前,通胀压力减少,因此,短期来看,防止经济下滑是主要任务,而为了可持续的发展并规避全球衰退周期,社会分配的转型必须推进,尤其是在美国实体经济还没有大规模衰退之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自此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应该彻底断绝依靠美国经济停止衰退或恢复增长的念头,中国经济的希望在于广大百姓消费带来的内生性动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8553.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