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李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摘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防止执政党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问题,对群众路线作了新探索,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带头。大家普遍感到,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又回来了。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论述,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回顾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可以增强投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如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变革一样,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转变。

  (一)从精神为主体到实践为主体。

  以往的哲学家,无论在宇宙观上持唯物主义观点还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这是因为,在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时,人们都是从特定的立场、观点出发的,不可能超出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只有在无产阶级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之后,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的思想家,才有可能站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点上,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物质生产及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决定意义,阐述了精神文化生活等上层建筑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述了人类社会所必然经历的社会形态,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它告诉我们,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既是物质财富产生的源泉,也是思想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专门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作于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作于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恩格斯在作于1880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也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精辟论述,将以往哲学家们一直奉为神圣的精神的发展和实现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彻底扭转过来,实现了从精神为主体到实践为主体的历史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此后,列宁又在领导俄国革命的亲身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群众性工人运动在实践中的极端重要性。列宁在作于1914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的报告和给出席该会议的中央代表团的指示》中说:“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的实践的重要性决不次于理论,而且只有这种实践才能对我们的原则作出真正的检验••。”列宁的这段论述,不仅指出了群众性工人运动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指出了这一实践对于原则的检验作用。

  (二)从英雄主体到人民主体。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绝大多数思想家都夸大个人特别是所谓英雄人物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将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刻地揭示出来,从而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恩格斯在作于1886年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列宁根据自己的体验,更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他在作于1908年的《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在作于1917年9月的《政论家札记》中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

  这段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深刻把握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中,必须紧紧地依靠阶级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

  (三)从为少数人谋利益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以往任何理论的根本区别。过去的一切理论,本质上都是为特定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作理论和学理支撑的,但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企图把自己的理论说成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是属于一切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就公开宣布,这一理论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从而也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作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他们还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列宁也在作于1917年7、8月间的《论立宪幻想》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他还在作于1920年4、5月间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这一论断,不仅使依据这一理论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而且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既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和群众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四)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到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

  既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就是其奋斗目标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阶级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随后,他们又深刻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得出了无产阶级不能运用现成的国家机器,而要彻底打碎它,建立起真正实行多数人对少数人统治的新型国家机器。这是人类历史上国家观念的重大变革。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一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列宁在作于1917年11月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中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列宁还根据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明确指出:“正是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彻底打碎建立在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少数人压迫多数人制度基础上的旧式国家机器,初步建立起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而且,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或者自身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出了问题,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也会有变质的危险,甚至亡党亡国。

  (五)共产党人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官僚主义。

  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的短期实践便敏锐地发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考验。他在写于1922年2月的一封信中尖锐地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列宁还在作于1917年11月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中说:“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为了反对和防止官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采取了包括建立工农检察院等措施。在这些探索中,列宁反复强调,重要的一点就是党和国家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而不要脱离群众。列宁在作于1920年7、8月间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中指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

  列宁还在作于1922年2月的《政论家札记》中深有感触地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最重要的事情。”

  可以说,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的防止社会公仆成为社会统治者,到列宁总结苏维埃俄国的初步实践提出的防止共产党员成为官僚主义者,已经深刻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掌全国政权以后面临的最大危险。

  总之,上述转变,即从精神为主体到实践为主体、从英雄主体到人民主体、从为少数人谋利益到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从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到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国家,以及揭示了共产党人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官僚主义,使无产阶级政党同以往任何政党严格区别开来,也使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所建立的国家同以往任何国家严格区别开来。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生机活力的命根子。在理论和实践上丢掉了它,党就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更不可能巩固和长期保持执政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领导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探索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规律,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努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仅有50多位党员的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党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年间就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和北伐战争中的工农运动新高潮,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立足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我们党真正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的。从这时起,我们党不但继续坚持和发展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这两大优势,而且创造了武装群众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新鲜经验,创造了建立工农兵政权的新鲜经验。从井冈山时期到中央苏区,再到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逐步形成。其要点主要有:

  (一)宗旨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权力观。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权力观。毛泽东在1944年《为人民服务》中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二)取信于民——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心、取信于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1943年7月2日)中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中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三)心系于民——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群众观点。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够和人民群众结成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很重要的原因是相互之间的心心相通、命运相连。

  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1943年10月14日)中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部队中的负责同志要替士兵着想,机关、学校的负责同志要替大厨房着想,替杂务人员着想,所有的共产党员要替人民着想。”

  群众观点还体现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上。正如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中所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所以她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四)问政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把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并将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毛泽东的一个突出贡献。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1日)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五)造福于民——认真实行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忘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毛泽东在《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1943年11月)中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

  正是在造福于民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根据地认真实行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在中国树立起一面进步、民主、幸福的旗帜。在毛泽东的科学总结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正因为有这样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才使中国共产党深入人心、赢得人心,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出现了淮海战役中翻身农民积极支前的生动景象。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每一点都是和群众路线紧密相连的。毛泽东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里,理论联系实践,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要联系人民群众的实践;自我批评的作风,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团结的愿望,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基础上的更加巩固的团结。

  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紧紧围绕防止执政党因脱离群众而变质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路线,并就如何防止党和党员脱离群众、如何防止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由人民公仆变成官僚主义者作了集中的探索。

  (一)提出“两个务必”,以此作为防止执政党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探索的一条主线。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他还特别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这些论述,成为毛泽东关于防止执政党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探索的一条主线。

  (二)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防止腐化堕落。

  毛泽东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956年11月15日)中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他在《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中还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中还把“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中还对“勤俭”二字做了这样的解读:“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

  (三)坚持群众路线,防止脱离群众,提出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次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中强调指出:“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

  毛泽东在认识和纠正“大跃进”错误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两条深刻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还曾经上升到制度层面来加以确保。他鉴于斯大林犯错误的教训,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1956年4月)中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四)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既把解决好这个问题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总题目,更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突破口。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面临着人民内部矛盾突然增多、许多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把群众闹事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的局面。毛泽东认为,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毛泽东坚信:“中国应当是辩证法发展的国家。”“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这正是他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想要达到的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五)提出要打掉官气,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并把它列入中央和地方党委的工作方法之一。

  毛泽东一生最厌恶的就是官气和官僚主义习气。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复强调的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他在《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1958年5月20日)中指出:“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

  毛泽东还把这一点单独列为《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中的第26条,强调:“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

  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时刻,我们党面临着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把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彻底扭转过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就是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整党,既清除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帮派体系和“打砸抢分子”,又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这些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贯穿群众路线。通过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使党的宗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得到弘扬和提升。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导方针上贯彻群众路线。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上贯彻群众路线。在经济建设上,要认真纠正只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在政治建设上,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上,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建设上,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上贯彻群众路线。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反腐倡廉建设上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上贯彻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上,要充分彰显人民利益、人民诉求、人民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念,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护。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取得一项重要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取得一项重要创新,无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中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

  邓小平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年5月19日)中还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中指出:“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危难之际,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领导干部》(1995年6月30日)中指出:“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办法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困难,作出突出的成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江泽民在《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2002年1月25日)中还指出:“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我们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这个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警醒。”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指出:“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胡锦涛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中还指出:“九十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以新的面貌、新的作风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上这些充分说明,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就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努力实现中国梦。

  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

  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实际上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要“照镜子”,也就是要认真对照党章检查自己。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政治优势。可以说,党章所规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部历史经验的总结。

  为什么从严治党要从整治“四风”开始?为什么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要从整治“四风”开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18日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所说:“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整治“四风”,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优良作风,就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

  当前在群众路线问题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从党的历史看始终有三大危险相伴随:一是脱离实际的危险;二是脱离群众的危险;三是腐败变质的危险。正是在不断应对各种危险和考验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超常能力,保证了我们党渡过一个又一个风险,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纠正一个又一个错误,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党的历史证明,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永不变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个课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如何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保持艰苦奋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都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地破解,又不断地继续探索的,决不可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止步,决不可满足于阶段性成果而自满。

  但无论如何,我们对党抱有充分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关键在于:

  ——坚持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打牢群众观点、群众意识、根本宗旨,过好权力关、利益关、亲情关。

  ——求真务实取信群众,不能搞形式主义失信于民。

  ——密切联系群众,不能搞官僚主义高高在上。

  ——紧紧依靠群众,不能搞宗派主义小集团小圈子。

  ——全心全意为了群众,不能搞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把个人欲望个人私利扩大化。

  以上几点,说到底,是一个必须同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问题。所谓“传统观念”,就是传统的旧社会长期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意识、腐朽思想。如何决裂?最为根本的就是:按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打破国家整体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碎片化的利益格局,建立既体现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国家整体利益、人民根本利益,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新型利益格局。这需要全党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扎实工作,不懈努力。

  我们要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自身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教育,得到一次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深刻教育,得到一次认清“四风”危害的深刻教育,得到一次如果严重脱离群众就会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育。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充分发挥我们党的两大传统优势,即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4-04-04/2556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风雷弗迷 更新时间:2014-04-04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群众路线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