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政治制度是否合理和优越,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确立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产生、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要求,在不断发展完善上述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的直接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的制度,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符合中国的国情,之所以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关键在于它不仅具有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符合本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是这一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坚持这一政治制度,对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模式相比,有着根本区别和巨大优势。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原则的确立和贯彻,是我国政治制度具有独特优势的可靠保证。第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我国的民主不受资本操纵,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第三,我国的民主政治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侵犯人民权利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实施制裁。第四,我国的民主政治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民主协商,集体议事,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的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发展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合理、正确,有没有优势和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大举向世界推广西式民主。一些国家在政治制度选择上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出现严重挫折,导致严重后果,有的停滞不前、进退两难,有的踌躇纠结、左右摇摆,有的误入歧途、社会动荡。苏联东欧剧变,殷鉴不远;西亚北非动荡,就在眼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制度选择错误而积贫积弱,触目惊心。而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中国奇迹”让世界惊叹。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长篇研究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中国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中国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成功,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
对待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要不懈坚持,又要不断完善。坚持,就是面对国际国内“八面来风”,特别是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套用西方政治模式的所谓“改革药方”,一定要有政治定力,有自己的主心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守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完善,就是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的重大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要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统筹起来,以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巩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4-07-03/2661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