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路爱国:为什么推进私有化将导致共产党丧失政权
私有制下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
作者:路爱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不久前,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执政能力与执政地位分不开,加强执政能力,为的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正如中央文件指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包括一些党的干部和领导班子的领导方式和能力,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腐败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确需要认真解决,否则,的确严重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但在目前,对共产党执政能力最大的潜在威胁来自私有化。根据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需要共产党掌权,也不可能允许共产党长期执政。正像资产阶级掌权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以公有制为基础一样,共产党掌权的国家也不可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从长远来看,由于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生产关系,推进私有化对共产党执政地位产生最致命的威胁。
苏联和东欧的实践表明,共产党下台必然意味着重建私有制;历史还将证明,无论以什么名义,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推进私有化必然导致共产党最终丧失执政地位。如果其他问题可以经过共产党本身的努力得到解决的话,例如历史上的各种党内外教育运动加强了共产党的战斗力,那么,私有化则是一条不归路,一旦在这条路走下去,共产党本身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扭转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从共产党的利益出发,维护公有制应该被当作维护其执政地位的不可逾越的底线,而推进私有化无疑于促使共产党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迅跑。可以说,私有化是世界为数不多仍在执政的共产党所能采取的最不明智的举动。
一、为什么推进私有化将导致共产党丧失政权
首先,推进私有化摧毁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宗旨。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是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富强、祖国统一、人民富裕,但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区别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无论中国还是国外,几乎所有执政和在野政党都认同国家富强、祖国统一、人民富裕的目标,包括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们无不宣称自己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无不宣称自己是领导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人选。共产党与所有这些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主张实现这些目标,而且主张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这些目标,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消除万恶之源,使人民真正摆脱奴役地位,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使劳动人民成为财富和国家的主人。一句话,共产党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共产党主张消灭私有制。
消灭私有制就是建立公有制经济的过程,而建立和完善公有制经济是现代人类历史的创举。创造性的工作意味着没有现成的道路好走,因此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和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掌握了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什么形式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具体步骤如何,需要建立怎样的相应机制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而且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逐步完成,因此,中国共产党政府从不排斥改革创新,事实上,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但是,无论进行怎样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对共产党来说,消灭私有制应该是一个不能动摇的大方向。如果一个执政的共产党非但不大力建立和扩大非私有制经济,不断完善新生的公有制经济,朝着最终消灭私有制的方向努力,反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甚至通过种种方式,动摇甚至挖掉已经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基础,导致已经基本上消失的私有制死灰复燃,甚至逐渐占据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这个党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基础,背离了自己的根本宗旨,把自己混同于剥削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建成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而不管最高纲领还是最低纲领都要求消灭剥削制度即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个建党的初衷体现在“一大”党纲中,也体现在随后的党章中。新中国的建立和随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历程,见证了共产党是一个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政党,它忠诚实践自己的纲领,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长期得到中国大多数人的信任和支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犯过错误,出现过失误,但并没有动摇广大人民对党的信念,因为党的宗旨没有改变,错误和失误是在实现自己宗旨的过程中出现的,而这个宗旨是得到广大人民普遍认可的。
但是,如果共产党政府推进私有化,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表明共产党中途转轨,放弃自己建党初衷和宗旨,扭转了长期以来以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昭示天下的传统形象。更严重的是,失去了公有制这个安身立命之本,共产党不得不把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增长上。但是,与公有制这个磐石相比,市场经济犹如起伏不定的江海。历史常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可能只有涨潮没有退潮,只有繁荣没有衰退,无论经济增长多么出色,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低潮。综观世界,由于经济波动导致执政党下台和政府更替的事例司空见惯。在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人民有权要求一个搞不好经济的政府下台,包括那些未必对经济困难负有直接责任、但却碰巧在位的执政党。因此,对共产党来说,把经济增长当作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无疑于把执政的命运押在了变换不定的事物上,极大增加了自己未来地位的不确定性。
设想一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波动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共产党继续坚持公有制,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经济发展即使遇到暂时困难,仍然不大可能动摇它的执政地位,因为共产党在所有制问题上兑现了对人民的承诺,只要人民仍然支持公有制,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就是不可替代的,它仍然有机会领导国家重振经济,例如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相反,如果共产党推行私有化,把自己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经济发展或者“实现小康社会”上,经济一旦出现较大波动,人民生活一旦出现较大困难,对共产党执政将带来毁灭性打击,因为这表明它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承诺。到那时,共产党又有什么理由不允许其他政党竞争上台,如果后者宣称自己更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小康”?
亚洲四小龙和我国其他周边国家的实践表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赶超,并不必然需要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或者说“实现小康”方面,共产党执政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执政者则非共产党莫属,因为唯有共产党不但主张发展生产力,而且主张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为基础上解放生产力;不但主张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主张全社会共同富裕,平等分享社会财富;不但主张“实现小康”,而且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用“小康社会”代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任何执政党都可以把前者当作自己的目标,而惟有共产党执政才会把后者当作自己的目标。)
第二,推进私有化从根本上动摇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改变了工人阶级作为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奴隶的地位,夺回了本来属于他们的劳动果实,随后,通过建立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变成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者。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共产党政府代表工人阶级掌握和管理生产资料,其他不掌握或者只拥有少量生产资料的阶级即使长期存在,也根本不能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形成实质性挑战。作为代表工人阶级这个国家主人的先锋队,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推进私有化意味着鼓励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一方面催生出新生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重新沦为在市场上出卖劳力的群体,其中一些人甚至变成朝不保夕的“弱势群体”。随着工人阶级丧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由国家的统治阶级变成了被统治阶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共产党继续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地位实际上相当于1949年以前的革命时期,即代表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而它的使命应该是领导工农群众夺取政权,把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目前吊诡之处在于,在现实中,共产党仍然处于执政地位,只不过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已经不是统治阶级了。这种极度矛盾的错位状况不可能持久存在,它不符合我们所有已知的历史逻辑。
随着私有化的深入,随着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不但新工人几乎全部以雇佣劳动者的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许多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沦为雇佣劳动者。马克思基本原理说,雇佣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下的确获得了“自由”,也就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只不过,即使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公平价格,他们在劳动场所的命运也只有被榨取剩余劳动一途。无论在市场还是在工厂,资本永远处于强势地位,这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铁律。
私有企业的壮大必然造就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资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从自己拥有的企业/商业的工人身上不断获取利润,积累财富,随着财富增长,他们必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努力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力,以便保卫自己的利益。市场化和私有化越深入,资本家阶级掌握的财富越多,他们寻求政治主导权的愿望就会越强烈,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实力也会更强大。从长远来看,如果私有化方向不变,总有一天,资产阶级会形成自己的政治代表,谋求与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权力,直到最终掌握国家政权,名正言顺地按照他们面貌改造整个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想变成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在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面前就会越来越无招架之力,被迫下台只是迟早的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推进私有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的过程,就是共产党亲手造就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过程。
有人提出,共产党可以驾驭资产阶级。但问题在于,究竟是共产党驾御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驾御共产党,不取决于共产党本身的愿望或者意志,而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指望依靠意志力量维护自己执政地位不过是一厢情愿。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教育等非物质力量作用有限,因为批判的武器永远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丧失了生产资料,甚至变成了“弱势群体”,连共产党政府的正常运做都越来越依靠资产阶级纳税,共产党又能依靠什么来驾驭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呢?在不少地方,“能人”即有钱人已经取代了共产党,公然、合法地成了地方经济或村民致富的所谓带头人,致使群众开始把富裕的希望从共产党身上转到了这些富人身上,以前指望和依靠共产党,而现在则不得不指望和依靠有钱人。在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事实上向富人出让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同时把群众推向资产阶级怀抱。
资产阶级并不真正支持共产党,也永远不会支持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在目前共产党仍然执政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服从不过是生存之道,他们在等待自己的成熟,也在等待共产党本身的演变。只要私有化大方向不变,时间就在他们一边。一旦势力壮大,时机成熟,他们必然自立门户,或者寻求政治代理人,或者公开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参与政治,与他们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同类一样主导国家政治,根据资本家的利益制定保护资产阶级法权的法律和秩序。
面对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日益衰落的工人阶级,共产党很可能不得不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用某些貌似中性、实则暧昧的提法,模糊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性,淡化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力图通过改变自己,向有产者/资本家阶级靠拢,获得他们的拥戴和支持。“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出,正是在现实阶级力量对比变化的压力下,共产党谋求政党转型的一个初步表现。事实上,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从建立之初开始,从来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提出“三个代表”,实际上是向“全民党”转型的一种暗示,而接受资本家入党等具体实践,正好暴露和验证了这种提法的真实意图。只要允许资本家入党,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便会蜕化为业主/资产阶级的政治组织,而所谓“全民党”充其量不过是资产阶级政党的过渡形式罢了。
所以,不要说共产党变成“全民党”已经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背叛,即使中国共产党真想成为一个全民党,打算代表相互对立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在实践中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尤其在阶级分野日益分明的今天。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共产党不但抛弃自己代表的无产阶级,脱离其他劳动大众,同时,除非心甘情愿变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否则,也会在被利用之后遭到日益渴望政权的资产阶级抛弃,最终陷入孤家寡人境地。
第三,推进私有化极大削弱共产党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
在“国退民进”(实质上是“公退私进”)过程中,维持政府职能的经济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共产党不能不越来越依靠来自私有企业的税收过日子。这种经济依赖性必然改变共产党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从根本上限制了共产党执政的效率和行动能力。这个问题越往基层越明显。目前,全国县级以下国有企业几乎消失殆尽,私有企业成为所谓“利税大户”,没有这些企业纳税,地方政府甚至不能保持正常运转。这就把把共产党基层政权逼进了一个死角,私有企业成了共产党政府的衣食父母,除了依靠他们之外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媚富、傍大款,直到官商勾结,沆瀣一气。事实表明,一旦丧失了公有经济的支撑,一旦私有企业变成政府收入的基本来源,官商勾结具有必然性,不这样做反而是不正常的。
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政府必然被要求向纳税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为纳税人服务”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在政府话语中,大有取代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个传统口号的势头。说到底,正是由于私有化的发展,使新兴资本家阶级变成了所谓纳税大户,给了他们要求共产党政府为自己服务的权利。
不仅政府税收要依靠资本家,而且地方经济发展也要依靠资本家,资本家阶级从而获得了要求政府为自己服务的双重资格。越来越依靠资本家阶级的共产党政府,不能不与广大劳动人民形成对立,这在发生劳资冲突的时候尤其明显。这时,本应代表工人阶级的一些共产党基层政府,出于自身生存和地方经济的考虑,生怕伤害了资本的利益,因此常常不惜牺牲劳动者利益来“维护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资本家利润积累创造条件。的确,假如各级政府自己不掌握生产资料,如果不依靠有产者投资和组织生产,又能依靠什么来“繁荣”当地经济呢。
这种利益关系大大损害了共产党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尤其在地方,私有化迫使共产党政府越来越依靠私人资本,结果,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完全服从中央,在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其决策和行为越来越摇摆于两端之间: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指示,还是满足当地“纳税大户”的需要?是服从全国大局,还是地方利益为先?衡量的天平越来越向地方资本势力倾斜,导致中央政令不通,上传下达渠道阻塞,共产党令行禁止的非凡行动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管不了地方的现象愈演愈烈。共产党越来越说到做不到,即使有心杀敌,也难免无力回天。
共产党历来以高超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著称。但这些年来,中央政府心想事成的记录可以说越来越糟,基本是想什么,偏偏做不到什么。说要“共同富裕”,实际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说要在20世纪末消灭贫困,实际上不但目标没有实现,贫困问题反而变成了社会痼疾;说要反腐倡廉,实际上腐败之风越刮越盛,甚至不少地方的干部前腐后继,成片烂掉;说要搞好生态环境,实际上环境治理投资不少而成效甚微,滥用资源和破坏生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说要保持社会稳定,实际上“群体事件”呈增长趋势,刑事案件频繁发生,自杀死亡数字惊人,矿难死伤人数排到了世界前列,社会安全感大大下降;等等。其他一系列问题,例如官员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偷税漏税、各种违规操作、吸毒贩毒、嫖娼卖淫、赌博、卷土重来的传染病、失学、失医、造假、圈钱等百姓关心和痛恨的问题,中央三令五申,多次提出要加以根治,实际上没有一个得到彻底解决。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社会丑恶现象,现在几乎无一不能在中国找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现象在人们眼中慢慢成了“正常现象”,成了社会生活的“天然”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政府越来越把中国视同于其他社会,而人民也无可奈何地越来越不指望享受社会主义优越性了。
的确,与亚非拉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目前,除了GDP增长较快这种数量差别之外,以及除了共产党执政的政府之外,中国在经济社会体制上与它们已经没有明显差别,而且,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长期严重滞后,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某些同等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教育、医疗、全民文化等领域也已经丧失了任何优越性。中国越来越像一个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会说到做不到?一个解释是,如果中国政府真心想要实现某些目标,凭借共产党的传统强项,即强有力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它是不难做到的。但在现实中,许多应该解决的问题的确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积重难返。很难把这种现象完全归因于共产党有意放纵不管、任其发展。真相在于,共产党的办事能力已经大大减弱,在一些情况下,它非不为,实不能也。
导致共产党治理效力降低的元凶就是私有化。一方面,私有化导致产生两个决策中心,除了共产党政府这个公开的决策中心,还有掌握财富和生产资料者这个潜在的决策中心,后者对前者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对其行动能力发挥严重掣肘作用,往往使党的决策不了了之或者功亏一篑。另一方面,私有化从根本上破坏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私有化把劳动者变成打工仔,他们直接听命于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雇主,这与公有制条件下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对群众而言,政府既然不能提供就业,保住饭碗当然比响应党或政府的号召更重要。这就使共产党与劳动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对群众的号召力也必然越来越低。
动员和组织群众本来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力量所在。如果不能依靠和组织广大群众,共产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组织涣散,行动不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法律法规多么健全,法制建设多么完善,并不能真正增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点,看看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再看看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政府在治理国家上的无能或低效,应该是不难理解的。
第四,推进私有化彻底颠覆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表现为: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资本创造价值;剥削有罪;造反有理;一切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进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反对以个人私利为核心的价值观,提倡大公无私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把个人融入集体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中;提倡团结友爱、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光明磊落、勤俭节约;批判和摈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观念旧思想;党的干部和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等。
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在于“为公”,立党为公是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这个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来源于共产党的信仰和奋斗目标,即消灭私有制,建立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社会。在毛主席领导下,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共产党身体力行,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的准绳,具体体现了这种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共产党执政后,通过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不但兑现了对人民的诺言,而且使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理论上说,公有制体现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维护公有制等于维护个人利益,因此,极大限制了集团/个人争夺私利的范围和激烈程度。正是在公有制的土壤上,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利他主义等社会理想,得以从个别人的道德饯行,上升到指导社会行为的普遍准则,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言行。事实上,这种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普遍向往,但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它们才具有了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推进私有化使社会的阶级和利益结构发生急剧变动,私有经济的不断扩大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巨大冲击,使私有观念随私有产权一道卷土重来,重新开始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众所周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通行丛林法则,崇尚所谓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是私利,温情脉脉面纱掩盖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随着私有产权的建立和扩大,价值观重新被颠倒过来。由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提倡个人发家致富的私有制社会格格不入,推进私有化把共产党推向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在意识形态上丧失了过去一贯的光明磊落,既不肯放弃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又不能与资产阶级决裂,于是腰杆不直,说话不硬,底气不足,甚至言不由衷,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挑战面前开始溃不成军。由于共产党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与私有经济的现实格格不入,为了不致显得过于迂腐甚至荒谬,共产党不得不“与时俱进”,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妥协,寄希望于不知不觉间完成意识形态的转向。
例如,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而推进私有化实际上以鼓励剥削为前提,剥削非但无罪,而且有功,而反抗剥削反倒可能被戴上破坏“先进生产力”的罪名。共产党主张逐步消灭阶级,主张人人平等,但私有化不但必然产生阶级分化,而且导致两极化愈演愈烈。当工人失去工作、打工者拿不到报酬、许多人不得温饱、而有产者财源滚滚、富人穷奢极欲的时候,人人平等只能沦为笑谈。共产党主张劳动光荣,而私有化使劳动者重新成为为他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对那些超时工作的“血汗工厂”工人或任何打工者来说,劳动光荣又从何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对劳动者有害,对资本家也未必有益。总之,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根本不适用私有制社会,因此才会日渐衰微、气息奄奄,逐渐从社会主流变成了支流。
再如,共产党历来要求共产党员尤其党的干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但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无非造就出一批穷奢极欲的富豪以及日益卑微化的劳动大众,坚持党员干部操守的意义又在那里?在利己主义被奉为社会信条的时代,对干部实行脱离群众的高薪根本不可能养廉,因为日复一日地面对资本家阶级的巨大财富和奢侈生活方式,党员干部不甘下风的攀比心理必然膨胀,手中的权力很容易变成权钱交易的筹码,这样,保持清廉尚且不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更是难上加难,这种要求实际上不再具有普遍可行性,变成了对个别“圣人”而不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普通党员同样面临进退两难的问题,例如,在私企工作的党员,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党章的要求,是站在工人阶级一边与资本家斗争,组织起来,夺回劳动果实,推翻剥削制度,还是响应政府推动“民营/私有企业”发展的号召,老老实实作资本家的驯服劳动工具?当党员们兢兢业业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候,如何体现共产党的价值体系,如何发挥共产党先锋队作用?总之,推进私有化使共产党难以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更难以把以往的雷锋、王进喜、甚至改革中的许振超这类工农兵模范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学习楷模,保持党员先进性实在是无从谈起。
随着私有经济日益强大,大众传媒不再主要是共产党/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喉舌,而越来越变成了资本/资本家阶级的工具。在金钱运做下,许多传媒大肆宣扬剥削阶级价值观,大树特树资本主义社会备受推崇的个人发财致富和所谓企业家(实为资本家)精神,让他们成为社会效仿的榜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私有化的推进日益深入人心,而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由于缺乏公有制的支持,自己推进私有化的行动否定了自己的宣传,因而越来越丧失公信力,丧失人民的信任,越来越像是一种虚假宣传。
总之,这些年来,我们目睹了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全面思想混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几近崩溃,社会道德大幅度沦落,金钱在普遍的信仰危机中上升为个人成就的核心标志。在丧失了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和社会理想的情况下,民族主义被当作凝聚社会人心的粘合剂。然而,诉诸民族主义是各式各样其他政党的拿手好戏,其极端形式表现为民族压迫甚至种族灭绝。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恰恰在于它坚持阶级学说,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置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前提下。如果沦落到惟有祭起民族主义旗帜的地步,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也就不存在了。
第五,推进私有化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历史,最终导致否定共产党自身。
与历史上任何革命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仅是改朝换代,用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而是从根本上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没有剥削的崭新社会。产生剥削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即私有制,因此,所谓推翻剥削制度,说的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这个基础上消灭剥削,实现按劳分配,走共同富裕道路,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这是共产党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带领中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基础。
共产党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人民拥护,得到仁人志士的追随,能够由弱到强,打败所有强大的敌人,直到夺取全国政权,正是由于它的这个宗旨具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它提出的推翻剥削制度、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和当家作主的理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它是否在口头上宣称代表人民,因为任何政党为了争取选票都会这样声称,而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建立和发展公有制,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产生的土壤,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真正代表人民掌权的执政党。任何剥削阶级政党都做不到这一点。
推进私有化则完全否定共产党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历史。
推进私有化等于全盘否定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丛生,许多有志之士当年怀着改天换地、建立新中国的愿望,加入到共产党队伍中,无数优秀党员和赞成党的事业的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直至生命。然而,推进私有化导致旧病复发,原来已经灭迹或基本消除的社会恶疾再次泛滥,“旧社会”现象重现,例如,少数人家财万贯,许多人不得温饱;有权有势者耀武扬威,“弱势群体”低三下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上笑贫不笑娼;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共产党恐怕难以理直气壮地批判旧社会,从而难以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革命历史的正确性。试想,如果推翻一个私有制,最后不过证明是用另一个私有制取而代之,革命带来的变化只不过是各阶级成员的调整,那么,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不存在本质区别,而共产党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也无非是利用人民的支持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这样,人民又有什么特殊理由一定要拥护共产党继续执政呢?
推行私有化不仅否定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而且否定共产党的建设历史。共产党执政后逐步建立起公有制,成功地从源头上消灭了旧社会丑恶现象。建国初期,公有制不占主导地位,各种所有制并存,私有经济力量相对较强。但是,由于这种状况导致两极分化重新抬头,旧社会现象出现故态复萌苗头,此外,私有企业与新生的公有经济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不断出现摩擦甚至冲突,为了维护新生的革命政权和年轻的社会主义事业,维护革命的成果,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以建立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奠定了公有制基础,创造了建国后前3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奇迹。推进私有化则反其道而行之:农村小农经济的复归基本上否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国有企业让位给私有企业基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各个经济领域基本上否定了国有化措施;打破“铁饭碗”基本上否定了有保障的全民就业;各行各业的产业化/商业化基本上否定了原有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教育体系;等等。一句话,推进私有化使整个社会重新化公为私,这实际上全盘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合理性,否定了围绕生产关系变革的各种运动和措施的合理性,也否定了共产党建国后前30年的基本方针路线,客观上把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定位于一场历史性错误。
如果消灭私有制、巩固和扩大公有制不再被认为是正确的宗旨和实践,而推进私有化反倒是正确的,那么,在建党80多年历史中,除了推进私有化的改革年代,共产党三分之二以上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就不能不是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显然,推进私有化必然导致共产党用自己的行动否定自己的历史,这也难怪这些年来翻案之风盛行,从否定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到质疑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甚至建国之前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身。从发展私有经济的观点看来,共产党领导推翻私有制的革命实无必要,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更属于瞎折腾,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共产党大部分历史中的所作所为无非使历史走上弯路,耽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推进私有化割裂党的历史,通过否定共产党的基本宗旨,改写了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了自己的历史,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放到了历史罪人的位置上。如果共产党在自己大部分历史中执行错误路线,那么,对这样一个历史不光彩、在根本原则上摇摆不定、见异思迁的政党,人们自然有权质疑它当前执政的合法性,甚至质疑它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这是推进私有化不可避免的政治恶果。
二、共产党演变的几种可能性
综上所述,私有化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最严峻、最致命的威胁,因为它摧毁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宗旨,动摇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削弱共产党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颠覆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导致否定共产党自身,使共产党难以实现长治久安。
公有制不是共产党执政的充分条件,正如苏东波所表明的,它并不能保证共产党不丧失政权。维持共产党政权还需要一系列其他重要条件。但是,公有制是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条件。推进私有化,即通过“国退民进”(读为“公退私进”)重建私有制,结果只能是破坏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条件,让共产党最终丧失政权。
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共产党面临以下几种演变可能性:
一种是名存实亡。私有化过程中,少部分人掌握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当他们手中的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在政治上表现自己,组成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在执政问题上与共产党进行较量。由于不再掌握生产资料,共产党力量大为削弱,不足以与掌握生产资料、羽翼丰满的资产阶级政党抗衡,因而,共产党或者被非法化,禁止参加政治,从而完全转入地下;或者作为合法存在的在野党苟延残喘,成为资产阶级政党游戏中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丧失了战斗力和重新执政的希望。
另一种是名改实亡。共产党内有些人可能希望共产党逐渐演变为例如社会民主党,即资产阶级政党中主要代表所谓中产阶级的分支。如果能够成功转型,共产党改名为社会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党,原有的共产党也就不复存在了。即使如此,这个党在与大资产阶级政党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很可能长期处于下风。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经济结构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中间阶层不发达,社会将在较长时期呈现金字塔结构,共产党变成社会民主党之后恐怕也难以名实相符。同时,共产党领导层如果有这种打算,这种转变很可能不会顺利,有可能以共产党分裂告终。
第三种是名亡实亡。在日益强大的资本/买办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共产党本身演变成大资本代言人,变成资产阶级政党,具体步骤是不断修改党章,改变党的组成,把越来越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拉进党内,从而改变党的性质,最后改变共产党的名称,完成蜕变转型,变成代表中国最有势力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政党,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共产党垮台符合谁的利益?符合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西方国家利益,符合国内被推翻和正在重新崛起的剥削阶级的利益,特别是符合国内新兴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假如不幸出现这样的结局,尽管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分裂和其他一系列恶果,导致历史大倒退,但中国可能依然是中国,它拥有5千年的历史,未来也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带领人民奋斗进取、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时代却结束了。
共产党执政和公有制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两个基本支柱,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支撑社会主义大厦。失去了公有制这个支柱,必然导致动摇共产党执政这个支柱,最终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历史性重大挫折。中国社会主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悲剧。
当然,共产党面前还有一条利党利民利国的选择,那就是重新回到公有制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年上下其手、摧枯拉朽式的“公退私进”,目前中国的私有经济已经相当强大,重建公有制困难重重。但亡羊补牢,尤为未晚。在涉及共产党生死存亡、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来不得彷徨犹豫,不允许知难而退。尽管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但是,凭借中国共产党依然拥有的权力和其他资源,只要下定决心,发扬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也许仍然有可能克服障碍,重新建立公有制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从而避免共产党下台、国家拉美化的前景。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4-10-10/2831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