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台湾学子:恢复台湾同胞的祖国认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北大台湾学子:恢复台湾同胞的祖国认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张立齐
民进党修改课纲,和日本侵略者有何不同!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廷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列岛,台湾成为了日本殖民地。台湾先民们宁死不屈地开始长达五十年的抗日。这场台湾同胞与日本殖民者的战争没有前方和后方,只有用生命牺牲和两岸同胞的鲜血头颅才换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台湾同胞是二等公民,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台湾的物产而修筑公路、铁路,除了掠夺台湾的资源,更压榨台湾同胞。当时一个日本工人的薪水是台湾工人的7倍之多。除了经济掠夺,日本发起侵略战争时更是强征岛内士兵和慰安妇,这些罪行罄竹难书,更是违反人权伤天害理,直到1945年的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台湾同胞从此回归祖国的怀抱。
如今民进党在台湾执政为了其实现“台独”的政治目的。先是大搞“去中国化”政策:逢中必反更为了切割中华文化,罔顾历史事实扭曲日本对台湾的侵略,美其名为“建设台湾”;把日本对台湾人民搞皇民化政策叫“提升台湾文化素质”;说慰安妇是“自愿合法和为了健康”。
民进党当前的去中国化和强行修改教科书,和历史上那些野蛮的日本侵略者有何不同!民进党为了割据台湾和实现“台独”更是不断地扭曲和掩盖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历史事实,他们不承认日本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还不断地摧残、扭曲我们下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是要将台湾同胞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是国内外反华集团和分裂分子积极制造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阴谋诡计。
认清“割据政权”的意识形态本质
从我个人的认识角度而言,我认为“反课纲”是非常被动的,也没有太大意义的行动,犹如一只猫盲目地去玩毛线球。只在乎果却不在乎因,就如同看待一项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反课纲”或是“反台独”都只是枉然跟风罢了,最多让别人觉得我们很关心政治。大约八年前我就涉及这些类议题,身边亦不乏热心于此的仁人义士。但说到底这一问题的根本难道是一群人争论“日治”或是“日据”?或是当前“文言文”多一点少一点?“湾生”算不算台湾历史?
我个人认为这些表象的本质是为了长期割据台湾和垄断台湾的政权,因此,统治阶层或者是“割据政权”集团就必须让台湾同胞与大陆切割。现在大家聚焦的问题大多是是否承认日本殖民统治的侵略问题之类,但是就算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难道就不存在国共之间的矛盾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日本问题仍然会有反共的问题,就算民进党不执政国民党执政,两党也都会利用选举和义务教育等制度来制造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矛盾和隔阂。
要搞文化入岛而不是指望岛内能自行调整
那么这一问题是否就是无解呢?我们应该积极讨论文化自信的增量,关注岛内“课纲”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期待能造成有利于国民党的选举?还是为了更好地在岛内发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祖国认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课纲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有关于中华文化在台湾复兴和做增量的工作,要搞文化入岛而不是指望岛内能自行调整。因为日本美国的文化天天都在向岛内输入,台湾同胞对于广告的接收和影响是很容易的,我举一个OPPO手机的例子大家就能了解。在传播学上这叫做皮下注射理论。
这段时间,我们也注意到民进党上台后掌握了政府机关,而通过政府的资源这使得许多的文化团体受到了影响。现在有演艺团体、宗教团体和一些社会团体,以及学校教育从业人士为了要获得政府的资源而进一步表态对民进党的支持甚至是对“台独”的支持,以此换取政府项目,维持其运作和存活。
从课纲问题我们也能意识到,很明显的,国、民两党已经从“统”和“独”之间取得了一个要长期“割据台湾”的共识,从台湾要追求“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想法,更积极推动“台湾已经是独立”国家这样的概念,课纲的调整和“去中国化”都是为此一目的服务,于是我们的眼光除了放在“课纲”问题外,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使台湾同胞更好地更多地认同祖国;为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开展入岛、入校、入户、入心等工作,要解决宣传工具的问题,而不是利用别人的渠道发声,在媒体上要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
形成“四个自信”认同,人才是灵魂、组织起来是关键
要避免“去中国化”造成的影响,那就必须要加强对台湾同胞在“四个自信”上的新认同,而不是回到过去以“反共”为主旋律的的途径。弘扬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从方方面面培养岛内的抓手和发展组织,长期经营、建立自信、树立典型和权威。说白了,就是如何让岛内的同志有发展性,而不是支持台独的人升官、发财而认同中华民族的这批人却没有发展空间。人民群众是容易受影响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不要去发挥影响和怎么发挥影响。我认为这边有很大的讨论和实践空间。
当然我认为需要培养一批能践行四个自信的台湾同胞,要在岛内宣传,首先要有人,人才是宣传的灵魂,若是没有这一灵魂就算有再多资源的投入也是枉然。
从两岸交流到两岸融合,我个人认为交流只能是粗浅的,了解大陆的情况后,更进一步的,就是为祖国主动积极宣传。课纲的修改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认同的宣传,既然“台独”和“割据政权”能积极宣传,那我们如果不主动宣传我们的国家认同、我们的政策、我们的理念,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将只能被动地去关注“台独”如何一点一点被落实——事实上,恢复台湾同胞的祖国认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作者:张立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博士,台湾台中人,青年力网专栏作家。本文系作者9月7日在第21次两岸青年观点论坛之“台湾教科书课纲的变迁与评析”上的发言稿,有删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7-09-09/4611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