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

周绍东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诞生,都是以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作为先导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曾实现了“两次飞跃”,形成了两大思想体系。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为理论突破,进而构建起完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同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又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由此,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有机融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涌现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的总体态势趋好,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和逆全球化浪潮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矛盾认识的第三次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也正是通过这一重大理论突破,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主要矛盾转化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决矛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在注意到主要矛盾变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基本矛盾,而是要在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是随着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变化的,“变”是常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永不停歇的,基本矛盾的变化蕴含在不变之中,持续不“变”的“变”是常态。

因此,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能仅仅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这一经济运行的表层关系,而是要深入调整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不仅在于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重要的还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开展这种调整的根本标准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原则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公有制经济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战略性高新技术,能够有效地纠正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保护和发展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与此同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避免经济发展陷入“不充分”的陷阱。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积极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之道就是要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激励功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但与此同时,又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而是要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纠正“经济人”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实现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要求。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局限在供给侧,其要义是从供给和生产的角度促进发展,并同时统筹协调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脱离了这个根本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从人民群众整体需求出发,把制度、体制和技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我国生产力充分增长,增强经济平衡发展的韧性和动力。

(作者:周绍东,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7-11-01/4700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7-11-02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