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利:形式主义什么也不是
教条主义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过惨痛损失。上个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清算了这种坏作风。毛主席气愤地说,人屎可以喂狗,狗屎可以肥田,教条主义的东西,连狗屎都不如!
今天,全党上下、党内党外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恶痛绝,说形式主义什么也不是,甚至连狗屎也不如,大概没有人反对。
形式主义好看不中用。平时咋咋呼呼,遇到危机时刻就要现原形。水浒里面的九纹龙史进,一条棍舞得风车一般,只是被行家王进一看便道:你这棍练得不错,却是赢不得好汉。一番话说得九纹龙大怒,口里叫着来来来,滚将身来便打,那王进旋身,卖一个破绽,只一戳便把后生打翻在地。九纹龙学的这叫花棒,形式主义的货。
九纹龙学的这派花活儿为什么在中国有市场?就是因为它好看,好看不仅能吸引人,还能迷惑人,不幸的是这花活儿传染了今天的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本是杀人技,非常严肃的学问,硬邦邦的功夫,后来弄得跟体操一般花里胡哨。武术比赛不再比功夫,而是比好看。练棍的,一条棍舞得跟风车一般,呼呼生风,甚是吓人。不知道当年武二爷的棍要舞成跟风车一般,那景阳冈的老虎是否也害怕?练单刀的,薄铁片子抖得哗啦啦直响,不知道要是29军的先辈们拿着这样的刀片子是否可以把小鬼子吓跑?其实老百姓都知道,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不咬人。这道理用在武术上也是非常恰当。管用的招数和功夫多是朴实无华的,不太好看,观赏性也不强。中国武术不加区别地只剩下花架子,也就是形式主义化了,最终害的是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要振兴,不反对形式主义行吗?!
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祸祸民脂民膏。隋炀帝执政时期,面对各国来朝,很有创意地命令下人们把大街上的树木都用绸缎裹起来,大小餐馆吃饭不要钱。西域各国代表来了,羡慕之情无以言表。然而,隋朝很快就灭亡了,灭亡得太快了。本来隋文帝杨坚留下的是一副好牌,没想到这么快就打烂了,原因固然很多,形式主义功不可没呀!
形式主义,用在小事上坏小事,用在百姓身上毁百姓,要是用在国家大事上就毁国家。都知道宋朝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可谓登峰造极,世界无双!人文素质优秀的宋徽宗,启用了足球运动员高俅担任国防部长。这高俅也肯定是个人才。水浒上描写他: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歌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估计要是参加今天的考试,成绩也差不了,人文素质突出,还有体育特长,加分是很可能的。关键是这个人情商还非常高,一切都看上面脸色行事,最擅长做花活,还不断创新。他管军队,每年都把皇帝弄得高高兴兴的,断少不了让军队排练声势浩大的阵容,那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万马奔腾。皇帝估计觉得李世民治军治国也不过就是这样。谁想得到,短短二三十年过后,大金国就杀进来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宋徽宗、宋钦宗爷俩被弄到北国,穿着狗皮戴着狗尾巴给人展演舞蹈,数千妃子宫娥都被人掳去,繁华的中原一度又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形式主义是如此之坏,毁坏社会风气,毁坏干部作风。它诱导一些人弄虚作假,把功夫都花在表面,花在虚头巴脑的总结里,花在能说出花儿来的嘴皮子上,花在想方设法走上层路线上,花在各种小题大做的粉饰上……
历史上殷鉴不远,现实中实例不断,那为什么形式主义就这么难反呢?一是形式主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凡事都需要有必要的形式,必要的形式和形式主义之间的分寸有时不好把握。二是形式主义好看,让人觉得舒服,甚至觉得放心。每一个领导都希望把自己分管的工作落实好、落实快,都希望下级对自己分管的这块工作更积极、更重视,每个人也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视。因而为了体现重视和尊重,在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的情况下,有的人就会在形式上下功夫。三是搞形式主义的动机不能根除。为什么搞形式主义?因为有可能获得好处,例如博得虚名,获得肯定,甚至获得升迁。四是反对形式主义方法不得当。弄不好就会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一个问题上的形式主义被解决了,别的形式主义又产生出来。群众说这是打着反形式主义的旗帜搞形式主义。有一位基层领导同志说一件事情:某次检查组来检查卫生环境,要求楼宇每个水龙头都要贴上条子:已经消毒!好在这位同志挺务实,当场说:你们检查的是整个楼是否按时规范消毒,而不是每个水龙头和门把手都贴条。这贴条子的要求才作罢。
形式主义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只是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老话说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反复性。但形式主义有两个怕:一怕和事实见面,二怕和群众见面。要反对形式主义,就得要让事实说话,让实际效果说话,让实际数字说话,让群众说话,形式主义才能难以遁形于天下。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
前线客户端首发,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发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21-12-15/7282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