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牺牲自己却救下一车乘客的人,难道还不应该被称颂吗?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

大家好,我是如燕。

今天是为离世的动车司机鸣不平来了。

01

事情经过想必不用我再多讲了。

64日上午,贵广线榕江站D2809次列车D2809次驶出在贵广线榕江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78两节车厢(8号为车头)脱轨。

值乘司机在5秒钟内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列车滑行900多米,最后一头撞入榕江车站后停下。

司机因驾驶室严重损毁殉职,1名列车员与7名旅客受伤,列车上除司机外的所有人员均无生命危险。

一场动车脱轨事故,竟然没有酿成大规模的死难,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奇迹。

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值乘司机杨勇(请记住他的名字)。

02

但没想到,即使是这样的事,也仍然会引发刺耳的争议和质疑。

论调一:

有什么好吹的?不就是撂了个刹车?

踩刹车不是司机应该做的吗?难不成踩油门,还是跳车?

是的,他是撂了个刹车,但又不止是撂了个刹车。

他在紧急制动之后,列车还滑行了900多米。

在这段时间内,你猜他是坚守车头操控列车安全,还是掉头往后跑更有一线生机?

别忘了,从现场图片看,整列火车损毁最严重的地方,是冲在最前面的车头。

哪怕他不是一个专业的列车司机,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也能立刻想到哪种选择会对自己更有利。

他是最先察觉异常的人,但他没跑,他在驾驶位坐到了最后,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拯救了全列车的人。独独豁出去了自己。

他是一名司机,但他首先是个人。

人想活着,是本能。换做别人,不一定能战胜本能。

03

论调二:

为什么不提前踩刹车?是不是不专业?不能因为人死了就放弃追责!

发出这种言论的人,都是不关注事实的人。

事故发生前几秒,列车正在隧道内高速行驶。

而在司机的视野盲区,隧道口旁的山体突发泥石流冲入轨道。

这时,列车刚好从隧道口驶出,根本没有提前减速的机会。

还有一点,人突然从黑暗中得见光线,其实是看不清什么的。

在这种非常极端、紧急的情况下,司机能在5秒内作出反应,已经是相当专业了。

而其后面的行为,更是超越了专业的范畴,可以说,他用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压制住了人性(趋利避害),又升华了人性(损己利他,视死如归)。

这是很难达到的伟大境界。

你可以做不到,但应当尊重能做到的人。

就像曼德拉所说:

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04

写这篇文章之前,把大概内容先跟朋友交流了下,说的时候忍不住带了点情绪,有些忿忿不平。

朋友却摇头笑道,没必要写这些。

他先告诉我:

反驳与说理都没有用,阴暗的人最擅于以己度人,绝不肯承认别人的高大,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显得渺小。

接着他问我:

为什么要歌颂牺牲?你不知道会被打动的都是好人吗?下一次遇到相似事件,受到感召挺身而出的,依然是好人。而坏人只会无动于衷,一边潇洒自在,一边满嘴喷粪。

说真的,一时之间,我竟要被他说服了。

好人不长命,古言早已有之,那么为什么要鼓励别人做好人呢?这不是害人吗?

但仔细想想,这种论调并禁不起推敲。

有时候我也觉得很多坚持都是徒劳,好人总会没有好报。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放弃人类的良善,难道大家就都会幸福、都会好过一点么?

如果不能,那我们为什么要将这个世界,拱手相让给那些无法认同的人?

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至少社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哪怕十四亿分之一。

十四亿分之一,跟零也是天差地别的。

这个世界有蛆虫,我们就该尽力净化或消灭它们,而非把自己也同化成蛆虫,共建地狱,一同堕落。

如果我们已经到了,连称颂一个英雄都要左右权衡的地步。

那么称颂二字,应该从字典里消失了。

这个社会乃至这个世界,也早晚会消失。

向英雄致敬,因为了解他的伟大,因为热爱这片脚下的土地,更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22-06-06/7579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6-07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