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伟:捍卫英烈董存瑞的战斗尚未完结
董存瑞烈士(1929.10.15-1948.5.25)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大经典英烈之一,其他五位是张思德(1915-1944)、黄继光(1930-1952)、邱少云(1926-1952)、雷锋(1940-1962)、苏宁(1953-1991)。这六位烈士同时也位列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董存瑞托举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形象已经化作了永恒!
以前对董存瑞的了解,更多是一个久远而模糊的符号,毕竟我没有亲历过他战斗的年代。而随着点点滴滴信息的汇聚、各地游历接触的增加,董存瑞的形象渐渐清晰生动起来,我这才发现英雄更多的伟大!
一、成长经历
董存瑞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南山堡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董全忠、母亲姓名不详。董存瑞有三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如今尚有妹妹董存梅(1937-)、弟弟董存金(1941-)在世。
董存瑞父母
董存梅、董存金
董存瑞七岁时上过几天学堂、不久因家贫被迫辍学。
此后全面抗战爆发,董存瑞的家乡很快成了游击区,1940年建立了抗日政权,董存瑞积极参加抗战,当上了儿童团长。
1940年春,新任中共三区区委书记王平来到南山堡开辟工作、常住在董存瑞家。1942年秋的一天,王平被日军追捕,董存瑞把他藏在自家院里。敌人的枪都指在脑门上了,董存瑞也不怕,骗走了敌人、掩护王平脱险。那一年董存瑞才13岁、现在孩子小学六年级的年龄,因为这个壮举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3年,王平被叛徒出卖,危急时刻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我现在无法查到关于王平的更多事迹,足见这种舍身牺牲的情况当时比比皆是、司空见惯。王平们伟大而惨烈的牺牲深深震撼了少年董存瑞,促使他在日后的战斗中英勇无畏。
王平牺牲后董存瑞要求参军,因为年龄小未被批准、只好加入了民兵,从此埋地雷、割电线、扒铁路、送情报,还参加了攻打沙城的战斗(1945年7月)。沙城战斗后不久,16岁的董存瑞加入冀察热辽解放区八路军第24团,成为了一名年龄小的老战士,时间是1945年8月。此后再也没有回家,三年后牺牲。
参军后的董存瑞机智灵活、作战勇敢,不到三年时间,先后参加战斗110多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多人,俘敌400多人,炸毁碉堡16座,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这样的战功在同龄战士中极为罕见。积极进步的董存瑞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春担任第东北野战军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成长为战斗骨干,战友们对他的评价是勇敢而帅气。
这张照片被广泛认为是董存瑞,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
二、牺牲过程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负责进攻隆化县城。
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此外敌人气焰嚣张,因为一年前解放军(包括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当时叫独立五旅)曾在隆化苦战十日,我军约万人、敌军约两千,结果却是我军损失2500人但仅仅歼敌700、被迫撤出战斗。所以再战隆化,我军摆出了牛刀杀鸡、志在必得的架势,以两万兵力对敌人两千兵力。战士们情绪高昂,董存瑞在战前积极要求参加危险的爆破组得到批准,而且当上了“爆破元帅”,就是爆破组组长。
“爆破元帅”是攻坚突击队的核心、是公认的最佳战士。攻坚突击队分为爆破组、投弹组、火力支援组、弹药保障组等四个小组,其中爆破组是核心,其组长被称为“爆破元帅”,通过自愿报名并由全体战士共同评判产生最终人选。另外三个组长则称为“爆破大将”,由“爆破元帅”点将确定。
这种方式不但发扬了军事民主,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励士气。
1948年5月25日3点半,解放隆化县的总攻开始了!
董存瑞所在6连的任务是从东北角突破隆化中学,这是敌人的核心阵地、防守严密。进攻路线需要经过一条平坦干涸的河床,被敌人两个工事所威胁,一个学校东北角的炮楼、一个跨越河床的桥形碉堡。
董存瑞的战友程抟九(1927-,离休时是师副政委)是当时战斗亲历者,当时他是东北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下到董存瑞所在的6连参战,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全过程。
下图是程抟九描述的战场示意图,左半部分是粗略图、右半部分是详细图,注意方向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向上的箭头是6连的主攻方向、向右的箭头是董存瑞前进方向。1是隆化中学东北角的炮楼,2是桥形碉堡、董存瑞的牺牲地。
电影《董存瑞》中的沙盘模型简单一些但看起来更直观:
在敌人的这两个主要工事中,碉堡的威胁更大,因为其射击方向是沿着河床的、是侧射火力,而且和炮楼构成交叉火力,不打掉的话对我军威胁极大。
下图是敌人碉堡实景复原,这是向东的射击孔、实际上向北向西也有射击孔。碉堡位置刚好在中学围墙的中间,站在敌人角度而言这是一个最佳位置,敌人还是颇费了心思的。
董存瑞纪念馆中的实景复原:
显然不管战士们是否冲过河床,只要还没有攻入隆化中学,就一直受到这个工事火力的威胁,而侧射火力在战场是非常可怕的!
总之这个极具威胁的工事必须要被干掉——当然退一步讲,等待友邻部队从别的方向攻入隆化中学再合围这个工事也是可以的,但友邻部队的伤亡肯定会增加,而且这根本不是我军的战斗作风!
1955年拍摄的电影《董存瑞》中会给出的场景是我军已经开始冲锋了,干掉敌人的工事是迫在眉睫的——这其实不是真实的情况,因为我军在合围敌人,董存瑞所在的6连并非唯一的攻击部队。而且这个双方人数十比一的战斗的结果是没有悬念的,最后的战斗结果是守军1900余人被歼灭、仅20多人逃脱。所以炸掉这个碉堡的必要性并没有我们之前理解的那样极端重要,董存瑞完全是为了胜利、为了战友而自愿牺牲的。
简而言之,6连的指战员其实有机会等等、降低自己风险,董存瑞也可以不去冒险,然而6连上上下下还是积极勇敢地行动了,董存瑞炸碉堡牺牲、连长白福贵在随后的冲锋中头部中弹牺牲——这个事实更强烈地告诉我们人民子弟兵有何等的奉献精神乃至牺牲精神!冯小刚拍的《集结号》完全是鬼扯,因为根本没有表现出来人民军队的精气神!
在进攻敌人碉堡的尝试中,连续三批爆破组都失利了,正当白福贵犯愁时董存瑞和郅顺义上来请战了,这两人一个是6班长、一个是7班长,是连里最好的两个班长,白福贵实在是不愿意他们去冒险。然而情况紧急,白福贵犹豫片刻同意了。
郅顺义(1918.4.1-2005.9.6,以师副政委离休)后来一直与董家保持联系、把烈士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
就这样董存瑞夹着炸药包在前、郅顺义投弹掩护在后,在我方机枪对敌压制下,渐渐逼近敌人碉堡。
两人的出发地到碉堡大约八九十米,两位老战士密切配合,很快董存瑞来到碉堡下,此时郅顺义在他身后三十米左右、程抟九距离则为八十米左右,这是当时距离董存瑞最近的两个人,同时还有大约二十位战士目睹了接下来的一切。
只见在爆炸的烟尘中董存瑞行动困难、左腿已经中弹,他急切地在碉堡下寻找安放炸药包的位置,可惜这个横跨河床的碉堡下没有合适的位置,如果这时有三角支架就好了——三角支架实际上是一根大树枝,主杆有1.5米至2米长,成人手腕子粗细,顶头分出三个枝桠,用于捆绑固定炸药包。其作用是支撑炸药包到一定高度、避免在地面爆炸影响效果,而且爆破手不必完全冲到碉堡前、操作方便而且有利于撤离爆炸点,要知道战场上几厘米可能就能决定生死。
毛主席纪念堂前的这组雕像左边有一位爆破手,可以清楚地看到炸药包是带支架的,十分写实。
然而可惜的是这次战斗前虽然准备了超出平常用量的三角支架,但还是无法满足激烈的战斗、而且6连之前已经把一部分三角支架支援给兄弟部队了,所以董存瑞面临徒手炸碉堡的困难——为了好的爆破效果,炸药包需要紧贴碉堡,放在河床上就大打折扣了。
说时迟、那时快,战友们看到董存瑞跛着脚在桥下往南挪了几步,来到碉堡大概三分之二的位置,这里的爆炸效果最好。他左手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肚子上、拉燃了导火索,要用身体当支架炸毁碉堡!
后面的郅顺义急得跳了起了,董存瑞朝他喊“卧倒、快卧倒”,而更远处的程抟九听到的董存瑞喊的是“连长、冲啊”——我认为这两句董存瑞都喊了,战场上四处枪炮声,战友没有听完整很正常。
在后来一系列的文艺作品中,董存瑞的口号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我认为这样的艺术处理没问题。
导火索的燃烧时间大约十秒钟,目睹董存瑞壮举的连长白福贵撕心裂肺的一声:“董存瑞!”
董存瑞那次战斗领了100公斤炸药、做了七个炸药包、每个大约15公斤,这样的当量足以炸毁敌人的碉堡。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碉堡砖石碎块和烟雾飞起几十米高!
与此同时白福贵安排了别的战士去爆破炮楼、炸开了一个大口子,董存瑞炸掉碉堡后,不但我军杀红了眼、目睹这一切的敌人也意志崩溃、纷纷退入学校,半小时后隆化中学的战斗结束!
董存瑞的舍身炸碉堡是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
三、英雄气概
董存瑞的牺牲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同时绝对不是蛮干、而是当时战场最佳的选择!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理解1、侧射火力的巨大杀伤;2、紧贴碉堡的爆炸威力。
1、侧射火力的巨大杀伤
人们认识到侧射火力的杀伤是在一战。
当时机枪已经普及,但作战方式刚开始还是依赖步枪和刺刀,通常是攻方士兵从战壕发起冲锋,抵达敌方战壕,在近身战斗中消灭敌人。冲锋中的士兵看似很容易机枪杀伤,然而事实上机枪正面射击的效果并不好。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模拟试验,用250个气球代表冲锋的士兵,将气球悬浮在一个不同的高度(模拟战场坑坑洼洼的地形),每个气球相距2米,散布在一个100多米宽,纵深几米的范围内,由一名熟练的机枪射手在400米外用重机枪从正面射击,250发子弹。结果250发子弹仅仅打中了37个气球。不但命中率低、而且射击效率低,因为射手需要不断调整机枪的左右角度和上下俯仰,让机枪的作用大打折扣。而把机枪摆放在这250个气球的侧翼,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射手只管开枪就行、不需要什么调整,250发子弹击中了240个气球,基本就是屠杀了。
如果用两挺机枪在左右两个侧翼射击,形成交叉火力,那就是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这个战术首先被德国人掌握——1915年7月1日,英国所在的协约国阵营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足足炮轰了七天再开始冲锋。当英国步兵发起冲锋时,德国人迅速进入预设位置,但并不立即射击。当英国步兵进入机枪手的侧翼和交叉火力范围时才开火。英国步兵顿时尸山血海!
首日冲锋造成英军历史上最惨重的伤亡:一天之内六万人伤亡、其中两万丧生、而当时英国总人口才4500万。冲锋成了自杀!
整个索姆河战役历时147天、共造成双方134万人的伤亡。这些伤亡的主要制造者就是机枪!整个一战使得英国出现了大约200万的剩女,男女平衡被打破。1947年伊丽莎白公主招了希腊的上门女婿菲利普,隐隐也有这个因素。
从此密集队形的冲锋方式渐渐淡出了历史,士兵们大多采用松散的队形互相掩护前进,距离以一颗迫击炮弹无法炸倒一个班为标准。这种机动有效的冲锋方式在抗美援朝中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应用,皆因志愿军和美军的火力差距太大了,这也说明那些胡说志愿军搞人海战术的论调是多么的弱智!
看看志愿军真正的攻击队形:错落有致、有条不紊。
而现在的影视片里充满了这种实际战斗中不可能有的密集冲锋方式,可想而知这样的片子是多么的胡编乱造了!
解释完机枪测射威胁的问题,我想网友会更加理解董存瑞烈士牺牲的价值了,在那一刻他想到是的是战友的生命、战斗的胜利,为此,他毅然放弃了生的可能、坚决牺牲了自己!
2、紧贴碉堡的爆炸威力
董存瑞不把炸药包紧贴碉堡、放在河床上拉响可以吗?
不可以!
因为两者的爆炸威力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董存瑞身高160厘米,单臂上举大约2米的样子,所以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炸药包在安放位置差2米时的威力差别。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爆炸的能量是按照球面的方式衰减的。
当炸药包安放在地面时,按照球体面积公式(S=4πR^2),到达桥底的冲击波的球面大小是50.24平方米,此时桥底每平方米承受的爆炸能量是1/50.24=0.02;
当炸药包被顶在桥底时,爆心可以认为贴合在桥底,此时能量按照炸药包六面体面积分配。当时炸药包的重量大约15公斤、使用的黄色炸药密度为1.654,那么炸药包的体积为9069立方厘米,从史料描述和实物等资料推测,炸药包尺寸规格大约为30X30X10(单位厘米),其总面积为3000平方厘米,和桥底贴合面为900平方厘米,这样施加在桥底的能量为炸药包总能量的30%,每平方米承受的爆炸能量为3.33。
3.33/0.02=167
所以炸药包顶在桥底和放在2米之外的地面这两种情况下,桥底所承受的能量密度大约是167倍的关系!
而只有大的能量密度才可以确保摧毁桥体和敌人的碉堡。
所以在那个情况下,只有托举才是稳妥可靠的方法!
下图是1973年郅顺义向年轻的战士们介绍董存瑞牺牲时的场景,可以证明以上数据的推断是合理的。
说明一下,以上的计算是很粗略简化的,但托举炸药包来引爆更加有效是确定的。
所以董存瑞当时的方式是保证胜利的最佳方式,他并不是鲁莽行事、而是机智勇敢!
四、身后诸事
董存瑞的牺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自己完全可以活下来的情况下选择了舍生取义!他口中虽然并没有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口号,但他的行动完全配得上这个口号!
而且以我们庸俗的眼光来看——
1、董存瑞在牺牲之前一路炸毁了大量碉堡、已经完成了足够多的战斗任务;
2、他所在的排位于进攻方向左翼、而他牺牲在本与他无关的进攻方向右翼;
3、连长考虑到他是连里最优秀的战士兼班长,犹豫是否同意他去以身犯险;
4、其实这个碉堡不是必须被马上解决的,敌人被十倍兵力合围、败局已定;
5、董存瑞到碉堡下时左腿受伤、无处安放炸药包,放弃爆破是可以理解的;
6、董存瑞放弃任务的话桥下反而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是射击死角;
……
总之,当时董存瑞但凡有一点点动摇或消极,他完全可以活下来,而且是以战斗英雄的身份活下来。以他的战功和机智,以后前途无限。比如战友程抟九和郅顺义后来都是以师副政委的级别离休的,战友们有类似情况的比比皆是。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假设并无对英雄不敬的意思,相反、我是为了通过假设告诉大家董存瑞有多么伟大!这些假设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董存瑞会获得如此高的历史地位!
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没有找到董存瑞的遗体、因为巨大的爆炸让人体的一切都无法辨认。现场只找到了董存瑞被炸坏的枪,修复后收藏在董存瑞纪念馆:
1998年5月21日《热河晚报》头条刊登了董存瑞生前所在团团长梁岐(1914-1997)撰写的回忆文章《缅怀战友》,文中提到“我看到被炸药冲击波摧出20米远的地方,有董存瑞烈士的遗体,只剩下脖子以下大胯骨以上这段被烧焦了的英雄身躯。”但这个信息并无更多佐证。1954年隆化县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烈士墓中埋葬的是一块楠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当天战友们现场找到了一只被认为属于董存瑞的鞋,正在大家难过时,前来视察战场的兵团司令员程子华(1905-1991,兵团是11纵的上级单位)路过此地,奇怪为什么打了胜仗还要哭,一问才知道了董存瑞的事迹,身经百战的程子华不禁唏嘘不已。
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
1948年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1948年7月11日,董存瑞牺牲45天后,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发表了军区司令员程子华撰写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和他的秘书齐肃采访6连后写的董存瑞英雄事迹两篇文章。自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广泛传播开来。
1950年9月,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毛主席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了他。
1957年5月29日,朱德元帅为刚落成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题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题词:
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10位挂像英模画像,并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董存瑞是其中之一。
董存瑞的母亲则历年收到了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信中内容最多的是要求给老人当儿子、以宽慰老人失子之痛。
……
五、光辉永存
董存瑞牺牲在1948年5月25日,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为悼念战斗英雄、模范党员董存瑞同志作出了如下的决定。全文如下——
我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董存瑞同志在攻歼隆化守敌,解决市区强固据点――隆化中学之战斗中,表现了英勇无比的自我牺牲精神,董存瑞同志为了扫除冲锋道路上的障碍,竟毅然决然不惜自己的生命,用手撑持重量炸药,炸毁敌人暗桥的顽抗,勇士与敌同尽与桥同毁,换得了部队的顺利通过,达到迅速突破敌人的最后顽抗,全部干净的歼灭了该敌,取得了完满的胜利。
这种坚决英勇完成任务,视死如归之英雄壮举,实为我革命军人光荣模范,应为我党党员优良品德的最高表现。因此纵委除对勇士董存瑞同志的牺牲致以沉痛的哀悼外,并号召全纵同志学习勇士的英勇事迹,发扬勇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特作如下决定:
1、追认勇士董存瑞同志为纵队战斗英雄,为我党模范党员。
2、32师96团2营6连第6班命名为董存瑞班,继承勇士的光荣模范事迹和永久纪念董存瑞同志。
3、建议勇士遗族所在地的最高政府给予勇士遗属以优厚抚恤,并照顾勇士遗属的生活。
4、将勇士生平事迹编印公布于全纵同志进行学习,各连队机关于接到本决定的第一次点名或集会时,全体向勇士静默三分钟,并宣读本决定,以资悼念。
从董存瑞牺牲到正式褒奖,中间隔两周,而向社会公开则是44天之后了。原因有这么几条——
1、革命战争年代万事纷扰、牺牲众多,表彰确实需要一定的周期
2、烈士的事迹确认和前因后果、经验教训的总结必须要慎重严肃
所以尽管是11纵上级机关的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过问的表彰,董存瑞的事迹认定还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同时在认定期间有人认为不应该表彰、因为如果有足够的三角支架的话董存瑞就不必牺牲,当然这个意见被大家否定了。
从董存瑞表彰的严谨过程可以反证英雄事迹的真实和伟大,所以我们对后来质疑、诋毁英雄的丑行极为愤怒!
这种丑行最后引发了官司。2007年5月24日,董存瑞牺牲59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董存瑞名誉权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官司缘起于2006年杂志《大众电影》的文章《(董存瑞):“真实”创造的经典》。文中,电影《董存瑞》的导演郭维(1922-2014)回顾了电影的创作过程。在谈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时,这篇文章写道:
在真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经年的战争岁月,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何止千万!董存瑞无疑只是其中伟大却又平凡的一例。
这些文字并没有直接否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事实,但是字里行间却给出了错误的暗示,强调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见”,所以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碉堡这个关键事实“完全”是“推测”出来的,而且只是“极有可能”。
后来在一家电视台制作的老电影纪录片中,郭维又亲口说出了同样的表述。
而在更早的1996年,郭维在杂志《大众电影》的另一篇文章里表述过同样的“推测说”。只是当时那篇文章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出自电影《董存瑞》导演之口的“推测说”一时间传播甚广,让很多人信以为真,更有甚者,以此认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创作”出来的,这个壮举是虚构的。
这个“推测说”主张了互联网时代对董存瑞的污蔑,有人把董存瑞当成恶搞对象,丧失底线地加以胡编乱造,像什么“炸药包两面都有胶”的恶趣味段子、“董存瑞手托巨大结石”的医疗广告等等,英雄的形象面目全非。
……
郭维对董存瑞的质疑十分令人愤怒,类似四川某号称自费(实际上有大量政府补贴)搞博物馆的樊某反而变成果粉——这些人掌握了大量史料,本该向社会传播正确的导向,结果反而倒行逆施、助纣为虐!
简直是下贱污糟到了极点!
愤怒的战友们纷纷撰文批驳,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和弟弟董存金一纸诉状将郭维和《大众电影》杂志告上了法庭,这就是2007年的官司的由来。
按照名誉权案诉讼身份的要求,法庭上的原告方只有董存梅和董存金。实际上提出诉讼要求的队伍相当庞大,除了董存瑞的亲属,还有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和董存瑞的老战友们,以及一大批以“存瑞”命名的单位。
尤其是亲眼见证董存瑞牺牲的战友们极为愤怒——我很理解他们!
这是部分战友1978年在董存瑞纪念馆的合影,那年是董存瑞牺牲30周年:
2009年这个官司以庭外和解告终,被告方赔偿原告3.5万元,并在《大众电影》杂志上刊登一篇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的专访文章。这部电视剧依据董存瑞真人真事创作,杂志文章叙述了董存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
如今我们有了《英烈法》,诋毁董存瑞的宵小应该没有这么嚣张了吧!
除了法律,我们的文宣要争点气、提点高战斗力,不能让烈士九泉之下遭受污蔑——虽然连生命都能付出的烈士不在乎这些苍蝇,但我们必须要为牺牲了的他们伸张正义!
董存瑞所在部队经过一系列演化,如今属于78集团军炮78旅。其历史沿革为:
1949年改编为人民解放军48军143师第203团
1950年11月203团从广东曲江北上到辽宁省阜新改装为火箭炮兵
1951年4月7日炮203团入朝参战
1953年炮203团回国驻辽宁阜新
1955年炮203团划入榴弹炮兵10师
1983炮10师划归第68军、改为军区预备炮兵师
1985年68军撤消,炮10师改为军区直属炮兵师、归沈阳军区司令部领导指挥
1992年炮10师划入第16军建制
2003年11月炮10师撤销番号、整编为陆军第16集团军炮兵旅
2017年改编为第78集团军炮78旅
如今的存瑞中学,已经丝毫看不出战争年代的样子了。这样的美好环境是烈士们奋斗的目的:
董存瑞不到19岁牺牲,没有留下自己的后代。有说法是他参军前曾经有一门婚事,妻子是大他三岁的卢长岭,董存瑞牺牲三年后改嫁——这些信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有展示,比如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但这些信息不被董存瑞的弟弟妹妹认可,也许原因是董存瑞1944年结婚时才15岁、年龄不符合解放区规定的男至少20岁的规定、所以不够正式吧!
不过2020年我们知道了董存瑞的外甥也是好样的——2020年2月22日凌晨,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信访支队警察艾冬因急性脑出血,不幸牺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年仅45岁。
艾东就是董存瑞妹妹董存梅的儿子、也就是董存瑞的外甥,这是他在董存瑞纪念馆和舅舅雕像的合影:
董存瑞19岁牺牲、艾东45岁牺牲,两代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所以我们更该维护烈士,因为他们是为我们而牺牲的!
烈士们也许不是我们血缘意义上的亲人,但一定是我们感情意义上的亲人。
所以我们必须要纪念他、维护他、继承他!
为了新中国,前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23-05-27/8195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