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政治

打印

王伟光:中国共产党人是列宁主义最忠实的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中国共产党人是列宁主义最忠实的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王伟光

摘要: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伟大的列宁主义,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被压迫民族和劳动人民提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受到列宁主义教育而完全彻底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继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24年是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列宁辞世100周年。纪念列宁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他的伟大思想,沿着他所开辟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行,接续推进他未竟的事业!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让科学社会主义的种子在俄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伟大的列宁主义,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被压迫民族和劳动人民提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影响下,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成功地继承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推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勇敢地扛起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不断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繁荣创新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斯大林在评价列宁时指出:“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字句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①列宁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本质和特征,结合俄国国情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第二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是工人阶级的伟大领袖,为苏联各族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国际共产主义和人类进步,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实践上,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创造了统一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缔造了第一支人民的军队——工农红军,创立了世界上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彻底打碎了沙皇俄国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第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实行新经济政策,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开创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在理论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本质特征、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洞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他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即垄断、寄生和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指出了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发现了世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各国与殖民地人民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作出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战争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可以制止战争、赢得和平的重大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并取得胜利。列宁发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体系必然存在薄弱环节,俄国当时的国内外条件使其成为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就为俄国无产阶级提供了突破帝国主义战线、赢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机会。列宁关于时代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关于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科学判断,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列宁提出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的理论。列宁敏锐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把民族问题扩大为民族殖民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发展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理论,并将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民族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进入了一个全世界殖民的特殊时代。也就是说,所有殖民地民族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与压迫,世界已经被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列宁认为,“应当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联系起来”②。他阐述了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指出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前途和实现过程,提出殖民地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的这些思想,指导了无产阶级领导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指导了中国革命,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问题的重大贡献,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

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本质、职能和主要构成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后必须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观点,关于实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必然结果、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创造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学说。

列宁全面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必然性。他强调,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并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是比资产阶级专政更加民主的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对无产者和广大人民实行民主。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旧的、压迫无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列宁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问题,列宁指出,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领导力量,这是由共产党的本质决定的。因为,“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④。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形式、内容、任务、领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同时,列宁第一次在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人民军队,肯定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使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工人和农民利益、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强有力工具,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观点和国家学说。

3.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

列宁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深入地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党的思想基础、力量源泉、组织原则,形成了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形成了列宁主义党建理论。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他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⑤。他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结合本国国情,强调“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⑥。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阐明无产阶级政党是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力量,开创性地表明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都要牢牢地掌握领导权。他指出:“只有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领导自己的国家。”⑦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保持和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成为强有力的政党,成为不可战胜的政党。他认为,“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多吸收群众中新的工作者入党,使他们独立参加建设新生活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手段,这就是我们走向胜利的道路”⑧。

列宁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强调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成为有纪律、有组织、有权威的新型政党。列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俄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并在1906年他主持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把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他在起草《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时,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推广到共产国际中,规定“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列宁认为,党应该具有严密的组织、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只有按照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才是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⑩

4.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根据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是为了战后经济的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经济政策改革,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现实结合的产物,也是他由十月革命夺取政权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列宁指出,“我们不顾一切旧事物,完全按照新的方式开始建设新经济。如果我们不开始建设新经济,那我们在头几个月或头几年就被打垮了”⑪,“目前我们踏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⑫。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使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发展私人经营企业;大力发展商业,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商品的流通;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实行租让制;等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内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为经济落后国家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在农业方面,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提出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在工业方面,他指出通过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使党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在文化方面,他强调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提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⑬。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他努力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来考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

5.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列宁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成功缔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关键在于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实践问题,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列宁哲学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列宁肯定并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他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⑭。

一方面,列宁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概括了关于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原理,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⑮他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区分,从哲学高度提出科学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⑯。阐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强调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阐明认识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上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指出“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⑰;强调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⑱,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分裂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真理的客观性,阐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指出“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⑲;阐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另一方面,列宁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论证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基本范畴,指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主张社会发展规律是像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论述历史发展必然性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阐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辩证关系,论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结合俄国社会的性质,指出改造俄国社会的唯一出路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⑳;阐述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㉑;提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迫切任务是组织无产阶级进行自觉的阶级斗争,阐发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指明方向;论述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提出政治以经济为基础,但是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主张把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指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揭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作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著名论断;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关系,提出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强调无产阶级党性是真正科学性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历史深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顺利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为根本的一条原因就是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没有抛弃和背离列宁主义,没有违背老祖宗,永远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做先生”,“我们做学生”㉒。

1.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不可分离,丢掉列宁主义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完整、系统、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斩钉截铁地宣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㉓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理论指南,从来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最锐利的思想武器,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表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而不可改变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列宁主义的教育下,接受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总结俄国的革命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到中国实际。在百余年的历史岁月中,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功亦是如此。

从国内到国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斗争中,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列宁、抹黑列宁,企图把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分割开来,把列宁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剥离出去,把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中的列宁主义剔除在外的错误思潮。

我们党一直与这种错误思潮进行着不间断的斗争。列宁主义一诞生就与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块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的整钢,任何想把列宁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剥离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徒劳的。当然,我们党在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时,也是包含列宁主义的,这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的理论指南。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丢掉列宁主义,也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背叛列宁主义,也就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否定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针锋相对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㉔,“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㉕,并多次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㉖。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丢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就会走上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受到列宁主义教育而完全彻底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来华的传教士、中国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曾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作过一些介绍,但他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和产生大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社会制度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依然看不到国家的新希望。这种痛苦的历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㉘

正当中国革命处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中国先进分子仍在彷徨的时候,国情相似且毗邻我国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给中国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三天,即1917年11月10日,上海的《民国日报》用较长篇幅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其中提到列宁及其几项主张。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开始研究俄国革命和列宁的相关学说。李大钊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宣传列宁主义,热烈赞扬十月革命的胜利。同年,毛泽东同志在北京结识了李大钊,并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毛泽东同志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㉙,“读到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新思潮的活动”㉚。1911年《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刊载了李大钊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920年3月,李大钊决定在北京大学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了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这也是李大钊把“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㉛联合起来的最初尝试。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9月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公开刊物,开始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的还是学习列宁主义。据统计,《新青年》在1919年至1926年间刊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16篇,而关于列宁主义的则有40篇。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俄国与中国的国情更接近。俄国虽然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但还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是垄断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是资本主义阵营里相对落后的国家。二是列宁主义,特别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的学说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三是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人民树立了榜样。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受十月革命影响,受列宁主义教育,接受了经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早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看成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开门见山地指出: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应使之成为党中教育工作的理论的根据”㉜。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了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总纲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指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并明确每位党员均有“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㉝的义务。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使用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少单独使用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便是单独使用马克思主义,也是包括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开始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㉞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作为第一重要原则。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改革开放以来修订的第一部党章,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㉟。同年颁布的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今后……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坚持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称呼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梁家河知青时期,习近平曾在劳作之余阅读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国家与革命》,深受震动,“就《国家与革命》里阐述的一些问题,与他认识的朋友探讨”㊲,并且提出自己对列宁主义独到的见解。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深刻总结道:“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切谈道:“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继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实践

十月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像一座灯塔影响和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十月革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给了中国人民、教育了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点起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火种,成功影响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递社会主义火种和传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中,成功继承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谱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篇章,不断赋予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继续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十月革命成功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是第一个不同于以往阶级制度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开启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历史新纪元,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崭新一页,掀起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滚滚浪潮,不断赋予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深刻指出,“这第一次胜利还不是最终的胜利”㊶,但“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㊷。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时明确指出:“尽管我国的革命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所干的事业看成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㊸这清楚地表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十月革命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㊹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归根于我们选择了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阳关大道。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非凡功绩,为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解放提供了成功经验。毛泽东同志多次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㊺,“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㊻,“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主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榜样。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汲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展起来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传承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基因,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壮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贡献了中国方案。

一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一脉相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制度本质相同,但其具体组织形式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在根本政治制度方面。苏俄实行苏维埃制度。在革命进程中,俄国分别建立士兵代表苏维埃、工人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苏维埃代表大会,确立了稳定的国家政权。我国从一开始就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由各级行政区域选民选举产生本地区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并由下级人大选举产生上级直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各级人大是同级地方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民族制度方面。中国和苏俄都是多民族国家,但两国在处理民族问题的制度和政策上存在差别。苏俄建立以民族为基础的加盟共和国,各加盟共和国通过联邦的形式组成联邦制国家。而中国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形式相结合,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又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融合。

在政党制度方面。苏俄成立初期存在多个政党,有的政党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苏俄政府,但不久后,苏俄形成了共产党一党单独执政、合法存在的局面。中国的国情同俄国不一样。历史上曾有两次国共合作,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多数都参与了抗日斗争和民主建国,都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中国成立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继续存在和活动,其组织更加健全、发挥更大的作用、参政议政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它们作为参政党直接参与国家的各项事务,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它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家实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严重缺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管理体制和发展经济的一些做法的同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以苏为鉴、以苏为戒,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月革命后,苏俄尽管面临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和国内战争,但即使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也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注意集中优势人力物力发展高科技,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集中精力搞建设、搞科研,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工业的国有化,消灭了工商业的私人所有制,又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苏联加快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形成了生产资料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同时还实行了按劳分配制度。中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既借鉴了苏联的成功做法,也进行了发展创新。我们对于民族资产阶级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办法进行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造也稳步推进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定中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决克服超越发展阶段的倾向,积极推进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相关制度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工商业方面,允许和支持非公有制主体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㊽。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改革发展举措,保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性贡献。

改革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一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严重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单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邓小平同志经过深思熟虑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㊾。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大要求,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制度和改革举措,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性贡献。

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但苏联经济发展失衡,重视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重视军工产品生产而轻视民用产品生产,导致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并尽量克服其缺陷。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得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三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苏联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借鉴苏联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建设的同时,努力克服其在政治建设中的某些失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切从本国国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的相互关系。在上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不断深化,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㊿

加强和完善执政党建设。列宁高度重视执政党建设,注意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监督,我们党也一直高度重视执政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奢华生活的诱惑,一些干部开始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因此,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明确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着力引导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苏联长期存在法制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51)。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发展,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四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列宁非常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他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52),“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53),“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54)。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用以指导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成功继承了列宁主义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思想,形成了“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5)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谱写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辉煌篇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党的领导下的思想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时中国革命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并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具体规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6)。1942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继承列宁关于“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观点,明确文艺要为“为人民服务”(57)。新中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明确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人民大众服务”(58)的政治标准,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五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明确为党的“三位一体”的布局。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59),创造性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文艺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作出系统阐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目标,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

3.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把握时代本质和俄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的时代条件以及俄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所处的具体时代条件、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新的阶段。

一是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基本性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历史任务,领导全党开启了第二次伟大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60)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创新观点,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构成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定作了充分准备。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二次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和活的灵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艰辛探索,勇于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伟大结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次结合”,完成了“三次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列宁主义的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在继承和发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高举起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大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和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列宁主义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6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列宁专题文集》(全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注释:

①《斯大林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222页。

②《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7页。

③《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④《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5页。

⑤《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页。

⑥《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

⑦《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4页。

⑧《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9页。

⑨《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5页。

⑩《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8页。

⑪《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9页。

⑫《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5页。

⑬《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

⑭《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⑮《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页。

⑯《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0页。

⑰《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1页。

⑱《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44页。

⑲《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5页。

⑳《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82页。

㉑《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45页。

㉒《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㉓《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9页。

㉕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页。

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页。

㉗《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9-1471页。

㉘《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

㉙〔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㉚《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8页。

㉛《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21年7月-1921年12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0页。

㉜《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54页。

㉝《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36页。

㉞《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6页。

㉟《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3页。

㊱《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㊲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第43页。

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4-405页。

㊴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19、20页。

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页。

㊶《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5页。

㊷《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6页。

㊸《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㊹《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

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7页。

㊻《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1页。

㊼《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57页。

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22年,第723页。

㊾《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㊿《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

(5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52)《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8页。

(53)《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1页。

(54)《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72页。

(5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4页。

(5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5、708页。

(57)《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4、855页。

(5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76页。

(5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3-34页。

(60)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06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本文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3期,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发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24-06-10/88449.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晴朗的天 更新时间:2024-06-11 关键字:政治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