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驰援的红十字方队——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记事
新华社四川芦山5月3日电(记者胥金章 赵虹霖)芦山地震时,重庆震感强烈。第三军医大学党委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一场救死扶伤的千里驰援迅即展开……
由大坪医院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36名队员组成的先遣分队火速出动。此时,距芦山地震发生仅2小时。
随后1小时内,由西南医院、新桥医院抽组的医疗分队带着救护车、野战手术车等31台救援车辆装备相继完成集结出发。
当天20时许,第一批医疗队员抵达芦山县城,成为第一支进入震中的省外医疗队。
医疗队员绝大多数参加过汶川、玉树、彝良抗震救灾,以及赴秘鲁、澳大利亚参加多国医疗救援联合作业,在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都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医疗队不能盲目展开,要在灾情最重、伤员最多、群众最急需的地方展开救援……”地震当晚,医疗队前线总指挥杨清仁与三支医疗分队队长达成共识。
选址安营扎寨事关救援效能。综合多渠道信息后,医疗队化整为零,兵分六路展开救援——
第一路赶往震中龙门乡。那里房屋受损严重,伤员情况复杂,急需救援。
第二路安营扎寨在芦山县体育馆旁。这里紧靠芦山县最大的安置点,方圆3公里,安置近5万受灾群众,同时附近有人民医院急需分类转诊的伤员,以及中小学学生。
第三路选派骨科、外科、呼吸科等方面专家,随同芦山县人民医院紧急赶往天全县城,对那里的伤员进行会诊、转诊和治疗。
第四路奔赴天全县老场乡。这里是通往“孤岛”宝兴县灵关镇的乡村道路。在210国道大面积塌方后,大批灵关镇的伤员从这里转运出来,急需救治。
第五路沿210国道,徒步进入宝兴县灵关镇,在灵关中学广场上,开辟医疗救治点。
第六路选派新桥医院副院长高家蓉率领的医疗分队,从天全县老场乡向“孤岛”宝兴县城进发。
搭建帐篷、开设门诊、收治伤员、分诊后送……
4月21日17时40分,当第六路分队抵达通信、交通中断的“孤岛”宝兴县人民医院开始救治巡诊时,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在到达灾区的20小时内,已分布在“一市三县六个点位上”,为高效医疗救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罗长坤要求医疗队,根据以往救治经验和震区地形特点,各支医疗分队实时建立“基地+前置分队”的医疗救治模式,即依托基地“大本营”派出医疗小分队在医疗点开展救治活动。
在抗震救灾中,医疗队通过先进的远程会诊车,为芦山县中学高三4班的杨美江同学实施远程会诊;将野战手术车开到龙门乡五星村75岁受灾群众白其昌老人家门口,创伤专家杜全印为老人成功进行手术;由骨科、胸外科、脑外科和麻醉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指导解放军37医院完成了150余位伤员的救治,开展了4台高难度手术,巡诊义诊近500人次。
同时,医疗队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对所负责安置点的帐篷进行编号,对每个受灾群众的健康状况进行信息登记,确保对重点病人的有效监控。
宝兴县新民村地处山腰,距县城近30公里,地震以来,沿途道路几乎每天都会塌方,而且进村2公里的道路不到3米宽。医疗队背着医疗设备和药品徒步登山进入新民村。
在新民村驻村巡诊期间,队员们只能在老乡家里搭伙吃饭,可乡亲们无论如何也不收钱。队员们只好将饭钱交给村委会,请他们代为转交。
4月26日,听说队员们要轮换归队,数十位村民前来相送,拉着医疗队员不愿松手。村委会主任王芳说:“你们真心诚意地为我们服务,你们就是我们新民村亲人。”
至4月27日,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在6个点位上累计接诊6876人次,巡诊26139人次,收治104人,开展手术201台次。
据大学政委高占虎介绍,目前,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已经与宝兴县人民医院、位于灵关镇的宝兴县中医院、芦山县龙门乡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开展技术帮扶支持,为灾区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jfjgb/2013-05-07/10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