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解放军官兵

打印

致敬英雄之炮兵少校苏宁:他一生没有参加过战争,却一生都在为战争准备

致敬英雄之炮兵少校苏宁他一生没有参加过战争却一生都在为战争准备

  

他一生没有参加过战争,却一生都在为战争准备。他独立完成和参与研制的军事革新项目达162项,其中多项成果被推广。作为高干子弟,他从没期冀借助父辈的光,照亮自己的前程。从战士到团参谋长,他一路走得坦荡。他破旧的腈纶内衣和枕了22年的包袱皮.总会让凡俗的我们汗颜。他舍身救人的壮举,更让无数人感叹。他以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履行着和平年代一名军人的光荣使命,树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是苏宁。

苏宁20190411.jpg

作为团参谋长,他的革新项目达162项

这是一条伴随苏宁20多年的武装带。在腰带内侧,苏宁用钢笔惟妙惟肖地画了14种现代战机、导弹、火炮、舰船等兵器,方寸之间折射出他对国防现代化的渴望。在22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把这种渴望,更多地化作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军事实践。

苏宁所在的部队驻守在黑龙江。那里的冬天,朔风呼号,滴水成冰。每年冬季拉练和演习,野外露营时,官兵们都要靠打雪洞过夜,冻伤时有发生。

1989年,看到战士们冻伤的身体,苏宁萌生了研制“多功能帐篷”的想法。按照苏宁的设计图,全家人忙活了一个多星期,一顶纯手工制作的多功能帐篷终于完成。苏宁设计的这种多功能帐篷,隐蔽性强,保湿性能好,拆装方便,体积又小,后来装备到了军区部队,被命名为“90型多用便携帐篷”。

苏宁发明的“小玩意”还有不少,像减轻战士负荷的三种爬犁、火箭炮简便射击发射架,还有导弹野战训练模拟器等等。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钢铁与钢铁撞击,高技术与高技术对抗,大纵深、立体化、全方位的较量,这场战争震惊了世界,也带给苏宁震撼。怀着危机感和紧迫感.他反馈出一系列研究和训练课题——

他提出大力加强部队的心理训练.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导弹射手进行战场音响模拟训练;他和团长商量,决定从减少指挥程序、实现指挥自动化方面考虑,改革有关设备,并且着手试制;他提出加强对打坦克的研究,写出了《反坦克导弹山地高差耗线现象的研究报告》。

其实,并非海湾战争才让苏宁开始思考和研究现代战争。早在1981年,他就大胆提出把计算机引入决策系统。由于历史原因,苏宁只读了初中。然而,他拿出蚂蚁啃骨头的劲头去钻研攻关。当时,国内的计算机技术还非常落后,驻地偌大的一个市也没有几台计算机。苏宁跑大学,去研究所,和专家广泛联系,学习计算机语言。他的兜里总是揣满了小纸片,有了灵感就及时捕捉住。

经过近2年的顽强拼搏,苏宁终于完成了包括几千个数据、上万个计算公式,共2万余字的《摩步师攻防作战计算机决策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一研究成果立即引起当时的总参谋部和军事科研单位的极大关注。经与专家合作,最终研制成了“陆军师团攻防作战微机模拟系统”,由此引发了指挥手段的巨大变革。

苏宁20190411_0001.jpg

雪地露营,触发了苏宁(右)研制“多功能帐篷”的灵感

1989年底.炮兵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进行“激光测试炮弹初速”课题研究。苏宁是课题组的军方负责人。有人劝苏宁:“这么大的难题,科研单位都拿不出解决的方法,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好则无功,坏则有过,何必担那么大的风险呢?即使成功了,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和实惠呢?”苏宁回答:“我什么也不图。作为基层指挥员.这个难题我完全可以不去考虑。但我总觉得,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人人有责。”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实验后,苏宁和他所在的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海湾战争让苏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以往的军事理论研究。他的《对现代作战中“非物质战斗力损耗理论”的探讨》一文,在全国军事运筹学会和军事系统工程学会年会上发表,引起强烈震动。全军军事运筹学会秘书长陈庆华教授认为,这个理论填补了军事运筹学研究的空白.为动态研究军队作战能力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当你看到外军指挥系统一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战争效率成倍增长,而我军指挥员们还用铅笔在地图上‘点点’时,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你不着急吗?”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苏宁夜以继日地学习和研究。

位于沈阳市的陆军第二档案馆,存放有苏宁50多万字的70篇论文手稿。从1981年到1991年4月,苏宁独立完成和参与研制的革新项目,多达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1项获军区科研成果四等奖,8项被军区、集团军推广。炮兵指挥学院在苏宁进修的毕业鉴定中这样写道:“该同志学习上钻劲大,有创新开拓精神.有较强的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材……”

一个军务缠身,“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团参谋长,竟然写下几十万字的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教授感慨说:“一个教授一生治学,也就那么些成果,苏宁在工作之余,竟取得了这么多学术成果,真不简单。”

在3.7秒内,他用生命拯救了两位战友

1991年4月21日,苏宁同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靶场。这天上午,按预定计划,炮兵团要进行轻武器实弹射击和手榴弹实弹投掷作业。

作为部队首长,苏宁完全可以吩咐作训股长组织实施,也可以在下达命令后,自己退入安全地带进行监督。可是,他坚持进入投掷点监护。苏宁先是强调了注意事项,然后投出第一枚手榴弹,为大家做了示范。

轮到12连投弹时,意外发生了。一位连长引弹时用劲过猛,手榴弹撞到回字形堑壕的后沿,脱手后,滚落到了监护人李印全的脚下。拉掉了保险的手榴弹,一般会在3.7秒内爆炸。在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时,苏宁已经冲了过来。

“快卧倒!”苏宁奋力将紧靠手榴弹的两位战友推拉开去。接着,拨开李印全那条腿,双手急速捧起手榴弹……可是弹体尚未出手,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

苏宁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军衣和台布被染得殷红殷红。

整个炮兵团处在难以抑制的震惊和悲痛中。一批批官兵拥向师医院,呼喊着如同兄长般的参谋长。他们彻夜等候在医院门口,要求为他们爱戴的参谋长献血;他们用自己的津贴买来各种食品,坚持送给参谋长。一名战士死死缠住医生:“求求你,救活参谋长吧,只要救活他,要我的什么器官都行。

苏宁20190411_0002.jpg

结合军队现代化建设实际,苏宁(右二)加强部队训练

苏宁的妻子武庆华说.“听到苏宁负伤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坐在去医院的车上,心里七上八下的,还有点怨气。心想,这种不要命的事儿,好像专门留给他做的。都是团级干部了,还像当连长似的。”在妻子看来,苏宁有这样的举动并不奇怪,因为他“老怕别人吃亏”。

在苏宁22年的军旅生涯中,曾经5次在这样的险境中舍身忘我。1978年4月和1979年3月,他两次组织新兵进行手榴弹投掷,由于新战士心情紧张,将已经拉弦的手榴弹掉在地上。苏宁迅速冲上去,将危险排除。1987年11月,部队在野外进行实弹射击考核,司机驾驶载重牵引车过桥时,因冰雪路滑,车右后轮滑落桥面,随时都有翻车危险。苏宁不顾个人安危,钻到车下,将牵引绳固定在后桥上,指挥大家把车拉了出来。1990年5月,苏宁在组织部队手榴弹实弹投掷时,出现了2枚“哑弹”,又是他抢先跳出堑壕,将“哑弹”引爆。

这一次,“老怕别人吃亏”的苏宁,在3.7秒时间里,用许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动作,拯救了两位战友的生命。

苏宁的脑死亡已进入第8天,可他那颗滚烫的心仍在跳动。1991年4月29日,亲人和战友们的呼唤,没能留住苏宁的生命,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护士记住了那个时刻,18时08分。

医院最终的死亡结论是这样下的:“由于手榴弹爆炸造成开放性重度颅脑爆震伤,导致脑细胞大面积坏死和中枢神经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苏宁头部、胸部、双手共中了14块弹片,实际上,手榴弹在他用双手抓起爆炸的一瞬间,他就不行了。

战友们用颤抖的双手为苏宁穿上了军装,小心翼翼地把一副中校军衔给苏宁戴上。战友们心里念叨着:参谋长!你的中校军衔刚刚接到两天,怎么连这中校军装还没来得及穿上,就这样匆匆走了呢?

妻子在丈夫冰冷的脸上留下深深的一吻。父亲苏醒拉住儿子残缺不全的手,只说了一句话,“宁宁,好样的,爸爸为你骄傲”。

他从不打老子的招牌,不摆当官的架子

江苏南京,1953年12月7日,苏宁出生在这里。父亲用南京的简称“宁”为他取名。苏宁的父亲苏醒,1937年参加八路军。苏宁出生时,苏醒作为第3军骑兵团政委,正在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苏宁,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树立了长大当兵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1969年2月27日,刚满15岁的苏宁如愿入伍,成为原23军炮兵团的一名战士。1970年春,苏宁所在部队换防,来到黑龙江哈尔滨。

入伍后的苏宁,从不显露自己的家庭身世,许多战友都不知道他是高干子弟。在连职岗位上,他一干就是7年,在营职岗位上干了8年。3年炮兵学院的深造,使苏宁开阔了眼界,可也错过了提升的机会。回到原部队,他当连长时手下的排长已成了副团长,他依然是一个副营职的股长。

苏宁20190411_0003.jpg

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苏宁夜以继日地学习

转业到地方的一个战友到国外留学,苏宁去送行。战友十分同情地劝苏宁:“这年头都去挣大钱啦,别鼓捣你那些玩意了,在部队没啥发展,靠你老父亲的关系赶快转业吧,凭你的那个聪明和拼劲,到地方肯定能混出个样儿来!”然而,苏宁不为所动。苏宁自有苏宁的追求。

苏宁牺牲后,人们走进他担任团参谋长时住的宿舍。在那间总面积约9平方米的背阴小屋里,找不到一件奢华的物品:一张油漆已脱落的二屉办公桌,一把木椅,一个简易的书架,一张木板床。而他的枕头,竟然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给士兵的一尺半见方的白包袱皮裹着内衣!

当中央电视台把苏宁用了22年的白包袱皮和他牺牲时穿在身上的那件破旧腈纶内衣展示在大众面前时,一些群众在感动之余质问,“他妻子是干什么吃的?”对此,武庆华感到委屈。她指着家里的皮夹克、羊毛衫等衣物说,“这都是我给他买的,还有我给他织的毛衣,可他就是不爱穿”。

1989年,是苏宁当参谋长的第三年。当时,他的月工资为300多元,武庆华是一名军医,也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家,在当地至少属于中等收入家庭。然而,苏宁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简朴。在他看来,“咱们干部子弟,应该保持爸爸在延安时期那种简朴的作风”。

保持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秉承这样信念的苏宁,时刻不忘把关爱送给身边的人。每个春节,他都坚持到部队值班,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让给战友:小战士病了,半夜三更,他端来热面汤,却不唤醒炊事员;他管汽车,但回家总是坐班车或挤公共汽车……

那年冬天,部队在-20C的严寒中执行煤气工程管线的挖掘任务。作为全工地最高的首长,苏宁跳进没膝深的冰水里和战士们一样挥锹抡镐。棉鞋底蹬折了,换双单鞋继续干:顶着寒风,坐着锹把儿,啃硬馒头,喝带冰碴的菜汤:湿透的衣裤被寒风冻成了邦邦硬的“铁皮”,仍然坚持……苏宁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忘了自己。

苏宁常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千多名战士,就像一批批种子,要流向全国各地,我们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烙印。我们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有责任把战士们培养成开拓的一代、艰苦奋斗的一代、一心为公的一代,必须时时处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风范给群众树立真正共产党人的形象!

“我们是人民炮兵,无上荣光”“大炮是我钢铁的臂膀.高山海洋天空布下神圣火网”……这首《人民炮兵之歌》,是由苏宁作词作曲的。在战友们眼中,多才多艺的参谋长堪称完美。跨越障碍,他动作潇洒;实弹射击,他百发百中。37岁时,苏宁还有着这样的成绩单:100米短跑速度12秒;单杠一口气能做7练习;5公里长跑,位列干部组第一名。

苏宁的事迹在神州大地传开,人们在痛惜.也在深思——这个年仅37岁的高干子弟、团职军官,一生从不打老子的招牌,从不摆当官的架子,而是将身子深深躬下去,“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像陈景润那样去攀登军事现代化的高峰”。

“一颗永恒的星,一团不熄的火”

1993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2009年9月,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苏宁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位炮兵英才走了,带着他对国防现代化的孜孜追求,带着他强国强军,备战打赢的光荣梦想。苏宁对于军事前沿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超前的。他的身上,洋溢着现代军人的血性和担当。

作家熊召政说:“一个时代没有英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产生英雄的土壤。

如今,当年苏宁牺牲的地方,已用大理石筑起一块纪念碑。每年4月,官兵们在纪念碑下进行宣誓活动——“学苏宁精神、做苏宁传人、建过硬团队”。

在原苏宁所在团,有“苏宁班”“苏宁连”,还有“苏宁奖章”的评比。“争创刀尖子连队,争做苏宁式传人”、“苏宁精神”流淌在每一名官兵的血液中。

他叫王琦,21世纪初成为苏宁生前所在团团长。他始终以苏宁为榜样,带领全团官兵想打赢、钻打赢、练打赢。他精心设计变色迷彩伪装、“变民式”伪装……在他的倡导下,团里制订《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划》,启动“百名科技教练员、百名多能训练能手、百名业务能手、百名科学文化尖子、百名科技种养能手”的“五个一百”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几年来,团里共有20余项革新成果获科技进步奖,研制革新器材170多件(套),其中38件被上级推广。

火炮技师赵其杰.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到全团、集团军,乃至全军有名的修理大拿,他有几个叫得响的“硬货”:

——火炮通用退弹器,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将原来火炮卡弹后需要8至10人至少2小时排除的工作,改变为只需1至2人10分钟即可处理完毕,不仅危险系数降到最低,而且适用于多种带身管发射的装备。

——自行火炮履带更换器,获国家专利。将装备履带更换工作5至7人30分钟的工作量,改变为只需1至2人10分钟内完成,安全系数高,且军地履带装备通用。

“老参谋长也是学历不高,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和学历、和岗位没有关系.每名官兵都有责任。”赵其杰说。2010年底,赵其杰获得原沈阳军区“专业技术能手”称号,进入军区装备保障人才库。

在由机械化炮兵向信息化炮兵转型建设中.苏宁生前所在团打破行政和战斗编组,按训练编组,把每个专业的尖子任命为课目总教头,牵引全团各个军事训练课目的提高。如今,团里为上级机关输送了大批创新型的高科技人才,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活动先进单位”“学雷锋学苏宁学习成才标兵单位”等,多次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

受“苏宁精神”激励感召的,不仅仅是苏宁生前所在部队官兵。2010年3月24日上午10时,驻港部队一名新战士在进行手榴弹实投作业时遇险情,掷出的手榴弹反弹到了他的脚边,就在手榴弹“嗞一嗞一”冒着白烟时,上尉黄立明挺身施救,上演了一曲新时代的“苏宁之歌”…

“一颗永恒的星,一团不熄的火。苏宁将火种播入亿万人心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希望每一个青年学习苏宁,向前奋进!”作家刘白羽深情地留下了这样的题词。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jfjgb/2019-04-18/56135.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9-04-19 关键字:解放军官兵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