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系统工程才是我一生追求的”
钱学森:“系统工程才是我一生追求的”
薛惠锋
钱学森在系统学讨论班。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供图
钱学森在讲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供图
钱学森(右三)与系统学讨论班学员们在一起。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供图
【科学向未来】
编者按:
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的一篇理论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问世,由此而创立“系统工程中国学派”。
40年过去了,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科学,形成了有巨大韧性的学术藤蔓,蜚声世界。
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更能感受系统工程的力量,重温系统思维、系统科学、系统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0年前,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创立,是钱学森为人类永续发展找到的“钥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人类社会每一次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跃升,都离不开理论的变革、思想的先导。40年前,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创立,是钱学森为人类永续发展、文明永续进步找到的“钥匙”。
巍巍中华的文化精髓在钱学森的血液中流淌,源自西方的创新精神在钱学森的思维中激荡。“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可以说,钱学森本人的成长经历、思想精神,就是东西方融合的结晶,就是在人类智慧的“群山”中的巍峨山峰。
他的早年,可谓“千年国本传承精神根脉”。他出身于“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钱学森在成长中,无疑受到了传统家风的深刻影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得理想精神、精英意识、家国情怀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钱氏家训》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价值观、“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的人生观,钱学森一生做到了一以贯之、始终不渝。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待举,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表明心志:“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总有一天,我是要回到我的祖国去的。”面对党和国家交给的时代重任,他毅然挑起了千钧重担,发出心声:“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钱学森的身上,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彰显着“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他的青年,可谓是“廿载西学开启思维源泉”。钱学森20年留美,开展了一系列远远超前于时代的科学实践。20世纪,服务于德国的普朗特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普朗特最杰出的学生冯•卡门把应用力学从德国带到了美国,使哥廷根学派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钱学森来到了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的门下,成了哥廷根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并成为美国导弹的创始人之一、航天飞机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智库的创始人之一。
哥廷根学派的精髓——从扑朔迷离的复杂问题中找出其物理本质,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被钱学森继承并不断发展。1955年,钱学森归国时,冯•卡门告诉钱学森,“你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哥根廷学派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让探索未知、创造新知成了钱学森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
他的壮年,可谓“系统涌现铸就历史丰碑”。钱学森归国后,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奋斗了28年、奉献了28年,既是规划者,又是领导者、实施者。他推动了中国导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把导弹核武器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推动了中国航天从导弹武器时代进入宇航时代的关键飞跃,让茫茫太空有了中国人的声音;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研究与探索,为后来的成功作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准备和技术奠基。
“十年两弹成”,虽是弹指一挥间,却为中国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力量,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环境,更使中国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钱学森的晚年,总结他在美国20年奠基、在中国航天近30年实践、毕生近70年的学术思想,融合了西方“还原论”、东方“整体论”,形成了“系统论”的思想体系。这是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思想方法。它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完备体系,倡导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并以社会系统为应用研究的主要对象。正如钱学森所说,这实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
1991年,钱学森作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在领奖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两弹一星工程所依据的都是成熟的理论,我只是把别人和我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成熟技术拿过来用,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应该这样做,系统工程与总体设计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它的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我对中国航天的贡献。”
钱学森的一生昭示了系统工程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见证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巨变、蕴藏着振聋发聩的观念突破,是钱学森等人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取得的智慧结晶,值得深入研究。
系统工程中国学派,以其独特的历史逻辑、独到的时空逻辑、独创的理论逻辑、独有的价值逻辑,至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纵横八万里”的时空逻辑,揭示文明走向。钱学森说:“实现宇宙航行,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此以前,人类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来研究自然和宇宙,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科学上大发展、大创造的时期。”意思是,站在太空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发展,许多原有的模式都将被颠覆。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走向天空,从天空走向太空,使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都不断地向上延伸。因此,航天绝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而是俯瞰全球、经略宇宙、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纪元的一扇窗口。今天的航天与数百年前的航海一样,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必然,一定会深刻影响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的方向和进程。
以“融汇东西方”的理论逻辑,锚定世界彷徨。随着《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发表,钱学森逐步把航天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推广到经济社会更为广阔的领域,其中最为核心的贡献有两条:其一,在思想和理论层面,推动了整体论、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开创了“系统论”;其二,在方法和技术层面,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设计部的实践形式。在应用系统论方法时,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在分解后研究的基础上,再综合集成到系统整体,实现系统整体涌现,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系统论方法吸收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各自的长处,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系统论的发展应用,定会扭转“越分越细”的趋势,为解决当今世界不平等、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以“苍生俱饱暖”的价值逻辑,彰显大爱无疆。钱学森曾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他十分关注“老少边穷”地区,一直把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心上。他在书信中说,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潜力所在,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地区、沙漠地区、高原地区的开发要有新思路。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已经与劳动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融为了一体。
(作者:薛惠锋,系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zsfz/2018-11-02/53308.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