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脊梁 >

知识分子

打印

50年前,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心脏”是如何炼成的?

50年前,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心脏”是如何炼成的?

50年前的8月30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发出了中国核能第一度电。同年12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我国真正迈入核大国行列。

近日,在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指导、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主办的“走进新中核”媒体活动中,《经济参考报》记者探访了有“中国核动力工程摇篮”之称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下称“核动力院”),解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鲜为人知的研发建设历程,寻找我国核动力事业的起源与未来之路。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如果说核潜艇是一个国家的定海神针,那么核动力装置就是这根神针的心脏。

1958年我国启动核潜艇工程项目,一支年轻的潜艇核动力设计团队随即组建起来,拉开了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序幕。

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正是其中一员。原本就读化学机械专业的他,曾被选派留学苏联,改行学起了原子能核动力。

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二层楼上悬挂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字样

当时中国人要搞核潜艇,被国际上认为是异想天开。毛泽东主席发出豪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太高,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即使一万年,前赴后继,也要搞出来。

“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没有设备、没有经验,连核潜艇的实物都没看到过。就这样,新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全国政协委员、核动力院党委书记万钢回顾我国核能发展历程时说。 

找不到的成都291邮箱

从成都市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大山深处的909基地,其中有一座两进的石头干打垒四合院,这是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

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

1965年的冬天,这片彼时还是荒野的地方,来了一群口音天南地北的外乡人,挂起西南水电研究所的牌子,名义上“搞水电”,实际却开始了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和试验。

“开发核潜艇反应堆必须首先在陆地上实际建造出来1:1的反应堆,经运行考核合格后,才能把复制的反应堆装到潜艇上,放到水下去进一步调试。”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现在是核动力院基地副基地长唐斌解释称。

围绕着这一目标,全国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陆续向这里调集,很多人告别妻儿,只身前来,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执行的绝密任务是什么。

 “1969年,中央军委批准715所从北京迁至四川。留在北京的全体科研人员和部分家属登上一列人、货混装的闷罐车,告别北京。除了四川,许多人都不知道去哪里。这列闷罐车停停走走,一个星期才到目的地。”万钢介绍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对外联络的唯一通讯地址就是成都291信箱。有位工作人员的侄女结婚了,来成都旅游想看望她叔叔,但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信箱在哪里。多年后她才知道,叔叔并不在成都,而是在上百公里之外的深山里。

成都291信箱

八千军民参与大会战

白马庙,铁匠街,青衣江畔干打垒,大旗山下攻坚忙。喝泥水,啃干粮,荣辱与共几代人。

在万钢看来,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全国大力协同。当时工程设备仪器共需26000多台件,涉及1200多个厂家。现场全国有26个省级行政单位1200多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工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共计8000多人参加了攻关会战。

在关键的几个月中,工地上彻夜灯火通明。当时的条件下,设备安装十分困难。例如,重达6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是由十多辆大马力汽车车群牵引,如履薄冰地翻越了18公里山路后才运抵现场;因为没有大型装卸设备,所以指挥部以“发动群众”的方式,采用推、拉、顶、吊等方法才将其“盘”进厂房。

压力容器正在就位

八千人集中在一起,也面临着生活艰难的问题。当时的909基地什么都没有,刚来的人自己盖草棚和干打垒房子,喝的是稻田和池塘水,许多人都肠胃不好,拉肚子,有的一拉就是几年。不用说吃,这种水就是拿来洗脸、洗澡,脸上身上都会长出红疙瘩,刺痒难受。

909基地的住房

中国核能第一度电发出

还有一大经验则是尊重科学规律。50年过去,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已经退役拆除,但留存厂房一米多厚的墙壁、总控制室密密麻麻的按钮等都彰显着这里的不寻常。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址

万钢指出,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既缺乏资料又无外援,只能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排除各种干扰、严格遵循“一切经过试验”的指导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着石头过河”,边研究、边设计、边实验,在充分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才建造成功。

这种精神和做法从彭士禄的两个外号——“彭大胆”和“彭拍板”上就可窥一斑。1962年,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时,各种争论实在太多了,他常常对研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数据讲话,最后他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他来负责。在试验工作中,他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

燃料元件投料成功

1970年4月,中国第一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安装完毕,迎来了启堆的时刻。7月25日,开始提升功率,8月30日,反应堆满功率运行,试验一次成功,为我国发出了中国核能第一度电。

同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经过半年的反应堆安装和调试,于1971年9月试航成功。“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全部自主研制,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万钢介绍说。

全面开启核动力事业第四次创业

陆上模式堆的建成,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从陆上模式堆建成开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了多种类型的研究堆,为我国核电的自主研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万钢解释道。

1980年核动力院自主设计建成中子通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为我国核动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发平台。80年代末期,核动力院又成功建成了我国首座脉冲型反应堆,从而打破美国对该项技术的独家垄断。

当国家决定建设核电站时,核动力院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试验验证。2002年4月15日,秦山二期核电站提前并网发电,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明中国具备了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大型核电站的能力。

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

进入21世纪,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迎来“黄金期”。如今,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5号机组将投入运行,模块式小堆“玲龙一号”即将实现工程应用,自主燃料组件CF3实现工程应用。

新时代,核动力技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万钢透露,核动力院将在现有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围绕“全域型谱、国际领先”,全面开启核动力事业第四次创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zsfz/2020-09-02/6482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0-09-03 关键字:知识分子  时代脊梁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