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梁启超的第九子,毕生铸剑“东风”护中华!
80多年前
两位中国小伙儿一同留学美国
然而几十年后
这对曾经的朋友
一个为美国设计了“民兵Ⅲ”导弹
一个为中国造出了“东风”洲际导弹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
一心为中国造“东风”的老人
他就是梁思礼
中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东风”系列导弹主要研发者之一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01
梁思礼1924年出生,是梁启超先生的第九个孩子。
梁思礼一出生,便很受父亲疼爱。梁启超亲昵地称他“老baby”,后来干脆汉化成“老白鼻”。“老白鼻”三个字成为梁思礼特有的甜蜜。
△3岁的梁思礼
不幸的是,1929年,梁启超永远地离开了。那一年,“老白鼻”还不满5岁。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生前的话语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随后的日子里,在父亲留下的《少年中国说》等著作和父亲写给哥哥姐姐的数百封信中,梁思礼进一步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父亲对子女们矢志报国的殷切希望。
多年后,有人问他从父亲身上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梁思礼回答:“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梁启超与子女
1941年,高中毕业的梁思礼申请到了美国嘉尔顿学院的全额奖学金。母亲用东拼西凑集来的400美元为他买了船票,将他送上赴美邮轮。
△在开往美国的邮轮上,左一为梁思礼
1943年,梁思礼考入有着“美国航空航天之母”“工程师的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改学电机工程。在这里,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又用四年时间取得了辛辛那提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 梁思礼重回普渡大学 找到了当年的毕业照
在当时美国人看来,梁思礼一毕业就能在美国大工业公司谋得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跃升美国的上层社会。
但梁思礼从未这样计划过。
多年的留学生涯,他心中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始终是那一片古老的土地。
△准备登船回国的梁思礼
1949年夏,梁思礼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离开时的感情,只有期望,没有留恋。”
02
1956年,国家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方面的研制。梁思礼、任新民、屠守锷等一批海外归来的优秀科学家,也为了新中国的导弹事业聚集到一起。
△梁思礼(左)与屠守锷(中)林宗棠(右)交谈
梁思礼回忆说:“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钱学森外,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梁思礼和其他同事们一起争分夺秒,反复分析试验。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它所飞行的550公里轨迹,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迈入了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飞行一千多公里后,准确击中目标,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导弹终告成功。
但梁思礼并未满足于此。
通过试验,梁思礼发现“东风二号”原来采用的苏式技术有很大的隐患。苏联导弹的控制系统是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导弹在无线电的两个波瓣间飞行。但是一旦遇到复杂的山地地形,波瓣会被扭曲,导弹就可能打不准。
而当时我国已经在准备两弹结合试验(用导弹发射核弹头),一旦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发生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
梁思礼跳出苏联的框架,经过反复计算,最终创造性研发出全惯性制导系统,既能排除山地地形的干扰,又提高了导弹的制导精度。
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梁思礼(左二)与聂荣臻(左五)、钱学森(左四)等在发射现场合影
梁思礼还全程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
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超过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 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03
梁思礼留学美国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好友——林桦。两人都是导弹系统的专家。
当1949年梁思礼启程回国时,林桦选择留在美国。
当梁思礼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时,林桦在五角大楼担任攻击系统负责人。
梁思礼研发了“东风”导弹,林桦设计了“民兵”导弹。
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但仍然拿着微薄的工资,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里。林桦成为波音公司首席科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拿着几十万美元的年薪,住在西雅图的别墅里。
有人问梁思礼对此有何看法,他十分自豪地说 :“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梁思礼院士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植物园内的梁启超墓,“老白鼻”从此永远陪着他的父亲了。
他曾说过
“爱国,不需要理由”
今天的我们
没有任何理由
将他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致敬!
本文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zsfz/2023-04-03/81027.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