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香火”没断,他功不可没
20世纪80年代,中国核工业进行战略调整,整体处于低谷。直接面向核工业领域输送人才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也面临生存危机,经费来源、生源数量与质量等明显下行,学核的毕业生不搞核,“孔雀”纷纷“东南飞”或者出国留学。工物系处于最困难的低潮和彷徨时期,几乎到了要不要改名、还能不能办下去的程度。富有家国情怀的有识之士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核工业的香火不能断!”
发声者谁?正是何东昌。作为清华大学工物系肇建者、任期最长系主任,为工物系创立和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何东昌,完全称得上“工物系之父”。他不曾与同时代的钱三强、邓稼先、于敏、朱光亚、周光召、彭士禄等一起,在核工业主战场冲锋陷阵,但他同样彪炳史册。他所开创并领导的工物系培养的大批人才直接参与新中国“两弹一艇”事业,此后还持续培养了一大批核科技尖端人才,对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对提升中国国防能力和国际地位,影响深远,居功至伟。
被清华校长“截住”的系主任
工物系建系之初,一无所有,任务艰巨,选谁挂帅,干系甚大。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慧眼识珠选择了何东昌。早在1955年,上级党组织已决定调何东昌到北京航空学院担任要职,却被蒋南翔“截住”,后经国务院主管副总理陈毅批准,何东昌得以留下。
1956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工物系正式成立,由校党委第二书记、校教务长何东昌兼任系主任。何东昌不负重托,带领大家克服既无专业教师又无学生,既无实验室又无设备等困难,逐步建立放射化工、实验核物理、核电子学、加速器、剂量防护、理论物理、同位素分离、核材料、反应堆等专业,开出全部课程,设置相应实验室。放眼全国,清华工物系原子能专业设置最全。后来工物系还自己设计和建成屏蔽实验堆和零功率反应堆,提高了教学质量,成长了队伍,“建堆又建人”。参与建堆的教师和学生,平均年龄只有23岁,创造了世界核反应堆建造史上的一个传奇。
工物系是何东昌实践其教育思想的“试验田”,也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何东昌
培养出30多名院士
工物系初创时,设立了11个为我国原子能事业服务的专业(专门化),其中直接服务于核武器的有两个,一个是同位素分离专业,培养铀浓缩专业人才;另一个是核化工专业,培养提取钚元素等方面专业人才。这两个专业先后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铀弹)和钚原子弹的制造做出重要贡献。
在1962年至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期,工物系毕业生531人中就有358人分配到核工业重要部门和国防单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论是茫茫戈壁的核试验场,还是南方深山老林的工厂矿山,都有其身影。
工物系教师和毕业生中也成长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到2022年11月,工物系已培养出刘广均、陈念念、李冠兴等30多名院士,20多名将军,10多位重点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0多位全国劳动模范,一大批国防及核工业领域厂长、总经理、党委书记、总工程师,还有更多辛勤奉献、默默无闻且又成绩卓著的无名英雄等。如此庞大的一个人才方阵,别说一个系,就是一所学校,亦属罕见。清华工物系不愧为核人才摇篮。
20世纪80年代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三大项目中,高温气冷堆和快堆两项目主要负责人王大中和徐銤均是清华工物系毕业。王大中还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两个大型加速器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前者领军人物之一陈森玉与后者主要负责人赵振堂均毕业于清华工物系。
别人炼钢他炼“铀”
20世纪50年代,我国很多方面向苏联看齐。有学对的,也有走偏的。当年全盘学习苏联教学制度,大学上课上午一连六节课,下午全部自由活动。四节课下来肚子就饿了,后面两节课听得头昏眼花,肠鸣声此起彼伏,让人忍俊不禁。意见反映上去,何东昌说,中国人与外国人营养结构大大不同。中国人以粮为主食,肉为副食;外国人肉为主食,面包是副食。现在学习六节一贯制为时过早。不久,上午课程改为十点半食堂大师傅到教室发馒头,后来改为上午四节课,中午吃饭、休息,下午两节课。
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何东昌不能不作出姿态。但他在“万马奔腾”之际甘当“蜗牛”,组织工物系高年级学生参加各专业教研组科研项目,让低年级学生仍按正常秩序照常上课,只派两个班学生象征性参加短时间“炼钢”,尽量减少干扰和损失,使工物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他创造性地明确提出学生参加劳动要结合实际和专业。所以,别人炼钢他炼“铀”。
工物系各专业最早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都是师生在既无设备又无资料的情况下,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白手起家,日夜奋战建立起来的。如最初的一座核反应堆的临界装置是在一座废弃马棚挖的一个大坑中进行,师生们吃住在马棚。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装置的机架及相关传动机构,为日后在昌平南口虎峪村开工建造核反应堆打下基础。
1960年,200号原子能研究基地在昌平虎峪村开工时,清华大学工物系部分学生合影
(摘编自《中国核工业报》2023年第14期)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zsfz/2023-04-12/81180.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