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宗师:国家卓越工程师有多卓越?
之前网上有个烂梗,说中国学术圈子风气不好,只知道讨好领导,霍金来了都要站起来敬酒。
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霍金老师并不需要站起来敬酒。在爱泼斯坦的小岛上,霍老师搞不好是坐小孩那桌的。
前两天,“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名单正式公布了。然后,某高素质问答类社区上果然又开始了熟悉又迷幻的节奏:
有正义感爆发,不管一切,先悲天悯人爽一把的。
也有沉迷在自己的迫害妄想症里走不出来的。
总而言之,这群人的思维非常搞笑:在他们眼里,同一个荣誉,居然同时可以满足“领导特供”和“不给实惠”两个要素。
我说你们能不能先对对台词?
这难道是薛定谔的工程师吗?
在他们眼里:
如果获奖者是领导,那么这个奖项就肯定是“领导的特供”;
如果获奖者是普通职工,那么这个奖就肯定是“只给精神鼓励不给物质报酬”。
笑死,合着全世界都要绕着你的想法转呗?
但问题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咱们说话前能不能先看看这些获奖人员的资料啊?
以这次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廉玉波老师来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毕业,人家现在是比亚迪的首席科学家,之前还当过迪子的副总裁,后来为了专注搞技术把副总裁的职务辞了。
根据去年11月公布的比亚迪三季度报告,廉玉波老师的年收入是882万……
再看看同样这次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的蒋开喜老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紫金矿业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年薪300多万。
Emmmm……
你还觉得人家苦难吗?
还觉得人家不是工科出身吗?
以咱们国家各行各业的竞争激烈度,有硬伤的人真的可以上位吗?
说到底,咱们这些网友,到底还是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正义感了。
我知道上网冲浪时候正义感很重要,但我始终觉得“正义感”就像内裤——你不能没有,但更不能动不动就甩出来给大家看。
实际上,当“懂哥”们还在脑补中国顶级工程师的“苦难生活”的时候,中国真正的顶级工程师已经在大批量收割工业明珠了。
国家卓越工程师,有多卓越?
在了解我们的卓越工程师们有多卓越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这个荣誉称号的含金量。
因为在了解这个称号的含金量之前,我们可能只是觉得他们非常牛。
但是当你了解这个称号的份量之后,你会觉得他们疑似有点过于牛了。
“国家工程师奖”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奖项。这就要求获奖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你的技术要足够创新、足够优秀。因为你的竞争者是全国的同行,你必须非常出类拔萃,才有可能在无数从业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你的成就必须能影响全国、全社会的发展进步。因为这个是个国家奖项,如果你的成就只能惠及小部分人,不能给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带来进步,那么也是不可以的。
第三,你的成就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工程师和学者不同,工程师是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产生实际效果的。
第四,你必须有超强的协作沟通能力——现代工程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作战,需要很多领域的专家一起协作,而且往往越高端的工程项目,所牵扯到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就越多。这就要求获奖者必须有强大的协作沟通和统筹能力。
最后,你必须有优良的品格和作风,你的成就,需要给整个社会提供价值。
综合起来就是,“国家工程师奖”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获奖者不仅要懂技术,亲自解决过具体的工程问题,还要会协调统筹,带着多方力量组成的团队实现工程目标。
只知道钻研技术、没有情商的技术狂人;
只会拉关系组局、没有真才实学的社交小王子;
都注定和这个奖项无缘。
能拿这个荣誉的,必须得是又能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调动多方力量团结一致的综合人才——同时,整个过程还必须产生全社会性质的积极效应。
这容易吗?
实际上,在我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就不断在感叹——这群人实在是太强了,几乎每一个人单独拎出来都可以是一个传说。
随便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第一个案例】
中国的的能源格局大家都是清楚的:我们盛产煤炭,但石油相对比较缺乏。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去年总共进口了5.6亿吨的石油——对外的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然后,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动了,他们搞出了一个名叫“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的东西。
这名字,确实有点绕。但不要紧,只要看到这三个词就可以了:
400万吨/年,煤,液化
他们的这套装置,每年可以从煤炭里提炼出400万吨的油产品,包括航天燃料、车用柴油、润滑油基础油、柴油PAO合成基础油等等。凭借这个技术,我们一举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并且产量大幅领先——“国家能源宁煤集团煤间接液化装置”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单体“煤变油”装置。
在宁煤集团突破之前,这个技术实际上一直控制在南非Sasol公司手中——南非人在50年代受到国际制裁,被禁运石油,不得已走上了研发“煤变油”的道路,没想到意外打造了一个全球煤化工巨头Sasol公司。
而当中国打算和Sasol合作的时候,对方却在待价而沽,试图卖个高价——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技术早就已经大幅度突破了,而且不同技术路线上我们都有产品。实际上,早在2011年的时候,《中国煤化工》杂志就评论道“沙索Sasol的技术并不是那么神秘和不可替代”。
他们,低估了时代的发展速度。
最最重要的是,宁煤集团的这套装置已经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了。2020年完成检修后,它就开始满负荷运转,而且产能还一年比一年猛,不断刷新纪录——2021年的时候,油化品每天最高产量能达到1.18万吨。
虽然油化品和原油不是一个概念,但毕竟,大家最终都是可以转化成为汽油、柴油、润滑油之类的产品的——只要能保证最终实现足量的汽油、柴油的产能,你管他中间产物是什么呢?
长庆油田,中国最大的油田,每天平均的原油产能大约是6.9万吨,年产量2000万吨以上。
简单粗暴点说,如果有六个这样的装置满负荷运转,我们就能“凭空”获得另一个长庆油田。
你说这得是多大的功劳?
【第二个案例】
早年间,中国海军的潜艇战斗力并不是很强。
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潜艇在水下战斗时,潜艇装备的被动声呐只能探测来袭军舰和鱼雷的方位,敌人目标少的时候还好办,一旦目标增加,就很难判断具体的方位。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海军装备研究院的刘清宇——这个单位大家应该不陌生,“局座”张将军也曾经在这个时间段里在这里工作过。
面对水下目标探测困难的窘境,刘清宇最终仅用6万元就解决了问题,研制出了新型的声呐处理装置——显著提高了中国潜艇多目标方位的分辨能力,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后来,刘清宇的研究方向变成了“水声论证”和“战场模拟”——他和战友一起研究出来的水下模拟系统性能极其优秀,数百个模型都很逼真,最后实现了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优秀效果。
潜艇部队的领导表示:
“你这一次推演,比我们两次远航训练收获都多。”
“我干了几十年潜艇,见了各种模拟系统,你的系统是最好的,希望赶紧完善,配发部队。”
能研发出这种显著提高海军战斗力的系统,你说这得是多大的功劳?
更何况这都是刘清宇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的成果了,人家现在已经是少将军衔,各种专业论文不要太多——只是出于保密原因,很多震撼的东西不能公开而已。
【第三个案例】
中国高铁有多厉害大家都知道。
中国高铁当初引进了不少外国技术,大家也知道。
但是,我们如何把引进的技术,变成自己的能力,最终拿出超越西方的技术——这个过程,其实没有太多的人知道。
这次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来自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的梁建英,就是带着中国铁路实现这个过程的人。
梁总工的经历比较不凑巧,在2004年到2006年高铁技术大规模引进的时候,梁总工正好休产假,错过了机会,没有参加日方的相关培训,只能自己看看图纸学习。但神奇的是,从CRH2B型开始,梁总工就成为了后续所有高铁型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更是CRH2C和CRH380A这种“神车”的总体设计师。
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当然梁总工的本钱,人家技术上的水平是真的厉害——从时速200到时速350的高铁再到时速600的磁悬浮,都是她的作品。
但更重要的是,梁总工的风格——因为她一直都是走自主开发的路线,从不依赖别人。
当时在引进学习日本高铁技术的时候,当梁总工问一个设计师为什么要如此操作的时候,那个设计师的回答是“因为日本人给的内容就是这样。”听到这个回答后,梁总工非常愤怒,直接甩了一句“下次我再问你为什么的时候,你要是再说因为日本人这么写的,你就写检讨吧!”
梁总工的想法是:既然是引进技术,就要吃透学习。不能总是因为日本人说了xxx,于是就是xxx,必须自己亲手做试验,把原因搞明白。
几乎参与了中国高铁所有车型的设计,同时严守原则、极度务实,你说这是多大的功劳?
国家卓越工程师,透露了什么?
几年前,我们曾经写过一篇分析“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文章。
在那篇文章里,我们的观点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是一种简单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上的发达程度——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于是有大量金融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中国是最大的工业国,于是有大量制造业企业入局。
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国家卓越工程师”也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来自某个行业的工程师少,未必代表这个行业发展差,也许只是盘子小。但如果很多工程师都来自同一个行业,那这个行业肯定强。
比如说水利水电领域,这是中国传统的优势项目。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水电领域贡献了包括王仁坤、汪小刚、张春生、贺建华、覃大清、景来红等多个细分方向的专家。王仁坤是总设计师,汪小刚是岩土专家,张春生是白鹤滩的总设计师,贺建华和覃大清是水轮机组专家,景来红是南水北调西线的总师。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这是我们的新兴项目。比亚迪的廉玉波、宁德时代的吴凯、哈尔滨理工的蔡蔚、紫金矿业的蒋开喜——分别从电池、电机、电池原材料上做出了贡献。
根据这个规律来看,其实这份“国家工程师”名单透露出了很多有趣的信息,这里就列举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
第一,海洋事业。
民用方向,有“海牛”深海钻机的总师万步炎、打造中国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总师刘增宏、海上风电专家林毅峰、深海石油专家刘书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总师顾明,还有救捞工程团队。
军事方向,有设计了多种军舰的吴晓光,有水声专家杜选民和刘清宇,有潜艇专家陆铭华,还有新型水下装备团队。
以“海牛”钻机为例,2015年,我们的“海牛”钻机早就已经突破了3000米水深下钻孔50米的难关,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深海钻探技术的国家。而到了2021年,我们已经迭代到了“海牛II号”,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231米——刷新了世界纪录。
第二,航空事业。
民用方向,有空中交通监控专家朱衍波、航发热障涂层专家李红霞、ARJ21总师陈勇、航空物探专家熊盛青。
军用方向,有猎鹰高级教练机总师张弘、军用航发制造专家洪家光,以及歼-20团队、先进发动机团队。
例子已经不用举了,毕竟歼-20说明一切。
第三,半导体事业。
长鑫存储的曹堪宇、飞腾信息的窦强、中电科58所的蔡树军、湖北兴发的李少平、北方华创的12英寸减压外延团队、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的化合物芯片技术团队。
以飞腾公司的处理器产品为例,它的产品整体性能基本和英特尔的E5系列相当,很多商业公司已经开始采购飞腾的产品了——用了飞腾芯片的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其性能可能会达到神威太湖之光的8倍。
这些领域,贡献了这么多优秀工程师,其实就意味着:中国在海洋、航空、半导体事业上实际上做出了非常巨大的突破。
之前那三个案例,其实从微观上解释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的含金量。每一个基本都是“game changer”——基本都是做出了能够改写游戏规则、让中国从弱到强的伟大成就。
这样的人,放在全真教,就是王重阳;放在武当派,就是张三丰;放在霍格沃茨,就是邓布利多。
后面的几个分类,则是宏观的一种观测。
看看这些人的领域,再看看这些成就的份量。
你应该能感受到中国在工程技术上的实力了吧?
而这么牛的个人和团队,我们至少有130个,以后会更多。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zsfz/2024-01-23/86126.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