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北美

打印

褪色的“美国梦”

褪色的“美国梦”

  

 

  国内不少人习惯把美国当作“灯塔”,动不动就把“美国梦”挂在嘴边。事实上,许多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论,既缺乏必要的历史视角,也缺少和美国人深入交往的阅历。这些建立在走马观花或雾里看花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国梦”的认识,既是片面的,又是失真的。

  历史上的“美国梦”

  一般意义上,“美国梦”指的是一种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仰——只要通过不懈的个人奋斗,就可以迈向富裕的生活。客观地说,缘于历史进程中的一些机遇,“美国梦”确实存在过,且不同时期的“美国梦”有着不同的内涵。然而,在美国现行的一些社会经济政策下,“美国梦”正一天天变得支离破碎、眉目不清。

  “美国梦”源于19世纪后半叶。当时,美国政府颁布了《宅地法》等一系列关于低价转让或无偿分配国有土地的法案,规定美国公民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宅地的所有者。实施《宅地法》的背景是美国中西部有大量待开发的土地,联邦政府期待大力发展农业,并且通过让利于民争取人心、谋求南北战争的最终胜利。

  《宅地法》的实施为美国吸引了大批欧洲移民。相比于美国,当时的欧洲国家不仅拥有更高的人口密度,也存在较多封建制度的残余。例如,德国、英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国家,当时都存在控制大量土地资源的贵族。对欧洲平民而言,跑到美国当个自食其力的小农场主,显然胜过在狭小的土地上遭受贵族老爷的剥削。这就是最初的美国梦,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20世纪初,美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越欧洲各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欧洲民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例如,泰坦尼克号上的统舱乘客,很大一部分是前往美国寻找工作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不少国家经济萧条,使得大量欧洲移民涌入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美国。虽然这一时期美国无产阶级的生活远远谈不上富足,但是站在移民的视角来看,总比在欧洲饿肚子要好得多。此时的“美国梦”,可以概括为“有吃有穿管温饱”。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处于高速经济增长周期中,美国工薪阶层在这一时期得以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美国梦”可以归结为“勤劳致富奔小康”。通过自身的勤劳和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经济地位。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美国的社会政策,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初次分配顾及工薪阶层;二是二次分配惠及工薪阶层;三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公益化。美国当时实行这样的政策,和当时国际形势密不可分,主要是为了防止工薪阶层因境遇太差而产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从而对社会主义产生向往或认同。

  到冷战时期,美国统治阶级制定了进一步的政策,他们不再对工会组织采取极端敌视的态度,而是谋求与工会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民主党,通过对工会组织的长期渗透,成功地掌握了大量工会组织的领导权。民主党通过拉拢工会上层和出台部分对产业工人有利的政策,成批地收买了工会组织,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甚至成为民主党长期稳定的票仓。这也意味着,美国的工会组织从早期工人阶级自发组织的阶级斗争工具,变成了接受资产阶级和工人贵族领导、主要谋求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美国工会与大企业之间的薪酬谈判成为家常便饭,多以握手言和告终,这一时期的产业工人也确实享受到了体面的收入。而美国共产党则被排挤出有影响力的工会组织,党员人数从巅峰时期的10万一路跌到5000,对于当代美国无产阶级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对二次分配的调整,造就了美国现有的社会福利体系。二战结束以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政府在民生领域的重要建设为美国社会的平稳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前的“罗斯福新政”大幅度调整了资本主义架构下的生产关系,播下了改良主义的种子。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民主和共和两党在内政方面达成一致,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搭建了美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架构。在推出的一系列福利政策中,影响非常大的是教育。

  高等教育普及化、公益化,为工薪阶层提供了上升渠道。20世纪以后,受教育水平状况成为决定工资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冷战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从1959年到1980年,美国高校在校生从400万增加到1300万,公立大学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扩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公立大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科研和教学水平很高的名校,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还有些在这一时期新成立的公立大学,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级名校,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1960),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1965),等等。

  冷战时期的美国公立高校有着很强的公益性,不仅学费低廉,而且为贫困学生提供较多补助。普通工薪家庭供养两个孩子上公立高校,基本上没有问题。得益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许多出身普通甚至贫寒的人,成功实现人生翻盘,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

  如上所述,“美国梦”之所以成为不少人的梦想,是因为冷战时期的美国确实存在许多对工薪阶层有利的社会政策。应该指出的是,美国统治阶级出台这些政策倒并非出于“为人民服务”的本心。著名革命家切·格瓦拉的名言,才是对这段历史的最佳诠释:“我们走后,政府可能会来给你们修路、盖学校、建医院。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冷热“美国梦”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状况良好。苏联在1946-1960年间创下平均7%的增长纪录,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的经济成就同样可圈可点,GDP年增长率多年稳定在7%左右。在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主动采取手段缓和国内矛盾,美国民众就有可能认同并追求社会主义制度,这可能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可以说,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外部竞争,是当时促使美国统治阶级积极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的直接动力。

  所以美国历史上出现了这样一幕:约翰逊总统在任期间,一方面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对苏联和中国采取攻势,在中南半岛穷兵黩武;另一方面却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国内社会福利建设,给美国工薪阶层提供许多好处和实惠。约翰逊总统的所作所为很好地诠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意志——对外嚣张,在各个领域遏制苏东阵营的扩张;对内安抚,为防止“后院起火”,对工薪阶层采取普遍的笼络和怀柔。

  苏东剧变后,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竞争一下子消失了,美国统治阶级也就丧失了主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根本动力。于是,美国的社会政策在后冷战时期出现了许多转变,曾经的“温情脉脉”转向越来越露骨的弱肉强食,使得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日益不平等,“美国梦”也渐行渐远。

  冷战结束20多年来,美国初次分配的格局已出现巨大变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于201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几十年来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几乎停滞。1973年至2016年,剔除通胀因素,美国工人实际收入年均增长仅0.2个百分点。报告还称,美国家庭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最高群体中前20%的家庭财富增长了27.41%,收入最低群体中后20%家庭的实际收入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陷入停滞的一大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基本上被资产阶级瓜分掉了,受益最大的群体当属华尔街金融“老贵族”和硅谷科技“新贵族”,工薪阶层几乎没有分享到发展红利。经济形势不错时,工薪阶层能够保住饭碗,经济形势一旦变差,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

  初次分配完全导向资方,缘于劳资力量对比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工会的影响力一直在衰退。这里面有多方面因素:一是美国传统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使得产业工人数量减少,工会组织在新兴的服务业和科技企业中普遍缺乏存在感。二是工人贵族的腐朽使得劳动者对工会组织的信任程度下降。三是美国统治阶级减少了对工会组织的主动笼络。美国工会影响力的衰退,使得通过工资谈判调整初次分配变得愈发困难。而缺乏组织的劳动者很容易被资方各个击破。资本家推出的秘密薪酬制度和复杂的薪酬设计,用意就是防止劳动者联合起来。

  一方面美国工薪阶层的收入止步不前,另一方面家庭开支反倒大大增加。30多年来,美国的大学学费一路飙升,对工薪阶层家庭已构成不可承受的负担。在20世纪70-80年代,许多美国学生可以靠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比如从事修理工、宾馆服务员等门槛不算太高的兼职工作。现如今,这么做绝无可能,哪怕是一份全职工作,一年到头的税后收入都不足以支付大学一年的学费,更不用说兼职收入了。

  国内许多人不了解美国工薪阶层的现状,以为美国人的生活普遍是美剧里面的场景:家家都住独门独院的大洋房,养着两台车,轻轻松松富养儿女,全家一年出门度假好几次……不得不说,这很可能是追美剧追出来的幻觉。在美工作生活多年就会观察到,美国工薪阶层的生活实在谈不上逍遥自在,其所面临的两大开销——偿还房贷、供孩子上学,把每月的收入几乎消耗殆尽,所以很多美国普通家庭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所谓的“美国中产阶层”早已危机四伏,没有多少光鲜体面可言。

  大道至简。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在进步,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会不会比上一代人过得更好?对于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代中国人完全没有异议,美国的“50后”“60后”大多也会给出肯定的回答。然而,美国的“80后”“90后”在这个问题上却很难保持乐观的态度,他们的收入并不比父母年轻时更多,开支却大大增加,多数人甚至实现经济上的自立都成了问题。根据Trulia网站2015年的户口普查数据,40%的美国年轻人正和父母或者亲戚住在一起,这个比例达到75年来的峰值。

  近年来,美国快速走向阶层固化,收入分配愈发不平等,绝大多数美国工薪阶层在职业生涯中,起点和终点相距很近:入职最初的几年,薪水会得到相对较快的提升;几年之后就会进入慢车道,等上好多年才可能会略有增长;40来岁就差不多进入了“中年危机”,成为企业裁员时首当其冲的对象。这是当今美国社会残酷的现实。

  冷战的胜利,属于美国统治阶级,而不属于美国工薪阶层。美国赢得冷战之后,统治阶级对待工薪阶层的态度,由先前的笼络和怀柔,转为变本加厉的剥削。“消灭贫困”在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政界常见的政治口号,而今却几乎绝迹。美国的统治阶级特别热衷于做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情:对外宣称美国社会制度无比优越,对内却无法提出社会经济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纵使“美国梦”日益褪色,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也是科技最发达、创新最活跃的国家。凭借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带来的国际贸易剪刀差,以及美元作为世界贸易主要结算工具的“铸币税”红利,美国仍是世界经济霸主。美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阻碍着美国的发展,美国走在下坡路上,但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照进每个中国人的现实中。

  (作者:旅美学者)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18-10-15/5299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18-10-16 关键字:北美  小小环球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