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坤:中美战略斗争之大浪淘沙
中美战略斗争之大浪淘沙
张志坤
人类历史经验的证明,每一场浩大的战略斗争都大浪淘沙,原来一些看似满身光环、声名远扬的人被无情淘汰,原来一些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理论学说也被无情冲垮,从而换上一批新人,建树全新的战略思想。
中美战略斗争也是这样。虽然这场战略斗争刚刚开始,未来怎样发展还不得而知,但从基本的历史经验出发,这场浩大的战略斗争也注定要成为一场强烈的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不妨就此进行一点粗浅的探究。
其一,淘汰一大批蠢才庸才
历史往往上演这样的滑稽剧:曾经在过去历史大潮中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往往在新的历史大潮面前茫然无措、颟顸无能,比如二战爆发之际法国的甘末林、贝当等人,也比如著名的马奇诺防线,这些人和事此前都被吹嘘的神乎其神,有些人俨然成了国民英雄,可是,在新的巨变与考验面前,他们都一概表现得十分无能。
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曾经的社会主义苏联也是这样。二战之前,苏联拥有一众大名鼎鼎的军事元帅,布琼尼、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等,他们也一概都被视为国民的偶像和国家的脊梁,结果在新的现代化战争面前根本无法适应,败绩连连之下,很快被淘汰出局了。
军事上是这样,政治上也是这样。二战之前,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达拉第等都曾是声名鹊起的政坛名家,在一个时间内真的是呼风唤雨,这些人往来穿梭于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不仅达成了许许多多的“高度共识”,而且还用各种法律层面的协议文件塑造当时欧洲秩序与格局,号称缔造了普遍安全与永久和平。但结果无情地证明,他们所捏造的这些东西一概都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在新的历史大潮面前转瞬间就被冲得无影无踪,而这些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成了后来人们所谈论的笑料。
历史事实表明,在严酷的战略斗争面前,只有那些具备足够勇气、意志和能力的人才能适应胜出而不被淘汰,至于那些平常看似光彩,实则在智、勇、仁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的人,则难逃被吞没的历史命运。
中美战略斗争这个大潮也将是这样,在其浩大的运动过程中,旧的“王侯将相”们将被无情淘汰,而新的英雄豪杰将在其中诞生辈出,这是一条基本的历史规律。现在,在中美关系这个领域,有些“专家、学者”很活跃,很知名,简直有点海内外追捧、台上下都火的架势,有些人甚至自以为有经天纬地、宇宙再造之才!但不客气地说,这都是假象,都不过是风暴来临前虚幻的表演而已,也就是说,中美战略斗争目前还未发展到淘汰的阶段,一旦进展到那种地步,这些人就将如秋天的蚂蚱一样,蹦跶蹦跶就销声匿迹了,借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就是“冻死苍蝇未足奇”,而只有那些智勇兼备、仁德俱有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浪潮中的弄潮儿。
其二,淘汰一大批陈腐的思维逻辑
人类社会还有这样一种历史经验,那就是和平时期往往各种学说、思想以及价值逻辑泛滥成灾,而且每一种都说起来头头是道、言之凿凿,每一种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及拥趸,一些国家、一些民族甚至由此而形成了难以自拔的路径依赖与思想沉迷,还有些要因此自设藩篱、醉于幻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比如,时至今日,居然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人类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情了,浑然忘却霸权国家就是根据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目标来安排自己内政外交并进行相应军备建设的。
笔者以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忘却,所以在当今中国流行以下几种相当值得商榷的论断:
第一,“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战争还是和平,革命还是改良,一切都要依具体的历史背景与条件为转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具体时代和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也都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假如霸权国家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把战火直接烧到中国头上,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还有用吗?和平发展道路还能坚持得下去吗?显然,这句话未免有唯心主义绝对化之嫌;
第二,“中国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笔者对这句话的评价是,愿望很美好,实际做不到。因为美国霸权不可能同意,也不可能让中国如此这般地发展崛起下去。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没有战争危机,就没有霸权存在的空间,霸权的价值与作用也就无从体现了。所以,中国这种违背霸权本性的愿望,注定要在霸权面前碰个大钉子,越是执着执谜,越要碰得厉害,碰得头破血流还是轻的或者是幸运的,弄不好还要因此栽个大跟头;
第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窃以为,当今世界究竟有没有这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姑且不论,即便其有,人类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任何时代潮流之下,都有各种旋涡与逆转。退一步说,即便没有什么逆转,也还有出现重大曲折的可能,比如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红军也有不得不长征的时候,所谓“不可逆转”如果只就哲学意义而言,尚可以成立,如果有谁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信以为真,谁信谁倒霉,难免就要遭遇颠覆性的失败。现在,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人类社会有了再次来到历史十字路口的迹象,既然到了十字路口,那么在方向与前途上就存在各种可能性了,所谓“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因此也就子虚乌有了。
其三,中国长期处于西方势力的包围攻击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中国就处于西方势力的战略包围之中,包围之下,他们谋求对中国进行直接与间接的扼杀,这样的过程持续了近三十年。
三十年时间过去了,西方对中国的包围扼杀事实上已经破产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应运而生。对西方而言,中国的开放给他们在包围扼杀之外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那就是通过接触联系以及发展彼此之间的经贸关系等办法改变中国、演变中国,从而达到与上述包围扼杀同样效果的目的,所谓手段各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的目标结果都完全一致。
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如今美国针对中国的政治与战略结论就是:美国对中国的希望落空了,原来的战略设计失败了,已经到了必须再一次改弦易辙的时候了。美国政治精英如此这般开诚布公承认他们过去的失败,承认他们针对中国本来的战略意图,应该说是相当罕见的事情。
但是,如果说西方在中国改革开放过去的四十年间政治上、战略上一无所获,也完全不符合事实。事实上,西方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还是相当有效、相当起作用的。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一”上
一个幻想: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一些中国人产生了中国融入西方体系的强烈幻想;
一个妄想:妄想西方势力接纳一个崛起复兴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美国霸权资本主义相向而行,想知年年岁岁;
一个指望:指望中美经贸联系包医百病,化解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抗,即著名的“压舱石”学说。但事实上,中美双方对中美空前密切经济关系的解读根本不一样,中国方面的解读洋溢着肯定和珍视,而美国当局的解读则是吃亏与上当。各自态度的不同导致各自的行动取向南辕北辙,一个拼命维护,一个极力破坏,结果怎样,目前不得而知,但中国对中美经济关系的战略指望已经宣告落空。
上述三个“一”都完蛋了,以美国为首西方势力对中国新的包围扼杀开始了,这是上一轮对中国包围扼杀的再版,也是过去美苏冷战的升级版。这样的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仍然处于西方势力的包围攻击之中,这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
正因为这样,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对即将到来中美战略斗争的所谓“新冷战”总体上持欢迎的态度。因为压力就是动力,“新冷战”将成为中国“强起来”最澎湃的牵引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些国家和民族之所以成长不起来,原因并不是环境不好,恰恰是环境与条件太好了,环境条件太好了就得不到应有的战略锤炼,而只有经过强烈战略锤炼、经过战略上的大浪淘沙之后,才有可能焕发全新的历史面貌,中国也是这样,如今正在走入这样的一种历史进程之中。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0-11-11/66004.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