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美驻华使馆悬赏最高3万美元,在中国招募“第五纵队”
独家揭秘!美驻华使馆悬赏最高3万美元,在中国招募“第五纵队”
李小飞刀&渣渣刀
近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在其官网上推出2021年度的“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
该计划拟资助中国境内的个人、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等,用于举办宣介美国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及价值观的活动。
项目计划为每个申请人或组织提供单笔最高3万美元的奖金。
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项目,这3万美元准备在中国境内物色鼓励培养什么人?
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对“补壹刀”直言,这就是一个由美国国务院策动,打着“公共外交”幌子对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中国各地进行宣传渗透,以文化活动行为等掩护,向“特定人士”或“组织”提供资助、输送利益,甚至策动“颜色革命”的计划。
1
李海东为“补壹刀”逐条解说了项目书内容背后的含义:
其中所谓“重点项目”方面的第一条,“为美国企业分享美国价值观提供扩大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框架的项目”。
即将美国企业当做在华推广美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工具,获得资助的人可以到美国企业体验相关方式。
第二条,“教育、文化交流、多样性和包容性。包括扩大残疾人、女权、LGBTQI权利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纯粹从文字上看,项目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利益和权利,问题是,包括环保、女权、少数族裔等话题在美国国内是被高度政治化的,但项目书又标榜不支持与党派政治有关的活动,是欲盖弥彰。
项目书称不支持“慈善或发展活动”,也就是说,该项目不是不求回报的。
李海东称,项目书之外值得我们关注的,可供美国人操作的有两点:
一,项目会通过怎样的程序选择什么人接受资助。
二,这些人接受资助参与过项目之后的去向如何。
李海东认为,项目书努力强调去政治化、去宗教化,但项目本身就是由政治机构美国国务院运营的,给人很多联想空间,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我们看到,该项目以“公共外交”为幌子,并强调其资金用于“支持加强美中关系的项目特别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了解”。
问题是,其“公共外交”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吗,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以促进中美关系吗?
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收录的“公共外交”词条,将其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国际舆论,减少其他国家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而印度学者拉那认为,作为一种外交行为,特别是在外交谈判中,公共外交常常被一个国家用来影响本国和外国的公众,从而达到制造舆论,向对手施压的目的。
而具体案例,的确可以参考近些年来针对性地蹭热度、输出观点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微博,他们在海外的推特账号、以及专门用于外宣的“雾谷飞鸿”团队。
在雾谷飞鸿的文字中,不乏高度赞扬美国,不切实际地拔高美国形象的话语和表述。
例如,为了粉饰美国国内存在的严重的仇视亚裔的行为,“雾谷飞鸿”们为中国的读者们量身定制了用于了解美国的文案。
而对于美国在华公共外交的“成果”,美国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肖恩·佐哈尔·基思在论文《美国对华公共外交》中“秀”出了“成果”,其中大书特书的就有著名美国宣传机器“美国之音”。
这是美国学者自己在论文中告诉我们,“美国之音”是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一部分。那么,作为推动苏联解体的舆论排头兵,东欧“颜色革命”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之音”在美国的对华公共外交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问,美国的对华公共外交中包不包含“颜色革命”项目?
在同一篇文章中,肖恩通过调查参与了美国对华公共外交项目的中国人,给出了美国公共外交的“成绩”。
以这个结果而言。作者或多或少在暗示一种逻辑。
一,对美国有负面看法是不正确的,对美国看法很正面才是全面的。
二,美国的对华项目没有“洗脑”成分(此地无银),美国之音也不是用于宣传、鼓噪、造谣、洗脑的宣传机器。
三,对美国的赞美应该很“广泛”才对。例如,当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接受过培训的人,是不是要苦口婆心地和同胞讲美国的立场如何如何,杀害中国记者是“合情合理”的?
跟据美国国会研究所2014年的《美国在华援助项目》的报告,其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美国对华的援助项目,“加强对中国内部“有改革想法”人的支持。”
而在其中一个具体的案例,就提到从2002年以来,美国方面一直在增加美国大使馆的常驻法律顾问人员,旨在向官员、法学家和律师提供美国刑法和程序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推动“中国长期刑事司法改革”。很明显,自然是希望向美式司法体系改革。
而巧合的是,这样的做法,渗透着某些涉华NGO的观点。
有些项目更是直接针对中国的学生设置,向他们提供“法律知识训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此外,报告的附录部份也给出了2000财年至2015财年,美国对华所谓的外交援助计划和拨款。其中,也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和平队”。
而具体地从某一年的内容来看,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要为中国境外的NGO拨款,用于在中国境内进行“民主活动”。
2012年的内容更与本次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小额赠款项目的内容极为接近。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NGO的民主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其中还提到了美国在西藏地区的目的。
后面的注释部分,也明确透露,在2006财年和2010财年,美国政府分别提供了45万美元和92.2万美元,用以加强在香港的政党活动。具体是不是由美国驻港总领事馆通过小额赠款的方式提供,值得我们去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驻华大使馆贴出2021年度计划同时,其在香港和澳门的领事馆也提出了他们的小额赠款项目。
除了直接进行设计西方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宣传,正如2021项目书中所涉,美国向外输出“颜色革命”,还经常打着关注女性权益,动物权益,少数族裔权益的幌子。
然而,看起来是要求“平等”的背后,实质上在煽动极端。
比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9年公布的资助中国境内非政府组织花费排名,第一个就是女权组织。
这些受资助的女权组织并非在中国境内投身妇女权益事业,而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诸如“中国是男权暴力最严重的国家”“女性至暗时刻”等极端谣言,宣扬西方平权运动,煽动仇视家庭、婚姻、社会、政府及政治制度的言论,甚至鼓动所谓“革命”,并与“港独”“疆独”等势力相互勾连。
2
在自身公然通过各种方式将非政府组织等打造为输出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甚至策动颜色革命的工具和平台同时,美方却动辄将中方正常学术交流和人文交往污蔑为搞渗透、干预甚至间谍。
比如,作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友好关系的机构,孔子学院多年来秉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法规的宗旨,从不参与任何与所在国政治、宗教、种族有关的活动。
自2004年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设立以来,全美百家孔子学院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自中美关系气氛紧张,美国保守派声势壮大之后,一些政客和智库学者,竟以所谓孔子学院“避开中国政治历史和人权问题”,“强行承认台湾、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等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荒谬理由,攻击孔子学院妨害美国学术自由,构筑“间谍网络”渗透美国高等学府,多家大学在这种被毒化的政治氛围下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2020年8月,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宣布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列为“外交使团”,污称孔子学院美国中心“是中国在美国校园和K-12教师进行全球宣传和恶意影响的活动实体”。
经过媒体和智库放风、政客鼓动,再由政府“顺理成章”地接收,孔子学院这一中美人文交流的宝贵成果被恶意毒化了。
除孔子学院外,美国还利用各种手段对中国媒体的驻美记者进行打压。
自2020年2月起,美国先后将中国15家驻美媒体列入外国使团。去年3月,美方驱逐中国60余名记者,同年5月又将中国驻美记者的签证全部缩减为不超过3个月的时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最近的一次记者会上披露,中方有两名记者,从去年11月就已经提交了签证的延期申请,到目前一直都没有获者审批,所以中方记者在今年2月被迫停止工作,其中一名记者无奈5月1日回到中国,就在回国之前在机场,美方人员对中方记者的盘问非常详细,并且详细检查了电子设备。
美国一方面把自己对他国的渗透活动称为“自由”,另一方面把他国正常的新闻报道和文化交流污蔑为“渗透”,这一方面是虚伪双标,一方面也是美国虚弱的表现。
3
国防大学研究员王强向“补壹刀”解释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活动,“公共外交小额捐款计划”中的所谓“公共外交”是一种进攻性的外交策略。其资助对象一般着眼于比较易于接受美式价值观的年轻人。
他们被美国政府当做目标国家和社会未来有利于推行美式价值观的棋子,只要能够影响青年,长远来看就能够有利于推动目标国家形成与美国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说到底,这就是“和平演变”的一种方式。
根据王强的观察,2005年之后,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有明显从防御转向进攻的迹象,伴随着主动的常态化的议题设置,挑选诸如科教、环保、女性、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包容性等表面上敏感性不强,但年轻人容易关心的话题,避开容易形成对立面的宗教、政治等话题,潜移默化式地挑动目标国社会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这样的项目,在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式的表面之下,掩藏着伺机进攻的兽牙。
比如前段时间,美国驻华大使馆在使馆外墙上举行“艺术为人民”涂鸦画展,大使馆称这是在“表述言论自由”。王强分析,美国通过这种方式刺激年轻的涂鸦爱好者“张扬个性”,其背后是试图将年轻人带入他们所创设的话题和内容中去,如果目标国政府出手干预,这样的活动将轻易转化为美国政府与目标国政府及涂鸦者本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再比如动物保护问题、女性权益保护问题,都是利用善良人们普遍具有的美好愿望,比如平等观念、同情弱者、关心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等,有意识地创设话题引导舆论走向目标国政府的对立面。有意将动物的生存权拔高到人权之上,将男女平等曲解为所谓男女平权、“一人一票”、街头运动式女权。
上述这些不是与目标国文化历史相适应的动物保护和女性权益观念,而是美国主动为目标国创设的观念,并通过长期地战略性运作与资助,挑动社会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对“补壹刀”表示,“公共外交小额捐款计划”中所征集的项目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美国国会“2021战略竞争法案”中规定从2022年到2026年,每年拨款3亿美元,专门用于应对中国的“恶意”影响力,这3亿美元在中国境内培养反体制意见领袖和活跃分子的操作途径,就是通过美国大使馆的一些所谓“公共外交”项目。
从计划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坚持其虚伪性,比如它用到所谓“支持加强美中关系的项目特别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了解”的表述,言外之意是中国人民不了解美国,中国人民所接受的有关美国的信息,不是美国政府希望中国人民了解的信息。
美国所能想到的推动“和平演变”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从以往的价值观感召变为赤裸裸的砸钱“撒狗粮”。
沈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妨设想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在使馆网页上发一条同样的消息,看看美方会作何反应?
沈逸提醒,美方也应该好好想一想,中美之间在抗疫、国际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表现差别,真的是因为美国政府在输出美式价值观方面“狗粮”撒得不到位吗,是国际社会和民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被“假新闻”忽悠的事吗,还是美国自身面临诸多问题不自省还要继续四处伸手煽风点火的事?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1-05-17/69222.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