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美国制裁中国的哲学问题
美国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挑出来新三样,专拿新三样说事儿。
比方说这个新能源汽车吧 ,你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连续8年全球第一,光伏装机规模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没有疑问,你就是产能过剩。
道理很简单,你比我强,你比我大,你比我快,你比我更有底气,你比我技术含量更高,你让我没面子,你不是产能过剩是什么?
嘿嘿嘿,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让美国无路可走,所以美国才祭出下策,打压你说你产能过剩。这是完全不讲逻辑,不讲道理,不顾吃相的丑陋表现。
不是要碳达峰碳中和吗?
不是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吗?
中国绿色产业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对世界说到底是有好处的呀,你们过去拿大棒打中国人的屁股,要求中国人快快快快快快发展绿色产业,现在我们发展起来了,你们怎么又来打我们的头,说我们产能过剩了?
地球村村长有这么当的吗?
说美国人罔顾事实,美国人恰恰看到了事实,这些事实让美国人感到惊讶: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一次续航1000公里,你这是向谁示威呢?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你这是在羞辱谁呀?
中国新能源汽车引入AI大模型的智能座舱,你将美国汽车置于何地?
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系统,你还反了天了?
……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事实,桩桩件件都在直戳美国人的心窝子。美国人不是无视这些事实,美国人恰恰是因为看到了这些事实,所以才觉得已经不能容忍。
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中国人做什么东西都能把成本做到,别人没有办法再去做。
中国的成本为什么便宜啊?
你也不问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个月拿多少钱啊?最优秀的工程师拿多少钱?跟你们美国比怎么样?
产业链上的工人的收入只相当于你们的1/7或者1/8,中国如果走对了路,工人收入会逐渐涨上去,而你们能够降下来吗?
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内卷呀,学霸扎堆儿,自个儿跟自个儿较劲,竞争白热化,竞争激烈化,每个部件的生产厂商都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实现最优最好最快最能最新,整体上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与高效。
上海,提供芯片、软件;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浙江宁波,提供车身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地区,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美国怎么可能做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怎么可能做到,这就是产业集群效应啊。要不怎么叫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呢?
在中国,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任何一个产业,只要有钱赚,中国保证可以做到产业门类齐全、配套体系完善。多数材料、组件都能找到本土供应商,为创新产品试制量产提供了强大支撑。
你不服,你完全可以过来比试嘛,中国的开放是真的,不是假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把你的车开过来嘛!同台竞技如何?
中国人勤恳自信,但是绝不保守,绝不封闭,新能源汽车外商准入负面清单有没有啊?有吧。三年前,中国就全面取消了汽车领域外资政策限制,世界上哪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大的胸襟和气魄,全开放,彻底开放?
比不过,嘴上不认输,明明自己停止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就反过来诬陷中国,说中国是政府在里边搞鬼,给了补贴才导致这个结果,你这不是黑了心眼子吗?
作为产业政策,哪个国家不搞啊?
你美国没搞吗?连你们某国之音这样天天骂中国的媒体都承认。中国的补贴一成而已,你们美国则是补充10成。
美国人用不着突然假装羞涩,抬起头让大伙好好看看,美国,还有欧盟,都是国家补贴的“先锋和巨头”。2022年,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提供约3690亿美元税收激励和补贴。欧洲多个国家也从公司税收到个人购置等方面普遍对电动汽车产业实施补贴措施。
煮熟的鸭子嘴硬,死不认输,从某个积极角度看也是好事情,说明美国人不接受这个结果,那你们美国人就好好努力嘛,美国人就正视现实解放思想学习中国的某些长处,改变这个局面嘛。闭目寒听不敢正视现实,含着一颗酸葡萄,对着中国口吐黑沫,诬陷加造谣,岂非有损美利坚大合众国的形象?
昨天我们居委会中心理论组学习的时候,老张提了一个观点:美国为什么不嫌中国的服装、打火机、钥匙扣等商品过剩?几十年的时间里面,美国似乎很享受中国廉价的商品,给美国人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嘛,为什么不跳起来开骂说中国的服装产品过剩啊?
美国人不愿意承认的是中国的产业升级,美国人内心深处感到恐惧,霸权思维的逻辑,让他们不能接受中国问鼎产业链的顶端,更不愿意承认自己产业能力下降,亦即能力和愿望出现了反差,而美国人没有办法通过自我调整来实现内在的平衡。好比是一头失势的老狮子,除了瞪着血红的眼睛咆哮不服,暂时干不了什么事情。
喂喂喂,大米粒尖,换个思路呗!
别搞对抗,别总习惯于以实力的地位同中国说话,放不下架子,放不开面子,不跟中国搞对抗,能省下很多力气,不把俄罗斯设定为敌人,也能省下很多力气。
你们不是有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先生吗?
当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接受现实是一种最聪明的办法。
(2024年4月28日早饭前,写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8号)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4-04-29/8774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