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黄树东:资本主义的寒冷冬季——对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几点思考

资本主义的寒冷冬季——对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几点思考
摘自2011年11月21日《中国改革报》)

黄树东 

内容摘要: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也许是,它在后冷战时代,重新开启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公开的、群众式的表达的反思。它凝聚的共识越广泛,这种反思的社会基础就越广泛。无论这场运动能坚持多久,它带来的反思将是长期、持续和大众的。这种反思,按大众语言讲,其实就是反思现存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活法。如果我们对这种反思实行拿来主义,也许对下一轮发展方式的选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今年9月开始,美国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到现在为止,这一运动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月。最近,由于出现了某些与这场抗议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有关连的事件,美国许多地方当局开始以公共安全和卫生为由,对抗议营地清场。随着冬天的降临,这场抗议运动能不能战胜寒冷的冬季?我们不想预测这场运动对美国的影响,而想探讨一下这场运动究竟为我们研究经济政治问题提供了哪些警示。

财富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场反对贫富悬殊的运动。
这场运动能支撑到今天,那是因为它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支持、同情和理解,包括许多地方的市政官员,学者,甚至某些富有者。10月下旬的一次民意调查发现,大约有一半的人认为这个运动的诉求反映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看法,只有大约1/4的人不这样看。即使在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当中,也有大约1/3的人支持或同情这场运动。它还发现这场运动受到年轻人广泛的同情,在19岁-29岁的年轻人当中有一半以上支持这场运动。不仅如此,即使在65岁以上的人口当中,也依然有1/3的人支持这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知识含量也比较高。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中,有大约一半以上的人同意这场运动;而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大约只有37%的人同意这场运动。
这场运动公开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它认为美国的财富变得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其著名的口号就是1%和 99%。该项民调发现,2/3以上的美国人同意这个判断,而只有大约26%的人不同意。其实,大多数美国人在表达对运动的某种支持的同时,也间接给出了对中国的忠告。有些经济学家提出,必须通过私有化和市场化来解决贫富悬殊。对这种看法,大多数的美国人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美国道路、美国模式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贫富悬殊。
美国的贫富悬殊有多严重?根据最近的人口统计资料,大约有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462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等家庭的收入在2010年退回到1996年的水平,而男性工人的实际中等工资退回到了1976年的水平,最富有的20%的人拥有50%的工资收入,而底部的 40%的人则只拥有工资收入的20%。美国顶尖的400个富豪控制的财富,比大多数美国人加在一起还多。有人估计,目前美国前5%的人口花费,占美国总体消费的30%;顶尖的20%的花费占总消费的60%。消费资源为少数人垄断!无权无势力的中下层,日渐困难。
年轻人是资本主义面临的真正威胁

这是一场年轻人的运动。年轻人是所有国家、所有体制的未来。世界体制如何对待年轻人,年轻人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它背叛了年轻人,边缘化了年轻人。所以,它正受到而且将更加激烈地受到年轻人的背叛。如果说过去30年西方贫富悬殊急剧扩大的话,那么年轻人,准确地讲,中下层年轻人则是最大的受害者。
中下层年轻人的大规模贫困化是美国的一大趋势。在美国大约有1 4.2%的年轻人(25岁~34岁)成为啃老族,年轻人失业率接近20%。过去几十年美国出现了削减教育拨款、大学学费大幅度上涨、中产阶层日渐贫困等三大趋势。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许多年轻人依靠贷款上学。美国大学毕业生去年人均欠账2.7万多美元。而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大学毕业生则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数。毕业后的失业或过低的工资,使许多年轻人面临学债利滚利的困境,经济压力非常巨大。
年轻人高失业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2010年,OECD国家,即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年轻人失业率平均水平高达 19.6%。西班牙42%,希腊30%以上,意大利接近30%,法国大约为25%,英国大约20%。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现象。比如埃及大学毕业生大约有 50%的男性和90%的女性在毕业后两年内找不到工作。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年轻的一代还面临退休年龄延长、福利削减的问题。当然,这些失业和贫困,是中下层年轻人的专利。
穷困潦倒使年轻人成了反抗现存世界体制的主要力量。北非是这样,希腊是这样,法国、英国的抗议也是这样,美国的这场运动也是这样。年轻人成了在街头上反思资本主义的主力军。而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资本主义在抛弃年轻人的同时,也就造就了自己的反叛者。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场席卷全球的反思,是冷战以后资本主义面临的一次真正的威胁。

中下层对西方民主极度失望

这是一场反思西方政治体系的运动。
这场运动认为目,前的西方政治程序是金钱控制政治,是一种非民主的程序。从北非到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直接的街头运动?是因为,现存的政治体制没有也不能解决现存的经济社会问题。所以,中下层才要走向街头,在体制外寻求解决的办法。希腊是这样,英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
美国的这些街头反思者认为,现存的政治程序无法解决现存的贫富悬殊问题:他们认为这种既存的民主从结果来看代表的是富人利益,比如富人长期减税;他们还认为,这种既存的民主从程序来看是富人的游戏,为金钱所控制。
他们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存政治程序的结果。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让中下层无比失望。北非是这样,欧洲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以美国为例。美国从反危机以来,采取的是救市而不是救实体经济的做法。金融市场是稳定了,但是,经济当中的深层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许多数据显示,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中产阶层越来越艰难。救市的结果就是富有阶层的财富暴涨。富豪财富暴涨的投资收益,只缴纳15%的税,而艰难中产阶级却要缴纳30%-40%甚至更多的各种税费。可以想象,中下层对政治程序的失望有多深沉。
所以,无论是北非还是西方的年轻人都认为,他们各自面临的政策程序无法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才走到了体制外。虽然他们的具体口号不一样,但是他们对现存体制的否定是一致的。比如美国年轻人喊出“金钱政治”。这场运动将这个体制归纳为1%统治99%的体制。而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则把它概括为1%的民有,1%的民享,1%的民治。

故意模糊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和同情

这是一场寻求广泛共识的运动。
许多人指责这场运动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你认真观察和分析,你会发现这种故意的目标模糊,其实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它有四大好处:避免分裂,凝聚共识,争取同情,避开批评。任何政治运动都是一样,太具体的目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有力地团结道同者,另一方面又容易排斥异己,导致分裂,或招致广泛的批评。占领华尔街运动,精心地避开具体的政治诉求,把目标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上面,集中在贫富悬殊和金钱政治上面。这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公约数,也是这个运动和社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个公约数不仅在世界范围内赢取了同情、反响和追随者;而且在美国赢得了超过半数的赞同,包括许多保守主义者。这种广泛的同情和赞同本身就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战略成功。
所以,这场运动的意义不是它的具体政治诉求,不是要占领华尔街,而是它对资本主义的一般否定,以及推动社会大多数人加入这种反思。假如这种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变成了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那么目前这种形态的资本主义就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这大约才是它所要占领的。
美国历史上有许多进步运动。例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进步运动,罗斯福的新政,上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目前欧洲许多国家也有许多抗议和罢工运动。同它们相比,目前这场运动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资本主义的直接否定。而且,这场运动能够坚持几个月,在很多方面同它的这种模糊战略和这种战略所凝聚起的广泛同情和认可,是不无关系的。
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也许是,它在后冷战时代,在资本主义似乎成为唯一的普世价值的时候,重新开启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公开的、群众式的、以直接民主方式(群众运动)表达的反思。它凝聚的共识越广泛,这种反思的社会基础就越广泛。无论这场运动能坚持多久,它带来的反思将是长期、持续和大众的。这种反思,按大众语言讲,其实就是反思现存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活法。它在询问这个世界,难道目前的资本主义就是人类的终极活法(生存方式)?如果我们对这种反思实行拿来主义,也许对中国下一轮发展方式的选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中国而言,一定要避免西方目前这种政经模式,提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大力气解决贫富悬殊,让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实现共同富裕。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16期,摘自2011年11月21日《中国改革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1/328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占领华尔街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