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刘仰:利比亚漩涡

    利比亚局势风云突变,各种议论、猜测、观点杂乱纷呈。这是因为利比亚与世界的关系很复杂,几乎任何一种观点,哪怕是极其对立的,都可以在利比亚或者卡扎菲身上找到佐证。随着西方直接向卡扎菲动武,利比亚及其卡扎菲未来的结局将会如何,同样是一件扑朔迷离的悬案。我认为,在对待中东问题上,西方社会或者美国,目前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反而是混乱的。这也是造成各种议论搅拌在一起的原因。要理解这个现象,有必要先做一点远距离的分析。
    二次大战以后,中东局势的关键是两个问题,一是石油,二是以色列。这两个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强大势力。相对来说,二战以后欧洲对中东的影响能力比美国小得多。由于美国在中东石油和以色列问题上的强大影响力,中东社会简单说可分为三种倾向。一是亲美势力,二是反美势力,三是中间势力。虽然美国在中东一直扶持亲美势力,但是,美国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它一直标榜的民主。由于中东的亲美势力经常与民主不相吻合,因此,美国在中东扶持的亲美势力大都是不民主的,或者只具有民主的空壳。事实上,中东的亲美势力大多是独裁的。
    民主就是民众的切身利益。美国对于中东石油的贪婪以及对于以色列的明显偏袒,使得中东真正的民主力量大多是反美的。但各种反美势力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例如,伊朗在霍梅尼革命后,一改巴列维国王时期的亲美姿态,表现出鲜明的反美态度,但是,伊朗与塔利班或基地组织的反美并不相同。对于更多的中东民众来说,切身利益是首要问题。因此,中间势力往往不管亲美或反美,只要生活水平能提高、能有保障,他们也愿意维持现状。这也是在中东一些亲美的独裁国家的基层常态,尤其是一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拥有大量的石油财富,人口也不多,民众得了实惠,虽然在感情上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有反感,但并不表现出激烈的态度。
    利比亚的卡扎菲之所以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卡扎菲执政40年间,他分别扮演过上述三种势力,因此,卡扎菲也被称为是善变的。卡扎菲曾经反美,在遭受美国军事打击后,他改变了。为了换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取消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卡扎菲通过多种方式,换取了西方社会的放心。典型事例就是弃核,并站在西方立场上要求朝鲜、伊朗同样弃核;卡扎菲还对洛克比空难做出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同时满足西方国家的石油需求。虽然美国和英国的民众对于美英政府允许卡扎菲“用钱抵罪”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但是,美英政府还是在更大的现实利益面前,接受了向西方示好的卡扎菲,而不管那些死难者家属要求严惩凶手的呼声。英国甚至以健康理由释放了洛克比空难的主要责任人,27年的刑期,只服刑8年。西历2009年8月英国释放他的时候说,这位利比亚恐怖分子已到了癌症晚期,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但他到现在还活着。英国这一做法的背后,无非也是换取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而卡扎菲向西方让步后,西方取消了经济制裁,这使得卡扎菲在利比亚这个并不牢固的部落联盟国家找到了最大的共识,即,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当前,利比亚民众的收入,在世界范围也属于中上水平。卡扎菲实际上就是把相当大一部分石油利益给了西方,换来西方取消制裁,利比亚由由此也不用捧着金饭碗要饭。
    由于卡扎菲的亲西方政策,使得反对卡扎菲的力量也很复杂。卡扎菲有一群著名的女保镖,大概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女保镖所体现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文化观念,完全是西方的现代观念,与阿拉伯传统是彻底背离的。卡扎菲的世俗化政策更接近西方社会,同时远离阿拉伯的原教旨主义。卡扎菲当初表现出来的与西方的对抗或反犹,实际上也是接受西方民族主义的产物。由于卡扎菲后期对西方的软化态度,使得中东的极端反美势力把卡扎菲当成了敌人,即使是最近在利比亚出现的反政府武装,也并非全是亲美势力,而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极端宗教势力。基地组织曾经把卡扎菲列入黑名单,也符合卡扎菲的说法。在镇压利比亚国内骚乱时,卡扎菲一再强调利比亚的动荡是反美的恐怖组织在操纵,他说他是在镇压恐怖主义,这个说法并不全错。
    由于以色列的存在以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强硬态度,使得中东反以反美的情绪比较普遍。在西方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时候,他们可以用钱收买中东的权力高层。中东亲美的权利高层,几乎没有不腐败的,即便被美国处死的萨达姆有不少腐败的证据,他曾经也是美国扶持的。此外,西方的经济输血也能使中东的中间势力倾向于维持现状,因此,中东的中间势力等于是在西方经济安抚下,减弱了反美的倾向。然而,一旦经济安抚减弱或失效,他们很容易滑向反美一边。这也是近来中东民主形势的主要原因。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近来中东发生的一系列动荡,本质上说是因为二次大战以后,中东国家摆脱殖民地的命运,但是,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并不彻底,大多还长期依附西方。美苏冷战时,不管投靠谁,都是依附西方。现在,前苏联没有了,美国或西方也没钱安抚了,中东国家便开始了追求真正独立、解放的“二次革命”。这一“二次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西方扶持的、高度腐败的亲美、亲西方上层。这是一场真正的中东民主。实际上,当初霍梅尼领导的伊朗革命推翻美国扶持的腐败国王巴列维,就是当今中东民主的先声。今天在各个中东国家发生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年伊朗革命的翻版。
    因此,有人把近来中东的动荡看成是美国操纵的阴谋,我觉得,这个判断并不准确。美国实际上对于中东突发的变革束手无策,应对措施往往自相矛盾。基于美国的双重标准,它在中东的反应也没有一贯的立场。例如,对于巴林等亲美国家镇压民众的行为,美国并没有反对。即使对于卡扎菲镇压反对派的举动,美国也没有鲜明、统一的态度,而是犹犹豫豫、拖拖拉拉,国内两种意见纠缠不休。美国这一态度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在所标榜的民主和现实利益面前,难以取舍。既要做现实利益的婊子,又要立民主口号的牌坊,对于所谓独裁,就很难采取统一的决策。原因之二是,卡扎菲又不是一个立场鲜明的人,他有反美的前科,但他也有同美国和西方利益合作的现实。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值得多说一点。美国经常采用双重标准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法国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似乎正好与美国相反。一贯标榜自由的法国,从戴高乐时代起就经常反对美国及其盟友英国,也反对过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然而,法国这一一贯立场,在萨科奇时代实际上发生了改变。当今中东局势的巨大变化,首当其冲的其实是以色列。奇怪的是,以色列很少有什么声音。但是前不久,以色列查封了一条给加沙地区运送武器的船只。以色列的这个举动同它一贯的表现一样:它不在乎那些自由、民主的漂亮口号,那些事情交给美国人去做,以色列只要现实利益。如果我们认识到萨科奇也是犹太人,就能够理解法国的传统在萨科奇时代为何会发生变化。
    戴高乐时代,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失败。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但却要求独立。法国当时向这个人口不到2000万的殖民地派出了超出40万的军队进行镇压,最终也没能镇压成功,戴高乐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了。因此,按照戴高乐时代的经验,法国不会在利比亚重蹈覆辙。利比亚的人口600万,参照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命运,要解决利比亚,法国至少需要派出10万人的地面部队才有可能,光靠飞机轰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况且,利比亚的武装力量比当年的阿尔及利亚要高出不少。因此,如果法国延续戴高乐的政策,就不会向利比亚动武。但是,萨科奇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戴高乐时代形成的法国传统,一个注重道义的西欧国家,由于萨科奇的犹太色彩,终于变成放弃道义而注重现实利益。
    西历2007年,卡扎菲访问法国,送去147亿美元的订单。萨科奇当时给予卡扎菲前所未有的礼遇——允许卡扎菲在法国国宾馆的后花园支起帐篷居住,允许他带了一匹骆驼。而就在此两年前,西历2005年,身为内政部长的萨科奇访问利比亚,与卡扎菲见面时,双方还充满敌意,卡扎菲那一次与萨科奇会面时,不耐烦地挥舞着苍蝇拍,彷佛要将萨科奇赶走。萨科奇之所以在两年后对卡扎菲的态度发生极大的转变,甚至表示,不认为卡扎菲是独裁者,完全是因为萨科奇从注重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看中了卡扎菲的钱袋子和石油,以至于当时的法国媒体都批评萨科奇政府对于卡扎菲过于“卑躬屈膝”。萨科奇注重现实利益也的确带来了好处,卡扎菲的订单是一方面,最近卡扎菲方面又爆出萨科奇曾经私下接受过利比亚的钱,暂且不说,在此之后,法国石油等商业机构在利比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那么,为何最近法国又成为向利比亚动武的急先锋呢?
    这还是因为萨科奇在现实利益上的患得患失。利比亚动荡局势发生后,萨科奇对于卡扎菲的命运产生了误判,他认为卡扎菲坚持不住,很快会被推翻。一旦发生那样的状况,如果不同卡扎菲之后的新政府搞好关系,法国曾经在利比亚获得的利益就有可能受损。因此,基于卡扎菲必败的判断,法国率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政权”,甚至已经计划互派“大使”。很显然,如果利比亚反对派获胜,法国在利比亚的利益毫无疑问将进一步扩大。但是,萨科奇失算了。几天后,卡扎菲奋起神勇,大力镇压反对派武装,几乎将反对派彻底打败。萨科奇由此感到巨大的威胁:一旦卡扎菲成功镇压反对派,萨科奇率先承认反对派的做法很可能会使法国失去在利比亚已经获得的一切利益。对于站稳脚跟的卡扎菲而言,要找一个能够取代法国的国家,太容易了。正是因为担心当初鲁莽的举动有可能丧失全部利益,萨科奇不得不力挺利比亚反对派,决不能让卡扎菲把权力延续下去。这就是利益至上的萨科奇最积极地向卡扎菲动武的根本原因。
    那么,萨科奇主政的法国带头向利比亚行使武力,结果会如何呢?明天再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1/389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1 关键字:卡扎菲  利比亚  萨科奇  利益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