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民主恶果
作者:谷棣 程刚 胡笳 来源:红色文化网 日期:2013-05-01 点击: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民主恶果
谷棣 程刚 胡笳
“革命后3个月,突尼斯人后悔了吗?”席卷整个西亚北非的动荡第三波浪潮正在叙利亚激烈展开,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却回想起了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的突尼斯。从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逃离突尼斯算起,已经过去100多天。《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在突尼斯采访时看到的是,无人的度假胜地、时刻想着“宰客”的司机和海关官员、仍然活跃在街头的抗议活动,这些都让突尼斯离“曾经的非洲最有竞争力国家”越来越远。“德国之声”称,“谁站在支持民主自由这一边,谁就必须坚决接受由此发生的革命带来的一切后果”。但“民主”后的突尼斯人要越过边界来到他们向往的欧洲时,欧洲却是一副嫌恶的面孔。《新观察家》称,尽管不能说突尼斯人已经后悔,但无疑他们开始咀嚼“革命”所带给他们的苦涩滋味。
“革命到底改变了什么?”
“忧虑和失望”,这是塞内加尔《非洲信使报》给突尼斯当前状况的定义。该报4月25日题为“茉莉花革命百日”的文章称,在1月14日前总统本?阿里被赶跑后,尝到甜头的突尼斯人并不打算停止,如今抗议和封锁道路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诉求表达方式,这给社会安全带来巨大压力,更成为当地最大收入来源旅游业的毒药。文章称,在这个抗议不断的国家,人人都急于分享“革命红利”,数以百计的政党、团体挤在狭小平台上吵闹不已,他们提出五花八门的方案,但无人能赢得广泛支持,人们越来越担心极端组织乘虚而入。
布尔吉巴大街是突尼斯市最著名的一条大街,在这里喝咖啡的人和要求“继续革命”的人群同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景色。大街两旁的剧院等公共场所前,聚集了很多人,主角在呐喊,高举的标语上能看出他们的主张———“要尊严、要自由”,从年龄上看,抗议者主要是20多岁的青年人。布尔吉巴大街仍处于一级警备状态:有多辆装甲车以及大量军人守卫,路上放着长长的备用铁丝网。一些突尼斯人对记者抱怨,“革命以后失业的人更多了”。但路旁咖啡馆的生意似乎并不受影响。一到下午三四点钟,只要有咖啡馆的地方,就坐满人。这是突尼斯人引以为傲的法兰西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离大街不远是本?阿里曾领导的突尼斯执政党宪法民主联盟(宪盟)的总部大楼,记者看到大楼正门原来挂的金色“宪盟”几个大字也被人破坏,只剩几个残缺的字母。总部大楼下有坦克和军警看守。本?阿里逃走后,宪盟被宣布解散,突尼斯也立即出现了近百个小党,包括许多极端主义政党。在记者所住饭店旁很不起眼的小楼门口,挂着一个“青年政党”的牌子,据说是前些天成立的。
“革命到底改变了什么?”对于现在的突尼斯执政者,突尼斯人仍然不满,突尼斯《东方报》日前在题为“我们生活中每天都有革命”的社论公开这样质疑。文章称,除了言论和行动上自由了,突尼斯物价高涨,人们依旧贫困,基本生活物资匮乏,国家到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发展规划。因此呼吁贫困的人们继续革命。
对此,塞内加尔《非洲信使报》称,突尼斯人有必要说服自己减少一些“革命热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建立“善政”,促使国家经济恢复,否则将给自己的利益带来更大破坏。
“小贩自焚”真相被还原
西方媒体把突尼斯的变局称为“茉莉花革命”,但许多突尼斯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这种仿效乌克兰“橙色革命”的“颜色革命”的说法,他们根本不认同。最近,突尼斯歌手阿玛勒演唱的一首歌曲《我的话是自由的》在突尼斯很流行,她就直言不喜欢西方把突尼斯推翻本?阿里政权的行动称为“茉莉花革命”。她认为,突尼斯是为了自由,而不是推翻政权。
突尼斯有一句谚语是“让杯子溢出的最后一滴水”。被认为导致突尼斯革命的“这滴水”是一个名叫博阿齐齐的小贩。去年12月17日,突尼斯民间疯传,26岁的博阿齐齐在中部城市西迪布济德遭到市政府检查人员汉姆迪殴打而自焚。这起事件通过网络传开后引起全国抗议浪潮,汉姆迪则成了“全民公敌”。在突尼斯市最热闹的布尔吉巴大街尽头是当地最大的广场,记者看到在广场纪念钟底座上有“英雄烈士博阿齐齐广场”,据称这是几个月前人们抗议本?阿里时写上去的。不过,突尼斯法院4月21日裁决,汉姆迪没打小贩博阿齐齐,无罪释放。美国《时代》周刊网站4月24日报道回顾整个事件时称,实际上汉姆迪不可能打博阿齐齐,因为汉姆迪是一名女性,在阿拉伯国家,女性打男性是不可想象的。
直到现在,突尼斯人仍热衷谈论博阿齐齐的事。但随着博阿齐齐事件的细节逐渐披露,如今这位“烈士”的形象已大打折扣。一名当地人对记者说,博阿齐齐实际没有上过大学,事发当天,市政女检查人员汉姆迪以其缺斤短两为由要扣他的秤,博阿齐齐开了个不该开的玩笑说:“你拿走了我的秤,难道让我拿你的胸部来称东西吗?”博阿齐齐当时把汽油倒在身上也只是想通过威胁要回自己装水果的推车,但不小心真的引火烧身。一个偶然的事件引发了整个西亚和北非的持续动荡。
法新社称,“革命”后的突尼斯需要在正义与和解间寻求平衡。文章称,尽管革命已过去很久,但突尼斯人仍以“反本?阿里”名义互相报复,一些政治家和律师开始讨论“转型期公平”问题,呼吁“不应以革命的名义摧毁法律精神”,“革命不是政治清洗和报复的挡箭牌”。博阿齐齐的母亲曼努比亚日前也呼吁,突尼斯人不应再纠缠于过去,要“忘掉本?阿里时代的仇恨”。
物价照涨,失业更多
在突尼斯,《环球时报》记者在街头采访了许多普通市民,想了解“革命”后他们的感受,其中听到最多的是抱怨。对于仍在布尔吉巴大街上抗议的青年人,一个名叫蒙勒基的中年男子埋怨说,“这些青年人什么都想要”,不过他也承认“现在青年人确实不好找工作”。在突尼斯市郊,35岁仍未婚的阿卜杜?卡迪尔说,“我不喜欢美国。美国没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他还悲观地预测,突尼斯要走上正轨,至少还要50年,因为基础太差、缺少资源。
这几个月,突尼斯的物价飞涨。记者在突尼斯的市场看到,大蒜一公斤5.5第纳尔(1美元约合1.4第纳尔),西红柿0.75第纳尔,土豆0.65第纳尔,橙子1.45第纳尔,无铅汽油为每升1.4第纳尔,比邻国利比亚的油贵出近10倍。突尼斯官方报道的失业率是14%,但当地民众称肯定高于20%。
经济困境让许多突尼斯人拿外来者“开刀”。刚到突尼斯,《环球时报》记者就在迦太基国际机场遭遇两个猛抢记者生意的黑车司机互相吵架。他们强夺生意的方法如出一辙,上来先夺过记者手里的行李车往外推。后来的那个司机根本不管已经有人先占了这笔生意,也过来抢记者的行李。两个人炒得面红耳赤,记者只好上前选定了先来者。本来说好的价钱已经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车价,没想到下车后司机竟然说只是一个人的价,两人必须给双倍。突尼斯不像利比亚,国内没有多少经济资源,旅游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突尼斯旅游业曾以服务好出名,但这次记者几进几出突尼斯,每次都会挨宰,从个人到政府关卡都有。在机场海关,记者的海事卫星电话被要求单独托运,价钱竟然相当于半张从突尼斯到北京的机票。
欧洲:“要民主,不要难民”
动荡前,突尼斯人均GDP超过4600美元,被认为是非洲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但在当地生活的华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突尼斯的经济十分脆弱,它没有邻国利比亚那么丰富的石油资源,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离欧洲近的地缘位置。它位于非洲最北端,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因此成为欧洲企业投资非洲的跳板。在当地经商的华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某种角度说,突尼斯之所以有今天的遭遇,也是欧洲人“忽悠”的结果。一方面,为赢得本?阿里政府的合作,欧洲在各种场合极力夸赞突尼斯的经济成就,连续几年的达沃斯论坛上,突尼斯都被评为非洲最有竞争力的国家。而另一方面,突尼斯国内通胀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貌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当欧洲经济尚可时,突尼斯的问题还显得不那么严重,一旦欧洲遭遇经济危机,自顾不暇,突尼斯的经济就会受到重创,也直接造成社会问题的爆发。
法国《新观察家》称,大多数突尼斯人憧憬革命会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他们也许失望了。市民并未感到更安全,而民生也并未得到好转,不少突尼斯人开始质疑,革命是否有必要。许多突尼斯人不得不偷渡到欧洲寻找他们本来通过革命去追求的自由、平等和饭碗,目前已有不下5万人冒险逃到欧洲。文章援引一些突尼斯受访者的话称,本?阿里是个贼,偷取了本属于民众的财产,但在他统治期间至少有安定,“这里曾经是天堂,但如今每个人都想离开”。
“2011年的突尼斯不是1989年的华沙或是布拉格”,英国《金融时报》引述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托马斯?米罗的话说。文章称,在突尼斯,年轻一代对于西方文化和民主几乎一边倒地抱着向往的态度,而西方也希望突尼斯这样的国家加快向西方推崇的民主化发展。不过,一旦“民主”后的突尼斯人要越过边界来到他们向往的欧洲时,欧洲却是另一副面孔。尤其是突尼斯在殖民时代的宗主国法国已经摆明了立场———突尼斯人,别来欧洲避难了。“德国之声”题为“要民主!不要难民!”的文章称,“谁站在支持民主自由的这一边,谁就必须坚决接受由此发生的革命所带来的一切后果”。但法国日前拒绝了来自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的移民。BBC称,英国首相卡梅伦也早已明言,“英国没有义务收纳突尼斯难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5日预测中东“民主前景”,许多专家对此并不看好。美国布鲁克林多哈中心副主任伊布拉希姆?沙希赫称,中东可能出现不同的平息动荡的方式,包括内战、分崩离析、宗派紧张、外部干预等。而“协商政治解决”是他提到的最后一种可能方式。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69期,摘自2011年4月27日《环球时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1/4024.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