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前苏联的“不暇自哀”
大道国学者夏商先生曰:“天人合一”的易理大道文化,使得中国人生来就有一种否极泰来循环轮回的预知感应,从而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雍容淡定和旷达飘逸。以生命的有限搏击历史的无限,以人类认知的有限挑战宇宙的无限永恒,这是人类勇敢探索精神的伟大,同时也是人类所有悲剧的根源。所谓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就是说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无限奥秘,往往需要人类激发主观的无限灵性与精神能动去认知和利用。但人类对物质财富占有与索取的自私贪婪,又常常会成为人类内心精神世界的迷障,从而使自身潜在的灵性逐渐迷失和泯灭。社会的清明与人性的光辉,总是来自于人类精神世界“大道惟公”的道德升华。而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及个人,又总是在自私物欲的追逐中走向堕落、沉沦乃至灭亡。
所谓先进科技手段,并不必然带来先进文明的效用。核聚变裂变技术掌握在正义者手里,就会是造福人类的生产工具和震慑邪恶的利器。而一旦掌握在穷凶极恶的赌徒手里,便会给人类带来集体毁灭的噩梦。劳动产品的交换与分配手段,货币工具与金融技术,电脑科技与网络工具等等,其作用与效能皆与此同理。所谓不变的永恒,才是本质和真理的发现。所谓改变和创新,表现的仅仅只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与形态。人类文明的悲哀,常常就是迷失于这种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变幻误区。
我们不妨先看两条相关时讯,然后在继续讨论。
【1】苏联解体后美国用几亿美元卷走其28万亿财富
据凤凰网2011年06月04日报道,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刘福堆所著《金融殖民》一书披露,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苏联卢布的骗局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骗局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
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1974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采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
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
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
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计划,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金融鸦片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
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
金融“摇头丸”——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赌博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政府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政府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
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
【2】美防长警告中国:勿学前苏联与美展开军备竞赛
据环球时报2011年06月03日报道,香格里拉对话今日在新加坡开幕。6月2日,前往与会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专机上对随行记者们大谈中美关系,软中带硬,一方面称“美国不想遏制中国发展”、“中国现在是将来也是全球性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含蓄地警告中国“不要学习苏联”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并重申美国的军费缩减不会导致在亚太地区军事力量的削弱。
“盖茨:美国没想遏制中国发展”,成为2日美联社、法新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各大媒体的标题,盖茨对中国释放的这番“善意”被广泛解读成是为3日和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会面制造友好气氛。据报道,在飞往新加坡的专机上,盖茨对随行记者表示,他注意到中国正在寻求扩大军队的规模和战力,包括发展、部署“远程、精确的巡航和弹道反舰导弹”、反卫星武器、隐形战斗机以及网络战能力。“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正在飞速发展”,“中国试图获得的武器也让我们密切关注”。
谈到中国国防力量不断增强后,盖茨话锋一转,称“不相信中国有在各个方面挑战美军的实力”,“我想中国已从苏联身上学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训,他们不会试图在所有方面与我们竞争,而是想发展出相当程度上能在亚洲自由行动的能力,并获得扩展它们影响力的机会。”BBC分析称,这番话明显是指前苏联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而拖垮经济,发出对中国的警告。
盖茨的这一“警告”和中国军方总参谋长陈炳德本月早前访美时“中国不和美国竞争”的表态一致。BBC2日的报道附了一张“中美军事力量”对比图,显示出两国军力的悬殊。图表显示:中美2010年军费开支分别为780亿和7290亿美元,军费开支占2008年GDP比重分别为2.0%和4.3%;军事装备方面,中美战斗机数量分别为1320架和2379架,隐形战机数量对比为0比139,航母数量0比11,潜艇数量为65比71,驱逐舰数量27比57,核弹头数量240枚比9400枚。在所有数据中,中国唯一比美国多的是现役军人数量:226万比158万。
【3】网闻博评:“军备竞赛”和“金融殖民”并非前苏联灭亡的主因
从以上媒体报道可以看出,按照《金融殖民》一书的解密,前苏联是灭亡于美国发动的“金融鸦片战争”。而作为当时的“交战国”一方,美国的国防部长却对此解读为,前苏联是灭亡于同美国的军备竞赛。所谓“兵者诡道也”,“军备竞赛说”自然难免有虚虚实实之嫌,“金融殖民说”也不一定没有道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网络信息时代,更会给大众带来“不识庐山正面目”的一头雾水。美国国防部长这里特别提到对中国“网络战能力”的关注,其实又无意间泄露了另一番玄机。是的,网络战,更准确地说,文化战才是美国肢解灭亡前苏联的必杀绝招!
所谓网络战与文化战的区别在于,网络科技仅仅只是作战的装备手段和信息载体,而文化的意识形态才是网络战承载的内容实质。因此,所谓的信息高科技战争与网络科技战争,往往是敌方有意无意的“技术迷信”误导。就战争要素而言,军备财力与军事思想,武器装备技术与军队官兵人力,这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辩证关系,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已经有过直接交手和实战验证。美国用“军备竞赛说”的经济技术迷信忽悠前苏联,的确很成功。但要继续以此忽悠中国人,似乎还稍欠功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思想化”,这可是美国军方自己泄露的公开秘密。而网络战与文化战的要害恰恰在于,对于交战双方来讲,只要一方抢占了世界主流文化舆论的强势话语权和“文化制空权”,则另一方的频道信号就很容易被干扰和屏蔽。这样一来,“上兵伐谋”的“攻心战”,就很容易得手了。美国肢解灭亡前苏联“文化战”的不知不觉,奥秘即在于此。
所谓“金融殖民说”,也不一定没有道理。是因为美国对前苏联网络战与文化战打出的“糖衣炮弹”,就主要是市场化私有化的“国际惯例”,就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开放搞活”,就是主权货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就是金融“摇头丸”、金融“K粉”、金融“可卡因”及金融“海洛因”之类的“金融鸦片”美味套餐。也正因为网络战主流舆论“文化制空权”的牢牢掌握,才使得这一排排“糖衣炮弹”打得干净利落,且精准有效。
所谓“没有内贼招不来外鬼”,美国对前苏联网络战与文化战“糖衣炮弹”能够精确制导,并产生出穿透式的震撼效果,还是应首先归功于前苏联国内的内应指路,特别是前苏联高层党政变节官僚的内应。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的真实意图,就是要终结苏共。这一点,他自己在回忆录中也是供认不讳。这便导致了,当时除了美国主导的国际舆论的领唱外,前苏联国内的主流媒体也是紧跟着呼应。如此的内外交响轮番轰炸,就算个别人有超常的定力,但也已经很难阻挡住这滚滚的社会潮流了。况且,还是攸关个人家庭财富及生存衣食的切身利益,谁又能不跟疯涨跌“从众如流”呢?
美国以金融手段洗劫苏联70年的财富积累,其实远在苏联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从全民集体经济组织,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改制,便已经把苏联的国家财富送进了“国际惯例”接轨的绞肉机。这种企业改制,本身就是对全民集体资产权属的分割转移。作为国家主人的广大工人和农民,由此便被剥夺了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处置自己共同财富的权利。可以说,所谓现代管理的国有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非驴非马”的经济怪胎,是滋生腐败和特权的温床,更是与西方跨国资本进行“利益输送”的对接平台。
当此之时,人们在尽情享受文化价值多元化和思想言论自由的大潮中,实际上却遭遇了舆论“一边倒”的刚性“文化专制”,遭遇了思想意识的催眠和劫持。人们在法治文明的鼓噪中,却已经把社会主义苏联的宪法宗旨和立宪原则抛在了脑后。苏共与苏联的历史是充满罪恶的,苏联的现实是充满腐败和丑恶的。包括通货膨胀和经济恐慌在内的生活苦难,也统统是归罪于万恶的苏联社会体制。这些苏共的叛徒和苏联腐败官僚及资本精英既得利益集团自己制造的恶果,也刚好用作主流舆论抹黑苏共与苏联的口实。苏联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内“有良知的”、“人道精神的”、曾经“受迫害”的知识文化精英的现身说法与控诉,则进一步促成了新的社会共识。
岂不知,包括主流媒体和知识精英,有几个会不贪图私利和因金钱资本收买而丧失良知?正是在社会“不能迫害知识分子”的文化魔咒下,丧失灵魂的知识精英们开始与西方资本结盟,展开了对国家、社会及人民大众的空前掠夺与“迫害”。可悲的是,社会大众却在主流精英的精神迫害与劫持下,醉生梦死地跟从者这个主流文化大潮,共同完成了对苏联国家的埋葬!
【4】前苏联“文化战”之魂是怎样弄丢的?
为何在世界上与美国比肩抗衡数十年间的“两霸”之一,前苏联在美国发动的文化战面前,竟会这样不堪一击呢?这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如网闻博报小社员在此前的《给敌人“摘帽”是对民族的犯罪》、《美军示威与“中纪闻”的“亮剑”》及《凭什么不许奥巴马闹革命?》等《日出西边/风动中国》系列文章所述,前苏联对西方文化战“糖衣炮弹”的免疫力下降,最早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在此之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作为革命对象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处于“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地位。而自赫鲁晓夫放下革命的旗子,开始与西方大搞“缓和”,并承认企业与个人的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积极性时,拜金主义自私物欲的种子就被激活且开始迅速蔓延滋长了。一旦共产主义精神信仰缺失,自私物欲的拜金主义,便必然导致出现压迫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贵族阶层,进而迅速滋生了官商勾结的腐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同样以“向钱看”和自私物欲作为人生信条的社会,前苏联在文化道义上就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先进性与优越感。
所以在当时,中国人称苏联为“苏修”或社会帝国主义。也就是说,前苏联已经蜕变为“非驴非马”的怪物。而这样一个“非驴非马”的国家,其实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都已经不具任何竞争力和战斗力。在后来爆发的对苏边境反击战中,中国在“珍宝岛战役”取得的胜利就是明证。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先击败美国及“16国联军”于朝鲜,又击退苏联于边境,直接向世界“两霸”挑战交手,由此奠定了世界“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相较于昔日“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任人宰割的屈辱,中华民族自此也终于扬眉吐气!中苏力量的此消彼长,则进一步见证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方向正确的重要性。
而如此失魂落魄的前苏联,再去应战西方世界的“文化战”,败局也是早已注定了。反苏共、反苏联、反社会主义,崇尚个人私利与金钱、崇尚资本主义、崇拜“普世价值”的天堂美国。主流舆论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思想灌输和心理暗示,苏联的自我崩溃便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政客新贵和寡头富豪,绝大部分都是前苏联时期的变节腐败官僚和资本买办精英,这也更进一步证明了是谁在内部推动苏联国家的解体与灭亡。
【5】中国与前苏联的恩怨情仇和同命相连
中国人对前苏联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是“一战”后期俄国“十月革命”产生的成果。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直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曾经得益于苏联“老大哥”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中苏一度是“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邻邦。新中国在百年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发展起现代科技教育和独立自主的现代工业基础与国民经济体系,苏联曾经是提供了大公无私的援助。这一点,中国人应该是心存感激的。
众所周知,俄罗斯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但又地跨欧亚两大洲,文化上也具有双重特点。因而,一般也很难被英法德为代表的“老欧洲”主流文化所接纳和认同。自15世纪起,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在欧洲资本列强心怀财富梦想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赶上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首班车的国家,就是我们俗称的老牌西方列强。主要包括当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后来逼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的总共11个国家。俄国也在其中,而且是趁火打劫侵占瓜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据此,中国人对俄国也始终是耿耿于怀。
概括而言,俄国是当年“八国联军”中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但又是后来给中国提供实质性援助最大的国家。这种爱恨情仇,其实也是恩怨分明的。
抢搭上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头班车的这些西方国家,在进入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化和帝国主义垄断时代后,便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植物生态学上的“顶端效应”。这种“顶端效应”下的世界贫富强弱基本格局,自那时起就固化定型了。直到今天,所谓“发达国家”,还是这些老牌西方国家。所谓“发展中国家”,也一直还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从美国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说是当时“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但却都属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殖民者屠杀这里的原土著民族,并侵占他们的家园而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因此从现在主要民族文色彩上,亦便属于西方国家之列。
相对而言,俄国在欧洲老牌列强中,又属于起步较晚的二流强国。在“一战”期间,列宁继承了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心脏地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最早认识到了俄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要想发展成为世界一流超级强国,所必然会遭遇到的“顶端效应”封杀。于是,列宁便领导和发动了“十月革命”,创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二流强国的俄国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要想重振汉唐雄风,恢复自己傲领世界风骚的地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便成了必然的历史选择。这种走上社会主义大道的殊途同归,或也是中苏之间的同命相连。
而苏联从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改革,直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这种改革道路上的先行先试,事实上成了先改先死的自取灭亡。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平演变”的“文化战争”,世界上第一大社会主义国家最后终于轰然倒下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灭亡,俄罗斯即被打回原形,而且丧失了沙俄全盛时期的大片版图,可谓是伤筋动骨元气大衰。所幸,俄罗斯总算继承了前苏联的航空航天高科技和军事工业老家底,才勉强保住了世界二流大国的位置。但现在,西方国家又创造了一个“金砖四国”的概念,事实上是把俄罗斯已经打入了“发达国家”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之列。若对比当年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强地位,俄罗斯今日沦落至此,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但不管怎样,作为最早的欧洲老牌资本列强之一,从前苏联衰减至俄罗斯,也还算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面对前苏联的“变修”及解体灭亡,又怎能不产生同命相连的感慨呢?谁堪设想,中国能够以“瘦死的牛羊比羊大”而聊以自慰吗?!
回望历史烟云,昔有唐人杜牧曾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今时值“地球村”时代,权以此文,为《过苏论》!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1/4718.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