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小寰球 >

全球

打印

张文木:论正在崛起的中国及其治理世界能力的预备

论正在崛起的中国及其治理世界能力的预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张文木

   

目录:

一、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资本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是当前国际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历史运动本身就不是一个牧歌式的进程

三、账房里出不了大政治,也出不了国家安全

四、没了祖国,个人再有才华,也没有用

五、实力逻辑和力量均势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治理世界经验中最精髓的部分

六、苏联解体后,在欧洲地区雅尔塔体系的两个支点坍塌了,但在亚太地区则大体维持

七、“埋葬雅尔塔遗产”可能同时也埋葬了亚太和平

八、台湾问题折射出的亚太大国战略博弈

九、国家如无威力,仅凭谈判技巧实现不了国家战略

十、美国人世界治理能力正在下落

十一、在传统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总结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治理世界的经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人认识论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全球的视野观察问题,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造成的大量灾难性的问题又使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全球的角度处理这些问题。处理世界性问题是一种能力,对于国家而言,就是国家治理世界的能力。任何国家,尤其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都有自己治理世界的能力及其塑造理论。在这方面,英国人和美国人已有相当的经验,中国人则处初步实践和学习阶段。无疑,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观察和谋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1]是绝对有益的。

   

    一、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资本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是当前国际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

中国的崛起拉动着世界舆论。面对中国的发展,东西方世界近在咫尺,而双方认识却远在天边。中国的报纸引用美国对中国如何好的评价,但同时又发现西方人在表扬中国的同时却在不断说中国“威胁”。其实,这里头都有误读的成分。

    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资本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是国际矛盾的重要根源。在不同时期,资源短缺有不同的表现内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之初,短缺是市场。那时还没有深化的市场,整个殖民地是自然经济。因而世界市场是平面的浅层市场,非常表面化。正如我们过去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但是,中国的农村那时并不是广阔的市场,而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产品的交换场所。自然经济就不可能是广阔的市场,因为它不是为利润而生产,商品交换只在非常有限即剩余产品的范围内进行。近代资本主义殖民地也是那样,宗主国家扩张得越广泛,市场就越大。如果没有纵向市场,或者说深度的市场,宗主国只有靠量的平面扩张来扩大市场。于是,各宗主国的殖民地都扩张得非常厉害,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都是殖民地。二战以后出现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原殖民地都组成国家,有了主权。这样它们自己就可以开发自己的国内市场。于是亚洲崛起了,这对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同时也是国际市场的崛起。市场崛起,南方国家购买力就增加了,市场短缺的矛盾相对缓和。但另一种矛盾也出现了,这就是在市场有力的拉动下资源短缺却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

大家知道,人饿的时候,第一个需求,就是增加自己的食物总量。处于自然经济时候的亚洲国家及整个第三世界国家,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及相应的产品总量不足。这使他们跟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时候,总处于弱势。

那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认为只要生产力上去了,其他一切问题便应刃而解。但等我们生产力发展起来了,正如一个人一样,小时候我们缺的是力气,等长大以后,肠胃消化功能非常好了,这时却发现缺少的不是力气,不是劳动能力,不是技术,这些我们都有了,而是“粮食”即支撑发展的资源不够了。正如孩子小时,母亲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将来能做顶梁柱。孩子长大了,母亲焦虑家里粮食不够。现在是,中国长大了,长成小伙子了。由于长的太快了,他还没有作成人的思想准备。在成人节上还有些腼腆,声称我还小,我不会为吃饭与大家打架。现在西方世界捧中国是制造工厂,夸中国人能干,把重担压在中国头上,这没什么问题。但能干的人饭量也大,这时西方人就不行了,中国向世界多要点资源,他们就说中国“威胁”。

中国人确实是很聪明。毛泽东同志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不仅学会了战争,而且一打到底,也学会了造原子弹,造得也快。从小米加步枪起步打败了日本人,打败了蒋介石,并且打败了有原子弹的美国人。此后没人敢再欺负我们,也没了美国人、日本人敢在中国土地上强奸中国女生的事件。尼克松见毛泽东时紧张得不得了,美国人到现在都害怕既驱虎豹,又打熊罴的毛泽东。后来,中国人又觉得经济不行,不如西方。于是中国人以西方为师,学经济,现在经济也起来了。

    西方人跟中国人竞争,在战略思维方面不是对手。亚洲人极聪明,为什么呢,亚洲的文化底蕴厚。现在我们只知工业全球化,其实中世纪历史上还有个农业全球化。那时谁采取农业生产方式,谁就会获得强势发展;反之,就必然灭亡。那时,大凡入侵到农业国度的非农业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都被迫采取了农业方式,一采取农业的方式,就获得大发展。那时候农业生产方式是世界最强势的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能较快地通过土地税赋聚集资源。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性大国,第一要务,是要有一定的方法能把世界的资源集中到自己手里。土地是中世纪财富的主要源泉,那个时候,农业民族以经营土地为专长。地多粮多,粮多人多,人多税赋和兵丁多,兵多将广,国势就会强盛。亚洲人曾在世界农业全球化浪潮中独领风骚。华夏体系主要就是围绕土地资源而建立的汲取资源的世界治理体系,所以中世纪的中国就是亚洲的中心,也是中世纪世界政治的中心。近代欧洲许多思想家都崇拜中国文官制度。

大家看看历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从埃及、巴比伦始,依次衰落,近代留下的就是印度和中国。印度先于中国衰落,并且落了个完全殖民地地位。由于中国在这次农业全球化浪潮中挺到最后,这使中世纪中国在衰落之后还能在亚洲留下这么一份深刻影响东亚的中华文化遗产及与之相应的华夏文明体系。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份遗产中的内容只是一些简单的“阿弥陀佛”,也不要以为孔夫子就是老夫子。远不是这样。比较东西方文化,东方多智慧,西方多力量。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东方的菜谱是非常丰富的,世界到处都是Chinese Restaurant,但中国人吃饭,一双竹筷足矣;西方人饭菜简单,却要用一堆钢制刀叉。东方人看大病,简单,号号脉,一剂中药就解决问题;西方人看小病,复杂,要一个一个项目测量,得动用一大堆机器。我曾为一个小感冒看西医,曾花了七百多块钱。西方人方法是增加分母个数来提高力量,复杂加上复杂,东方人的方法是减少分母的个数,越来越简单。老子说得明明白白:“少则得,多则惑”。这是东方智慧的精华。

在大国兴衰史中,被打败并由此衰落的多是富国。中国是世界中世纪农业全球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最后堡垒,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不久,以中国农业文明在西方的隆隆炮声中轰然坍塌。这并非我们的GNP不够,而是我们的自卫能力不足。[2]八国联军进中国的时候跟叫花子一样,见咱们紫金城内大缸上的金子都要刮,见什么都抢。那个时候文化我们高:咱们宫女都会背唐诗,这些入侵者肯定不会背莎士比亚。他们凭过来的几只船,就能把我们打败。所以,我说财富是随着暴力走的。谈不通就打,打完了以后财富就过去了。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因为政治妥协是有底线的。西方就这样用暴力将整个把东方的财富转移到西方。[3]从大历史看,东方向西方的财富转移,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十字军东征,这场长达二百年的西方远征,把中东阿拉伯的财富转移了过去,经意大利转到欧洲,形成欧洲较早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在大不列颠登陆成功之后,旋即席卷世界。这就是现在人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及其相应的文明形式。中国开始是被迫后来便是批判地接受了这种文明的合理内容。中共十四大之后,我们迅速卷入工业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并学会其中的“游戏规则”。但同时我们又因过于迷信这种规则而得鱼忘筌,失去了丛林生存的能力。生产力上去了,打仗我们却不会了!在信奉“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我们却将生存变成软道理。可西方人没有这样,西方人跟你平时相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却是弯弓月:谈通了,好说,谈不通,就动粗,打你不商量。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我们跟西方的矛盾在什么地方呢?

问题在于中国现在已不是饭量有限而又无力的小孩子,它长大了,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也强大了。市场经济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极大地刺激个人的能动性,把人纳入资本范畴来消耗,一切都成了资本化的东西;资本天生俱来的不赢利即灭亡的特征使整个社会周转得非常快,中国也在资本的刺激下转起来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新问题。我们原以为我们地大物博,只要生产上去了,我们资源有的是,怕什么!现在则发现,生产确是上去了,可资源的存量却几乎没有了,中国犹如一个饥肠辘辘大汉,空有一身武艺。

现在西方人一方面赞扬中国人好。中国人怎么能不好呢,给欧美国家提供了那么大的市场,2003年中国GDP仅占全球GDP总量的3.89%,而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却高达15%。[4]这样只干活不吃饭的中国人当然好。但另一方面,西方人又说“中国威胁”。威胁在哪儿?就是你能干的同时,饭量大了,吃得多了。西方人说中国人勤劳能干,但勤劳干的人饭量也大,这时,这种基本人权西方人便不讲了。试问:天下哪有只干活不吃饭的道理。大家记得《西游记》高老庄的故事吧?猪八戒到高老庄的时候,他一人干活能当两个人使。高老爷子高兴得不得了,也想收他作女婿。为什么吹了,老爷子不同意闺女结婚呢?因为老爷子被八戒同志的饭量吓着了,能吃一筐馒头。中国现在也是这样,能干活,但饭量也大。现在东西方的矛盾是这样,美国跟我们的宣传同一句话中的语境是不一样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世界是资源是绝对不够的,中国的资源已经达到极限,这样的矛盾便是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来自发展本身。经济是发展了,但支撑这种发展的资源却严重不足了。昨天我们担心的是市场不足,若断了外部市场,就等于中国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外贸拉动力没了,国内许多企业就要停工。而在今天,资源则成了中国发展的“阿克琉斯之踵”。一旦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中断,中国经济发展就无法持续;发展这个东西和生存不一样,前者贵动,后者贵静。生存是在作瑜珈功,被埋到地底下,只要有一点能量,就能活下来。这种状态在经济中就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它的特点是,劳动和工具很容易结合。一把锄头,一个人,一点地,就可以生产吃饭了;它在和任何地方都能形成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因为它使用的生产工具最简单,所依赖的条件最少。在山里我也能种地,我在森林能采集,我在海边能打鱼;这种经济不为利润,生产直接与消费一致,自给自足,没有发展的压力,所以它生存能力极强,但与之相应的是它的发展能力却极弱。自然经济方式我们已经感受过。毛泽东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保存下来,这种经济不依赖外部市场的特点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小平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相对缓和的世界环境中发展起来。十四大之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时发展就成了经济运行的“硬道理”。现在中国市场经济已经启动了,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做自然经济的瑜珈功了,在生产与消费之间,消费与需求之间已介入利润,这样发展问题就成了生存问题:国家发展的中断就是国家生存的中断。

只有进入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其发展就是国家生存的“硬道理”[5]。只要把你的发展势头打断,市场经济国家稀里哗啦就会倒下。不管你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都是这样。当今中国面临的威胁就是可能出现的发展中断。现在国内的情况是靠透支资源发展经济,这条第三世界的发展的一般道路已不适应于我们中国了。现在各个企业单位都是利润挂帅,宾馆更是这样,你用不上的各种浴液、梳子等等,都给配齐了。但这都是国内的稀缺资源呵。但管不了这些,因为它有利润。一个国家经济如果由利润主导,那将是很灾难性的。现在中国经济有恶性发展的趋势。为刺激消费,在一个好点的饭店吃个饭,好几个服务生围着伺候你,还有所谓“跪式服务”,这有必要吗?但这能提高利润。 

这种透支资源的作法,导致中国发展资源的严重短缺。像山西挖煤。为什么近年煤矿事故频频发生。这是由于长期开采,以对煤已经挖到地质结构不允许的极限;油价上涨刺激了煤价上涨,高额利润又刺激了超极限开采。2004和2005年石油价格疯涨,煤自然也会涨价,利润也跟着涨。矿区频频发生的塌方事故,这是安全措施问题,但更是地质结构破坏问题。马克思曾通过转引的方式对资本的这种本性有入木三分的刻画,这句话是这样说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6]现在是为了利润,人们开采地球资源已疯狂到不顾地质结构允许的程度。塌方后就追查个人原因,其实这已是个人担不起的责任。中国煤炭资源开采虽未达到贮藏极限,但达到了地质允许的极限。电视上看山西有些地方,挖得村庄都塌下去了,也有的挖得山开缝了,破坏了地表结构。挖到这个程度,能不出事吗?再严格的安全措施也经不住天塌地陷。[7]

科学的发展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在GDP上升的同时,资源消耗下降。也就是说,生产与资源的消耗呈反比变化。现在我们资源的消耗比GDP还高,这就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部极其依赖,在资源方面我们现在已是饥肠辘辘,这是实话。我说中国人聪明,过去我们是市场短缺,现在解决了,中间有一个金融短缺,我们大量地引用外资,金融短缺也解决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不错,欧元又升起,这增大了美元的风险。货币多元化对我们的外汇储备是有利的。现在是资源短缺,我想中国人也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国际资源,只是相对稀缺而非绝对稀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有一个著名的关于饥荒的理论,[8]他说饥荒的原因并不是没有粮食,是饥饿的人有需求而没有消费,也就是说多数人的粮食消费权利失败。为什么呢?屯积。拥有粮食的少数人他消费不了那么多,他放着,大多数人有强烈的粮食需求却没有能力获得粮食消费,需求与消费的严重分离才能导致粮食价格的居高不下。这样饿死人就成了屯积者发财的前提。如果说,消费与生产的分离是价值产生的前提,那么,需求与消费的分离则是价格产生的前提。现在的世界是什么呢?需求中心和消费中心分离。资本主义早期,消费中心和需求中心都统一于欧洲,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消费。美国崛起造成世界欧洲的消费中心与美国的需求中心相分离,美国人在打败英国人和西班人后,美国人成为消费的中心。消费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要靠枪杆子维护的,不是天生就给你的。

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穷人呢?天桥上为什么总有老太太躺着呢?那是因为她只有需求能力而没有消费能力,就是阿马蒂亚•森所说的“消费权利的失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臭,是消费过剩,富人用不了这么多,但他还要贮财。冻死骨是有需求能力但无消费能力。人的消费能力不仅是体力,而是一种社会权利的实现能力。近代美国靠强力打破了英国的垄断格局,此前,世界资源都往英国走,打破之后资源都往美国走。与欧洲曾是世界消费中心而美国曾是世界的需求中心一样,现在的美国是消费世界消费的中心但却不是世界需求的中心,世界的需求中心已从北美转向亚洲。现在几乎全世界的穷人在养着美国。美国人很好,美国当然好了,他是靠制造南方国家的贫穷来实现自己的好生活的。他用暴力几乎把全世界的石油拿回去,他们用石油像用水一样便宜,他们的电话费非常便宜,因为其所用能源成本低。如果有朋友从美国打来电话,他们很自豪:我们才几美分。这都是因为他们被全世界包括科技人材在内的世界资源供养着。石油也是这样,他靠暴力打下的全世界石油。现在,有亚洲这个新的需求中心崛起,印度和中国是其中的需求大户。但是世界上这两个大国却没有被世界资源垄断集团即七国集团所接纳为资源共享成员。

二、历史运动本身就不是一个牧歌式的进程

   

    中国为世界做了那么大的贡献,却在世界上没有获得相应的能源共享份额,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一定要记住,历史上是暴利引导贸易,而暴利却往往是通过暴力而非嘴皮子实现的。海军前行,商人跟进,永远如此。妹妹呵坐船头,哥哥呵岸上走。哥哥不在后边跟着,妹妹她绝对走不远,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一个暴力的世界。我们有些同志对文化太迷信了,以为世界真这么温情。毛泽东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恨;毛主席还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么雅致。外交更是这样,太斯文了不行的。你看陈毅怎么说话?当西方记者说你中国人好战,美国人有原子弹,有一天打过来怎么办时,陈毅把桌子一拍说:老子等这一天等得头发都白了,怎么还不来!既不失原则也有威力。我们现在只说我们不威胁,人家也不信,说你都长成小伙子了,我们当然不放心。事实上也是如此,天下哪有没经过打架就顺利长大的孩子。所以说现在的国际外交,得有军队跟着走。

历史运动根本就不是一个牧歌式的进程。我们不能相信文化万能。就说现在大家说的那个英语,英语的世界性普及最初并不是通过普及教材,派和平志愿队,搞什么“英语角” 或在展销会上实现的,而是在殖民者的血与火中推向全世界的。如果不信,我们就看看当今世界除英语母国外,凡是殖民灾难深重的国家,凡是贫富差距大的地方,都是英语比较好的地方。如果非洲人在近代也是优势民族,那么,今天在座的可能都是满口非洲语。一定是这样。为什么广州话现在兴起?在文革那个时候没人学广州话的,广州话跟香港话一样听不懂。为什么没人学?那地方当时经济政治都不行。我们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因为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改革开放时沿海经济发展了,就开始学沿海的话。“广东人啦——”什么的,因为广州成了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语言是一种地域标志,对个人来说更是一种身份和立场的标识。大家看英国人,现在英语中有许多法语词汇,那是因为威廉一世于1066年从法国下海打进英国并实现统治(1066-1087),在法国人的统治时候,整个是法国的生活方式渗入到英国的贵族生活里,这与近代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渗入到印度贵族生活中一样。所以,现在英国人展示几句法语,实际是下意识地暗示自己“高层次,小范围”的身份。可见,暴力而非所谓“文化”创造了贵族和等级。在今天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文化的作用也不要太迷信。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是所谓“没文化”的人创造的。毛主席说得好: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9]

同样,历史也不是用金银财宝,用现在的话说,不是用GDP或GNP堆起来的。中世纪时世界财富云集中国。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时候,描述中国到处是财富,这对西方影响很大。读过《查理大帝传》[10]的话,就知道那时的西方人穷得不得了。东方来的人,在他眼中是很富有的。西方这时有强烈的物质需求,但没有可消费的生活资料,这激起了十字军东侵。共打了二百多年,硬把阿拉伯的财富掠过来了,这为意大利崛起提供了最初的原始积累。紧接着西班牙崛起并用最残酷的暴力将富裕的拉丁美洲洗劫一空,大量黄金运回欧洲。1588年,英国又把西班牙打败,进而打败荷兰,英国就成了海上霸权。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崛起,欧洲的财富迅速涌向法国。在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里有很多资料,可以说明财富随国家暴力流动的规律。接着俾斯麦于19世纪下半叶使德国统一并于1871打败法国,此后德一直是欧洲财富和科技的中心。一直到二战时,德国科学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多。二战后美国崛起,20世纪未又击败苏联,美国便成了世界财富和科技的中心。可见,国家经济运动,从而文明的转移过程决不是一个“阿弥陀佛”的过程,而是一个极残酷的民族淘汰过程。

今天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现在已经长大了,姑娘十八变,越变越好好看。中国现在富裕了,中国人也变得漂亮了。但人在变得漂亮的同时也失去了原始的本能,人斯文了却不会打架了。当然美国人除外,因为美国人并不是美人。以前听故事,说地主家的孩子模样长得福态,但打起架来却不管用,往往被穷人的孩子打得坐在地上哇哇哭。中国人今天富了,但不能学这种不会打架的富家子弟。毛主席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1]应当也是中国人的作人原则。人在文明的进程中不能得鱼忘筌,不能失去本来具有的人的原始性。失去原始性的民族或文明,必然会衰亡。大家看艺术作品,具有原始性的艺术生命强。汉武帝时的雕塑,马踏匈奴,还有一些熊啊什么的,简单的几根线条,天然而雄浑,震撼人心。前不久的电视剧《汉武大帝》,里边的服装样式很简单,跟现在日本的衣服很像。日本是从我们这学的。我们在到故宫看看清朝,尤其是清末的雕塑作品,没有力量,龙须是一根一根画的,艺术细到极致,也就死亡了。所以艺术一定要有他粗糙的一面,要有原始的力量在里头,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人类也是这样,民族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失去那些本原的东西。现在毛泽东曾带给我们中国人的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在消失。

三、帐房里出不了大政治,也出不了国家安全

毛泽东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基于人民的立场。只要你站在百分九十以上的人民立场上,你就不会无助;毛泽东不信邪,不怕鬼的天性还在于他对辩证法的透彻理解。在毛泽东的眼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强大与弱小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变的。再强大的对手必然有造成其灭亡的内在矛盾。毛泽东一生都是在与强敌交手,并断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政治家的个性往往对历史产生关键和巨大的作用。建国前夕,也就是1948年,建国不久的印度对中国西藏开始有所企图。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性情细致,外表华美,念了很多洋书,很有一些远见卓识。但在政治操作上他是不行的。1947年印度独立,次年建国。但在国家分裂问题上,确有书生气。他以为巴基斯坦分裂后早晚会回来的。结果巴国一去不复返,50多年越走越远。现在有人说,台湾要是独立了还能回来,这更是书生之见。我说这绝对不可能!巴拿马从1903年独立迄今,就在哥伦比亚的眼皮底下,就是回不去。在国家主权问题上,不能有丝毫政治上的幻想。主权这东西只有抓在手里才是自己的。尼赫鲁在这方面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更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这给印度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处于同一时期的毛泽东在干什么呢?1948年毛泽东正在与国民党打三大战役,尽管毛泽东注意到美印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小动作,但因忙于与解放战争,无力西顾。那时美国和印度已经勾结了,跟“藏独”分子串通一气。面对西藏问题的危险性,毛泽东在打败国民党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西藏。大家注意到,1949年10月我们建国,1950年初中国政府就到出兵西藏去了。在主权问题上毛泽东不像尼赫鲁那样玩花活,也不像现在一些书生们所说的“应该先集中精力搞建设”。在西藏问题上,他毫不含糊,出其不意,先拿下了再说。这是只有大政治家才能做的事情。拿下了西藏,意味着中国国家安全有了纵深地带,我们在四川、陕西、甘肃,就省了许多驻军。广大的地缘纵深,是国家防务的无形资产。现在,我们的许多国防建设都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如果没有青藏这个大后方托着,我们在川陕一带的国防建设是不可能的。如果印度得到西藏,哪怕是西藏部分地区,我们西部地区的国防建设就会受到人家居高临下的监控。高地势很重要。现在台湾、日本一些企业在中国大陆愿不惜代价租用高层建筑的顶层,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很迅速观察、截取和接受信息。对此我们一定有所防范。

1950年建国,毛泽东并没有一头扎进经济堆中,而是西东开弓,尽力扩大中国国家安全的纵深和外围:上半年出兵西藏,下半年则出兵朝鲜。要知道当时美国有原子弹!但朝鲜也是我们的安全外围啊!政治家与学者不同的是,前者先俗后雅,后者则先雅后俗;前者说一不二,后者说二不一。立国未稳,毛泽东就迅速以军事手段与印度、与美国争国家利益,而不是像现在一些人那样来软的,什么“软文化”,“软战略”。毛泽东当时出兵时,周恩来半夜12点30分把印度大使潘尼迦叫过来,告诉他,“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这样需要和平;但是,现在却到了只有抱定抵抗侵略决心才能保卫和平的时候。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会迫不得已出而参战。”一个小时后“中国的军队就越过鸭绿江,开入朝鲜领土”。[12]那一代领导人是说一不二,说干就干的。结果是怎样呢,结果是中国赢了;美国对我们的包围从东南方向被打破了。1954年、1955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周恩来总理竖大姆指,东方国家为周恩来拍手叫好。你看,中国就是厉害,刚解放就把有原子弹的美国都打败了。当时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啊,能把美国打败,这不是英雄是什么。所以亚洲人民为周恩来致以掌声,把美国弄得很尴尬。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不和周恩来握手,但20多年后,还是尼克松下飞机时早早先伸出手来,大家看看历史照片就知道这件事。关于此,尽管尼克松已经过世,但他在回忆录中对此有特别的交待。他说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 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3]尼克松到北京前,还担心出现毛泽东“他高高在上,好比我走上阶梯而他却站在阶梯顶端”[14]的局面。毛泽东没有出迎,周总理带他去见毛泽东。尼克松要与毛泽东谈外交具体的问题时,毛主席说:“那些不应该是在我这里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和周总理讨论。我们讨论哲学问题。”[15]那是什么?那是中国领袖的威严和大气。这是打出来的威严和大气。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政治家和战略家。而今天精力旺盛而又无处发泄的小布什则与西班牙斗牛一样,是一个有战无略,见红布就上的斗士。与他爹老布什相比,简直不是一个可比量级。(未完见文二)

链接:张文木:论正在崛起的中国及其治理世界能力的预备(二)



[1]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5年5月31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立足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观察和谋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来源:“政治局集体学习 胡锦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3435351.htm。l

[2]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参见: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ison)著,楚序平、吴湘松译:《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页。

[3] “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90页。

[4]“中国对全球GDP贡献率15%”,http://news.sohu.com/20040920/n222124515.shtml

[5] “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6] 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7]目前山西省各类矿山采空区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以全省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计算,山西有近七分之一的地面已经成为“悬空区”,由此带来大面积土地塌陷。

    如此大面积的地面“悬空”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治理这片塌陷的土地?记者走访了有关的地方和部门。塌陷坑:连耕牛都能掉进去  

 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化客头街道办新道村,记者看到,村民房屋的墙上出现了宽窄不一的裂缝,最宽的有十几厘米,地面下沉导致许多房屋倾斜,严重的已经倒塌。村委会主任梁建忠叹息说,新道村以前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全村800多亩地,受塌陷影响,现在地都不能种了。新道村整体下沉已达3米之多,大部分村民已经迁走了。

    在村民王四货荒芜已久的田里,记者随处可以看到塌陷,最窄的裂缝有十几厘米宽,黑洞洞的无法预测到底有多深。王四货告诉记者,前些年有个村民套牛耕地,结果牛掉进裂缝中,骨折而死。

   山西近期发生的一桩“惊魂事件”,至今令人后怕。7月9日晚8时许,山西同煤集团燕子山矿材料科周边地表突然塌陷,数间房屋变形坍塌,近五十米长的围墙顷刻间夷为平地。地表裂缝横穿了整个车间,最宽处达10厘米,在车间的西墙上,向同一方向延伸的3条裂缝令人感到触目惊心。一位工人师傅称,当时的感觉就像地震一样,玻璃的碎裂声让人感到害怕。虽然这次没死人,但是谁也保不准哪天在梦里就被“埋葬”了……

    据万柏林区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科科长翟一波介绍,目前,万柏林矿区的沉陷面积已达到111.62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16247户、52713人,受损面积83万余平方米。同时,受灾的还有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塌陷引发“循环损害”。据专家介绍,采空塌陷是因矿体(层)采空、覆岩破坏引起的。埋藏于地下的各种大小矿体被采动、掘空后,矿体上部覆岩的力学平衡就会被打破。在重力和应力作用下,便产生裂隙和断移,地下水乘虚而入,通过裂隙向采空区渗漏,这又加速了覆岩的破坏,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最终形成了采空塌陷区。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和生说,塌陷区不仅使当地村民的房屋受损、耕地破坏、道路变形,而且也会导致地下煤层自燃及水资源严重枯竭等现象。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以渗、滴、淋、溃多种方式涌入矿坑,为便于生产,煤矿工人只好将矿坑水排出,这又造成了地表水加速向地下水转化,地下储水结构破坏,导致河流及泉水干涸,地下水资源枯竭。

    另外,地表裂缝给井下火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火势加大,火区蔓延,顶板承压减弱,冒落加剧,地裂缝加宽、加长,形成“地裂缝──火区──地表裂陷”的恶性循环。由此导致农作物难以下种,经济林大量枯死,并诱发山体滑坡、地表塌陷、房屋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事故。

    令人忧虑的是,塌陷不仅仅存在于山西。由于矿产开发,我国采空塌陷目前可以划分为6个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采空塌陷区。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复杂,危害严重。如淮南市的大通镇、九龙岗镇和淮北市的烈山镇均因地表塌陷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成为一片废墟,原城镇不得不搬迁重建。

    大面积“塌陷”有望治理“煤炭大省”大面积土地塌陷,成为山西人心中的隐痛,难道就没有办法来拯救这块给予人类无数资源的土地?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董继斌认为,采空塌陷属于衰竭型的结构矛盾,是由于再生产过程中损耗与补偿极不对称,损耗远远大于补偿造成的,它从根本上破坏了经济体内部的平衡机制,以致靠经济体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

    参与研究塌陷问题的山西省社科院李连济研究员说,采空塌陷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著名的鲁尔矿区都曾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难题。目前,国外对采空区的治理大致采取采一片、回填一片的办法,最关键的是明确采空塌陷引发责任人界定,将采空区治理纳入煤炭生产成本,解决治理资金的来源问题。

    有关专家建议:大多数发达国家对煤炭行业实行价格补贴,对其矿产基地实行产业援助,国家应建立资源开采、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让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并将此机制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应尽快制订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地方政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

    据悉,目前“塌陷之灾”情况已经引起山西省政府及中央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他们责成有关专家对灾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并成立了相关的工作组,准备拿出专项资金,对受灾地区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记者从太原市发改委获悉,该市将筹集9亿元资金、用2至3年时间治理万柏林和古交两个矿区的采煤沉陷区。山西省将在国家的支持下,斥资70亿元资金为全省9大煤矿采空区进行“疗伤”。 (记者王永霞)资料来源:“煤炭大省山西近1/7地面‘悬空’”,2005年08月27日 14:22:00,新华每日电讯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7/content_3410011.htm

[8]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要理解饥饿,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权利体系,并把饥饿放在权利体系中加以分析。”( 参见[印度]阿马蒂亚·森著:《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页。)他认为饥荒产生的原因不在于供给不足而在于穷人的“粮食权利”失败。他说“粮食权利所反映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可支配的最大粮食数量,实际消费量可能小于这一数量”,“一个人之所以挨饿,要么是因为他没有支配足够食物的能力;要么是因为他拒绝使用这种能力。权利方法(entitlement approach)所重视的是前者发生的可能性,而不考虑后者发生的可能性”。(参见[印度]阿马蒂亚·森著:《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1、61页。)

[9] 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

[10] [法兰克]艾因哈德、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著:《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1] 毛泽东:“论政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9页。

[12] 潘尼迦著,龙应明译:《印度大使使华秘录》[香港]文宗出版社,,1956年版,第58-59页。

[13] 裘克安等译:《尼克松回忆录》(The Menoirs of Richard Nixon),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72页。

[14] 裘克安等译:《尼克松回忆录》(The Menoirs of Richard Nixon,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页。

[15] 尼克松著,尤勰等译:《领导者》(Leaders),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链接:

[2] [3] [4]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2/14233.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中国  战略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