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成为伊美争夺新战场
阿富汗成为伊美争夺新战场 |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8 |
|
中评社北京3月18日电(评论员 田文林)3月l0日,内贾德当选后首次访问阿富汗。这次访问还有个小插曲,内贾德访问日期原定于3月8日,结果当天美国防长盖茨对阿进行“事先未对外宣布”的访问,结果内贾德访问被迫延后两天。这一细节折射出美国与伊朗在大中东地区的竞争,真是针尖对麦芒,无时无处都在进行。
尼克松当年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指出,阿富汗是“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是大国计谋的较量场。而现如今,阿富汗俨然已成了伊朗与美国较量的新战场。对美国来说,阿富汗是美国进军中亚的重要跳板。
当初美国以“反恐”之名进军阿富汗,目的就是试图以此为契机,历史性地深入到中亚和中东腹地。因此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奥巴马政府虽较布什政府温和,但却在阿富汗不断增兵,就是要确保阿富汗这一战略桥头堡安全,并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方向,继续对伊朗形成钳形包围态势。
而对伊朗来说,阿富汗是伊朗最重要的邻国,两国边境线比两伊边境还长,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族和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均分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在阿富汗还有操伊朗语的哈扎拉族,阿富汗是唯一通行波斯语的非波斯族国家。这种先天的亲缘关系,使两国在政治、历史乃至民族宗教等方面,均有藕断丝连的联系。目前双方在难民、反毒品、地区安全等问题上已形成联动态势。这种联系实际也是一种双刃剑。对伊朗来说,对阿富汗如经营得当,其可以成为对抗外部大国的战略屏障和外交王牌;而如果经营不好,则可能成为威胁伊朗的前沿阵地。 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势力的介入,打乱了该地区原有的脆弱平衡态势,斗争态势同趋复杂化。尤其对伊朗来说,面对近在咫尺的美国军队,伊朗在阿富汗与美国展开了一场复杂广泛的“影响力竞争”。这种竞争从政治、军事、经济,一直延伸到意识形态领域。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伊朗“两面下注”,一方面积极拉拢和支持卡尔扎伊政府,携手对付老对手塔利班;另一方面,鉴于卷土重来的塔利班武装主要打击对象是美军,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以及“次要矛盾服从主要矛盾”原则,伊朗乐得借塔利班之手给美国制造麻烦,因此又与塔利班暗通款曲。近几年,西方媒体频频爆料称,塔利班作战使用的武器很多来自伊朗。
美国防长盖茨就称,伊朗在阿富汗玩“双面把戏”,美驻阿大使也指称伊朗“周期性地”支持塔利班。这种政策虽倍受病诟,但也使伊朗“黑白通吃”,成为唯一与阿富汗各派力量“都说得上话的国家”。在经济重建方面,目前阿富汗东北部和西部都有大量伊朗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作业,阿西部相当一大批学校、医院,东北部各省相当多的道路和桥梁也出自伊朗之手。在文化影响方面,伊朗电台则每天都向阿富汗播放反美宣传节目,扩展自己的“软实力”。总之,伊朗已经成为对阿富汗局势影响最大的外部势力之一,其“江湖地位”连美国都不敢轻视。而这正是伊朗加强在阿富汗活动的主要目的。伊朗就是想将阿富汗做成一张与美博弈的王牌。美国要想解决阿富汗问题,乃至要加紧制裁伊朗,就必须考虑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反制能力。
面对伊朗在阿富汗渗透和扩张,美国人虽心知肚明并竭力阻遏,但总体上看,美国对阿富汗的战略经营非常失败,斗争态势不断朝有利于伊朗的方向发展:当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就客观上帮伊朗改善了地缘政治环境。这些年阿富汗混战不断,又使伊朗得以扩大在当地影响力。而从长远看,美国在阿富汗的前景也十分黯淡。阿富汗看似只是弹丸小国,实则是埋葬大国霸权梦想的坟墓。无论l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的苏联,都在阿富汗崇山峻岭中折戟沉沙。当前美国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美国看似无比强大,经过这么多消耗,已经没有多少能力打消耗战了。一位阿富汗反美武装人员就曾开玩笑说“美国人有手表,但我们有时问”。所以,从长远看,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看到了从阿富汗获得更大利益的可能,即填补美国撤离阿富汗留出的“权力空白”。目前,内贾德就曾在公开场合反复敦促美国领导的军事力量从阿富汗撤出,称这些外国军队存在助长了阿富汗境内的混乱局面。伊朗一些外交官己对阿富汗政府的一些人士放话,“美国在这里也许待l0年,也许待l5年,但无论如何他们还是要离开的,不会永远待下去,而伊朗仍是阿富汗最有价值的邻居,如果阿富汗政府没有远见,现在就把我们得罪了,到时候何去何从可就难了。”伊朗此前曾“礼送”l3万阿富汗难民返乡,实际上就是向卡尔扎伊政府施压,警告其不要与美国走得太近。
美国在阿富汗的每一步行动,伊朗都能从中受益。“美国栽树,伊朗乘凉”,这种梦魇般的过程,是当初的美国决策者打破头也想不到的。而一旦美国撤军,阿富汗便有可能沦为伊朗的“战略资产”。一想到此,美国便不寒而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2/15499.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