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产业需防国际干扰
发展战略产业需防国际干扰
2007年03月31日
来源:环球时报
国家间的实力对比不仅要看GDP的数量,还要看GDP的质量,这个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体现在战略产业上。中国前不久表示有能力制造航空母舰,最近又提出要发展大飞机,这些都涉及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开放的体系中、外力可以介入的情况下,搞战略产业往往并不像工程队按照蓝图施工那样简单。
战略产业是国家发展、国防安全的根基和支柱
什么是战略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说国家是一栋房子,战略产业就是这房子的承重墙。有人总是对甲午战争时清朝是日本GDP的数倍却败给日本感到困惑,其实看看构成双方GDP的成分就知道了:清朝的GDP主要是农产品的茶叶、蚕丝和瓷器;日本的GDP却是钢铁、大炮和机械,清朝“土城楼”撞不过日本“铁甲车”自是必然。这种状况延续到民国被斯大林看在眼里,他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正是斯大林的决策挽救了苏联,希特勒的闪电战几乎横扫欧洲,但在苏联的铜墙铁壁面前被挡住了。美国也是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实力而不是高超的战略战术和军队素质,压碎日、德战争机器的。抗日战争期间,因为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不能为军队提供现代化的武器,八年抗战打得格外艰苦。为对付百万之众的日军,中国竟付出了3500多万人的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房地产、烟、酒和纺织行业,恐怕不是国家之福。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只有当基础工业、现代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的时候,才具有可信性,否则,按现在出口100亿条裤子才能换回一架客机的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状态,充其量只能算“虚胖”。
战略产业发展是某些国家阴谋暗算的重点
国家间的角力并不一定都表现在战场上,战场上的结果是平时发展战略产业和国力水平决定的。由于战略产业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成为其潜在对手刻意遏制和阴谋暗算的重点,就不是无稽之谈了。只不过这种暗算大都无形,很多时候不易觉察,等到恍然大悟多为时已晚。
美国媒体曾经不打自招地说,中国航母计划“被美国在1994年到1999年之间拦截了多次”。怎么拦截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大力散布“中国航母威胁论”,在国际舆论中制造恐慌。有着近百年航空母舰应用经验和举世无双军事能力的美国,非常清楚中国航母对它构成的“军事威胁”是有限的,它真正感到挑战的是航母集强大的制造业、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体,建造航母可以成为中国整个战略产业的龙头,对于久别海洋的中华民族,还有着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作用。
战略心理战会带来战术上釜底抽薪的直接效果,这也是伊拉克战争之初美国军队所向披靡的幕后原因。战争开始前,美国就成立了包括政府、媒体、军方在内的战略心理战领导小组。但是,世界不知道的是,这种心理战并不是一时的灵感,这种机构也不是临时搭建的。还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就有着这样一套半军半民的运行机制,只不过不像伊拉克战争时那样公开而已。在所有的战争样式中,只有心理战是可以不分空间、不分时间进行的。而且这种样式又有成本最低、效果最大的特点,堪称一本万利。
不久前中国进行反卫星试验。这种技术手段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但却借此大肆炒作“中国太空威胁论”,以作为掩护其雄心勃勃太空武装计划的烟幕。3月11日《今日美国》又报道,美国军方人士说中国黑客制造了美国“网络9·11”。经验表明,美国已将封锁、遏制、破坏的重点对准了中国太空计划和信息产业。
中国科学家称大飞机代表了民用工业的制高点,其超长的产业链将带动中国核心工业技术。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大飞机计划刚一宣布,美国《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就说:中国如果想建造宽体客机,必须面对技术、商业和政策三方面的挑战;中国公司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巨大资助,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如果政府提供资助,美国将提出异议,因为这违反了关于自由贸易的承诺。欧洲一些人士则质疑“中国飞机能卖出去吗”?中国大飞机计划还没有出现,跑道前已被放上了一大堆“石头”,有的还伸出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掌准备扼杀。可以预言,中国大飞机发展之路不会平坦,要冲上被美、欧一贯垄断的天空更是难关重重。
“运十”教训值得记取,对外合作要防陷阱
说到大飞机,就不能不提到令人痛心的“运十”。“运十”功败垂成原因多多,但其中不容置疑的一点,就是国际阴谋的暗算。本来“运十”已经完成绝大部分实验,只需少量经费就可以完成最后的定型。但就在这个时候,新情况出现了:美国以极其优惠的方式提出联合组装麦道飞机等对中国航空部门有极大吸引力的方案。
1985年3月31日,上海航空公司的代表和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的代表在合作生产MD-82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协议书上签字。从此,中国将只能利用美国的技术,建立自己的民用航空工业,而“运十”的生产线则被拆除。然而,MD-82的设计并不成功,上个世纪90年代,麦道宣布被波音兼并,MD—82、MD—90也在中国消亡。
当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一切都符合经济的游戏规则,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战略圈套?一个紧接在“两弹一星”之后又一项伟大的中国战略工程,就这样在距辉煌顶点只有半步之遥的地方夭折。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觉到失去“运十”的痛楚。从那时起,中国的民航市场完全被美、欧两大巨头垄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用于购买外国客机的资金已超过数百亿美元,摊到每个中国人头上,差不多要数千人民币。而中国某大型飞机制造厂,今天所能够夸耀于世的,只是为波音生产尾翼和小零件。反观歼10,由于没有人“暗送秋波”,反而得以修成正果,在21世纪的天空上竖起一座中国军事航空的里程碑。
“运十”的教训是深刻的。“运十”的下马,导致整个中国航空制造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本来应该为民航和空军大量提供“拳头产品”的各飞机制造厂只能靠引进外国资本、技术或直接拿来别人的产品,而别人在资本主义规律和国家利益的考量下,考虑的却是如何控制中国市场,压制或挤垮本土企业。中国已经有相当多各行各业的传统名牌大批消失,但真正值得忧虑的却是在造船、能源、铁路、航空航天和信息产业也存在被“恶意入侵”的现象。
战略决策机制应依靠科学完备的决策运行系统,我们不应把严肃的科研当作会战,项目上马一呼百应,下马却一哄而散。这种科研机制不仅使国际阴谋有可乘之机,还客观上强化了其破坏效果。如果战略决策机制是完善的,即使重大项目下马,也不会让之前的努力全部作废,至少会保留技术成果,留住技术队伍,为下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对于战略产品,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国货”意识。新中国发展至今的经验教训证明,凡是我们不能从国外买来的东西,比如原子弹、卫星、洲际导弹,我们都搞出来了,而且搞得很好。未来中国发展大飞机,一定不能忘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有的国家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态势和经验打压中国企业,种种经济竞争的背后其实都有着国家战略的考虑。至于国外利用中国改革开放,收购、控制中国重要的产业和矿产的事例更不鲜见,对此我们理应保持高度警惕。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国际阴谋虽然高明,但如果我们心存防范意识就完全可以不落圈套。经济领域是最能展现战略大智慧的舞台之一。在战略产业发展这个大舞台上,未来中国一定会有精彩的演出。(戴旭 作者是资深战略评论员、空军上校。)
《环球时报》 ( 2007-03-29 第11版 )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5-02/8872.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