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 “八成战争论”因何变为十成的胡说
新的朝鲜战争看来是打不起来了,特别是朝鲜特使崔龙海的访华之旅,更让朝鲜半岛局势得到了相当大的缓解,现在人们所议论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六方会谈,推进无核化,促进朝鲜半岛稳定与和平,可以说,战争危机已然过去。但是,仅仅一个半月前,中国一些以研究朝鲜半岛权威著称的“专家”、“学者”还信誓旦旦地说,“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是朝鲜的既定目标”,“朝鲜领导人做出战争的决定并不奇怪”,断言“朝鲜半岛八成会发生战争”(见《环球时报》2013年4月10日同名文章),并已经计算出具体的数据:“几率是70%-80%”。
四十多天过去了,“八成”的战争现在还有几层了呢?
可以肯定地说,八成战争论现在已经是十成的胡说。
其实,有关战争与否的预测历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基本的人情常理出发,人们本来不会对这种预测正确与否有太多或者太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这个朝鲜半岛“八成战争论”却不能这样,因为有些人之所以做出“八成战争论”的判断,其中并没有最基本的公允和公正,而完全是偏见与伎俩的产物。
具体说来,这一判断是基于如下逻辑演绎展开的:
大前提:美国韩国——正义、真理;朝鲜————邪恶、谬误
中间推理:美韩军演——稳定、和平;朝鲜军演——挑衅、破坏
当然结论:朝鲜制造紧张局势,挑起事端,蓄意发动战争,破坏地区和平。
正是因为这样的逻辑,所以一些人从来都使用双重标准区别对待美韩与朝鲜,比如,同样是发射卫星,韩国可以,朝鲜不行;同样是发展导弹,韩国可以,朝鲜不行;同样搞军事演习,美韩没完没了的军演他们从来都视而不见,哪怕就算B——2飞临,核战威慑,他们也从来不说一个“不”字,但朝鲜一军演他们就大叫大嚷,似乎天塌地陷一般。总之,美韩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朝鲜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一概都十恶不赦就是了。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一定要把发动战争的帽子扣到朝鲜的头上呢?
首先,这与当年如出一辙。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西方毫不犹豫地就将发动战争的帽子扣到金日成头上,因为只有把对方说成是侵略者,才有大规模出兵盗用联合国名义的理由,现在当然也不能例外。其实,西方历来是这样,他们历来都把侵略战争帽子扣到别人头上,自己的头上是从来都不戴的。远的不说,就说冷战结束以来,他们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如侵略伊拉克的战争、侵略南斯拉夫的战争、侵略阿富汗的战争等,但他们从来不承认这是侵略,而侵略的帽子则统统都被他们扣到了对手的头上。
但是,如果认为一些人这样做仅仅只是为了给朝鲜扣发动侵略战争的帽子,那也想得未免太过简单了。他们之所以大喊大叫说朝鲜要发动战争,还有针对中国的更深的算计于其中。
第一,要借朝鲜是战争策源地的说法,否定中朝联盟的合理性。
这些人一直在大造舆论,否定当年新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与伟大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金日成发动侵略战争,而中国掉进了他的陷阱,如果没有那场战争,中美就不会隔绝那么多年,也让他们痛心裂肺那么多年。
这些人还在给历史翻案,因为不否定古代史、近代史上的抗美援朝,就不能否定现代史上的抗美援朝。无奈之下,只好披着学术的外衣论证说当年清政府出兵朝鲜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一举措,导致中日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让当年那个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就此泡汤。
所有这些逻辑铺垫,全是为着一个结论,即彻底否定中朝同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他们大造舆论说中国与朝鲜的政治关系已经一钱不值,而应发展什么“正常的国家关系”。但与此同时,他们却比以往更坚决地肯定美韩同盟的正义性与合理性,鼓吹说这是抵御朝鲜侵略,推进人类和平事业的保障。
第二,他们要通过渲染朝鲜的战争企图,推动中国早日放弃朝鲜
积极配合“国际社会”,推动中国“合作”解决朝鲜,这是一些人的根本目的,为此,他们甚至比“国际社会”还情绪激烈,还走得还远。比如,“国际社会”也只是指责朝鲜挑衅,还不敢或者还不好说朝鲜一定就要发动战争,而中国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就敢说敢断定;“国际社会”还只是呼吁中国“合作”,加入制裁的行列,而中国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已感到不过瘾,干脆强烈呼吁中国“放弃”朝鲜,他们把朝鲜描绘成中国的“包袱”、“耻辱”,说什么让朝鲜中国“在美国面前颜面尽失”,很没面子,必须赶紧赶快地将朝鲜甩掉,否则就有可能掉进当年的陷阱,影响和平发展的大局。
所以,有关朝鲜 “八成战争论”因何变为十成的胡说的提问,其实问得有点不对头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八成战争论”不是变成胡说的,而是故意要这样的胡说的,是为了“国际社会”而不惜胡说、甘愿胡说,因为这有这样的胡说足够充分、足够到位,中国的对朝政策才有可能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这才是“八成战争论”真正目的之所在。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yz/2013-05-29/21049.html-红色文化网